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徐云卿)3月16日,著名诗人华万里因病不幸于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享年82岁。这位被誉为“中国诗坛常青树”的诗人,在这个花开万里的春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华万里,1942年出生于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龙王古镇,先后做过工人、小学和中等师范学校教师、文工团编剧、杂志和报社编辑。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1000余首(篇)。诗歌曾获四川省一、二届文学奖,《星星》诗刊双年度诗歌创作奖,重庆文学奖,首届何其芳诗歌奖,中国当代诗歌奖(2019-2020)终身成就奖等省市以上奖励40多项。作品入选200余种选本,出版《轻轻惊叫》《别碰我的狂澜》《石榴马》《花雀》等多部诗集。小传被收入多种辞典,部分诗作被译介到国外。
“一生为爱情奋斗的华老,在这个春天,把天空折起来,不是风,是一首诗。”在获悉华万里先生去世的消息后,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地质作协副主席、重庆市地质作协主席徐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华老的诗作语言潇洒灵动,风格自成一派,在重庆诗坛乃至全国诗坛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离去,是我们诗歌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徐庶惋惜地说道,华老与自己同为从重庆报业走出来的诗人,又分别参与了《诗刊》首届和第十三届“青春回眸”诗会,有许多可以交流、探讨的地方。“我们因诗歌而结缘,他对我来说亦师亦友。华老为人谦和,对重庆的年轻诗人多有指点与帮助,他前几年还成立了渝北区作协诗歌高研班,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最让徐庶印象深刻的,还是华万里那不老的心态和对诗歌的热爱:“‘诗人不老’这个形容,放在华老身上是非常贴切的。直到去世前,他写的诗都还是和年轻人一样,充满热情与活力。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
华万里也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我已是白发飘飘的年龄了,但在诗会上,我依然语气铿锵地自我介绍:‘青年诗人华万里!’因为我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我有先天的爹娘给予我的写诗才气和壮丽山水赠我的写诗禀赋,以及我后天孜孜不倦的对诗歌的敬畏、热爱和操练。”
对此,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蒋登科也有着相似的感受。“华老师有一颗‘不老的诗心’,他的艺术创造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相反,他年龄越大,越敢于创新、探索,这让他的作品显得年轻而活力。”
与华万里相识多年,回忆起最初的“结缘”,蒋登科依然记忆犹新。“1987年,一位在当时的江北县文化局工作的同学,给我带来了一份《华蓥山》小报,上面用8个版面刊登了华万里先生的176篇诗歌,让人惊艳,之后我又读了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对他的诗作逐渐有所了解。”蒋登科表示,著名诗人公刘也是从这份报纸上看到了华万里的作品,并向《星星》诗刊推荐,《星星》诗刊最终在10月号上刊登了22首华万里的诗歌,他也因此名声大振。

后来,蒋登科与华万里一起参加过多次诗歌活动,还对他进行过专题采访。二人在诗歌的探索与艺术的创新上有很多共同的看法,他也见证了华万里诗歌风格的变化与发展:“最早的时候,华老师诗歌的风格较为朴实,带有上世纪80年代所特有的质朴;90年代初,他开始颇有实验性地探索语言,将语言‘玩’得‘眼花缭乱’;90年代末期,他则将探索语言的收获融入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打量上,诗歌开始有了温度,读起来格外精彩。”
“在生活中,华老是一位非常热心的长者。自己写出好诗后,会把自己探索的方式无私分享给他人。在已经生病的情况下,八十高龄的他依然成立了渝北区作协诗歌高研班,为学员们亲自授课、改诗,有的时候诗作经过他的修改,瞬间就能上个档次。他这样做,就是希望重庆能有更多的人喜欢诗,并写出好诗。”蒋登科说道,“他也是一个很坦诚的人,单纯得可爱。他从不回避自己对爱情的追求,曾说自己是‘一辈子为了爱情而活着的诗人’,正是这种追求,使他的爱情诗尤为突出。”
“春天来了,花开万里,华万里先生应该是穿过了百花林、驾着百花云离开的,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他的诗意的快活。”蒋登科缅怀道。
华万里走了,但他的诗心永远年轻,那些镌刻在巴山渝水间的诗句,正化作漫天繁星,永远守护着这片诗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