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余璟
携两湾秀水——嘉陵渠江,清水环绕, 肥田美池,鱼跃鸢翔,五谷丰登,水润万物而无声;拥一脉青山——华蓥雄峰,叠翠飞云,崇岭秀峦,花繁果硕,古阁俨然,山藏百宝而不彰。山惠水泽,万民和畅。大美广安,赋百媚千娇于惊艳,聚万千气象以鸿昌。
(一)
千里嘉陵江,聚秦陇烟雨,汇巴蜀流韵,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九曲回肠,蜿蜒跌宕,由北向南一路欢畅,滴翠抛珠,曲水流觞,倾一路美景如画,泻万千诗意若梦,润泽广袤山川,滋养最美武胜。
登临印山高阁,俯瞰嘉陵,纵目江湾,鹤舞燕翔千帆竞;攀上白鹤玛歌,咏叹嘉川,抒怀新城,星辉闪耀百业旺。在武胜,百里嘉陵江缠绵于崇林秀谷,逶迤于绿草芳甸,徜徉于平湖沙渚,绕行于汀洲滩梁,把城市和农村,把历史和现实,把故土的乡愁和现代生活的流变,串珠合璧成一幅盛世画卷,轰轰然于天地之间。
“嘉陵千里百码头,黄金分割在沿口。”沿口古镇傍着江湾码头,听荻花漫吟,看秋波浩荡,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鹰击长空,鱼潜在渊。想当年,这儿舟楫往来,百舸争流,长风破浪,到处回荡着船工的号子、搬运工的吆喝、机轮马达的轰鸣、航船破晓的笛鸣、市井百态的喧嚣……岁月倥偬,时光蹁跹,奔流的江水留下多少历史的咏叹。
长卷舒展,江水滔滔。来自秦陇的药材,来自湘鄂的棉纱,来自川内的盐糖,还有来自本地的山货、杂粮、土产等纷纷齐聚于此,商贾云集,人杂八方,天南海北,风云际会,古镇一片繁华,多少人间的烟火故事曾在此绚烂上演。
那些石板老街,那些青砖黛瓦,那些穿斗民居,那些石缸老井,那些苔藓古树,那些板壁茶楼,那些酒肆琴台,以及那些斑斑驳驳的记忆,印满岁月的沧桑与寂寞,似在讲述武胜的过往尘世。寿福殿、张爷庙、过街楼、禹王宫、老官庙、观音阁、清真寺……这些建筑沿江岸、沿河道森然布列,层层叠叠,古意盎然,每一栋建筑就是一曲凝固的音乐,每一个庭院就是一种文化的阐释,每一种造型就是一段历史逻辑的倾诉。
在这些古建筑中,广布的文化元素意蕴深刻,发人深思。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貔貅,飞鹤,雄狮,锦鲤,金龟,腾龙,骧凤,以及各种祥瑞神兽,其形象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其工艺精湛高妙、细腻传神,这些物态都寄予了人们对吉祥、财富、长寿和驱邪避凶的美好寓意。屋脊斗拱、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花窗照壁、天井围栏、琉璃竹瓦、龙沟凤滴,古韵沉静,风姿绰约,处处流丹溢彩。这儿的每一个构件符号,都蕴蓄了特殊的审美价值,如唐诗宋词中的精彩语词,字字句句珠玑玲珑,鎏金明艳,精美绝伦。
嘉陵滚滚,见证过多少时代的更迭,远眺过多少蹒跚的背影,历经过多少风雨的濯洗。曾几何时,蜀汉的狼烟艨艟、宋元的金戈铁马、明末清初张献忠及清军的屠城杀戮、湖广填四川的颠沛流离、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战时陪都的乱云飞渡、华蓥山起义的血腥战火……从嘉陵江、渠江的“两江四岸”到华蓥、铜锣、明月“三山腹地”,广安的山山水水,既见证过山河破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凄凉,又见证过群雄争霸、狼烟四起、惨烈交锋的悲怆,也见证过灾难与耻辱、痛苦与荣光的过往,你看那些残缺的城堡、沧桑的寨墙、疏落的炮楼、萧瑟的大院,无不记录着风云激荡的人文轶事,无不留存着个性独特的民俗遗风,无不讲述着跌宕起伏的人间悲喜剧。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的武胜早已是走出历史的尘烟。我们乘着游艇从沿口码头出发,游艇在江面上穿行,白云悠悠,鹤影横江,清风徐徐,波澜不惊。远眺江城武胜,城郭逶迤,澄江如练,虹桥飞跨,如彩虹卧波,青山绵绵锦绣,倒影绰绰若画,景在飘逸,心在畅漾,阳光在江面上撒下片片闪耀的金色,船边溅起簇簇绽放的银花。此时此刻,我们仿佛走进了唐代画圣吴道子笔下的《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里,到处山青水绿、岭峭峻秀,到处烟雨婆娑、风光旖旎,任涟漪轻盈铺展,随流岚动情呢喃,如梦如幻,令人心旷神怡。
(二)
笑看凡尘,潮涨潮落;闲观天上,云卷云舒。
梧桐无语,风声依旧。那些被尘封在岁月尘烟里的小城故事,穿越时间的长河依然款款流淌。
宝箴塞,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段氏大家族的私人城堡,巍巍乎雄踞于山顶之上,其东西南三面濒临深沟悬崖,仅北面有一拱门可出入其间。它南面重庆、北向南充、东眺广安、西望遂宁,扼合川、遂宁之咽喉,处合川、南充之陆上要冲。它是明清时代的一座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宝箴塞全为条石夯筑而成,据地形而建,分东塞、西塞两部分,两头大中间小,呈纺锤形或哑铃状。整个城堡有八个天井、百零八道门,内有堂屋、厢房、厨房、粮仓、水井、戏楼、祭祖堂、念经堂、后花园等,各房间大小不等,大多数房间呈不规则形状。在水井里面设计了绝密的逃生通道直通塞外密林,在厨房的隔墙内设有封闭的储物空间,也可做藏身之处。东西塞中间连接处是一个三层古戏台,戏台的对面一、二楼有可供百余人观戏的看台,整体建筑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精致美观,彰显出当时塞主人段氏家族之发达与显赫。其中八个天井大小各异,有方形、菱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态,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整个要塞可谓起居、娱乐、仓储、消防一应俱全,总体布局错落有致、有机融合,既雅致又不失大气。望哨楼是古塞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可以将哑铃状的古塞及周边的动静尽收眼底。环形的城墙墙顶是古塞攻防最重要的设施,其墙顶宽两米左右,上面有传统的木梁椽盖青瓦封闭,形成回廊状,既可以挡风避雨,又可将防守人员隐蔽其中,在每一个关键部位都设有观察口和射击孔,射击孔或呈矩形,或呈“内八字”形,设计极为精妙,从而形成一个长达两千余米的回廊式炮楼。塞外,有地下通道和段家旧宅大院贯通,该大院面积达千余平方米,有大小楼房数百间,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宝箴塞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代表,还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它已被列入中国军事教科书作为经典案例。
宝箴塞的周边,原来均是段氏大家族的产业和庄园。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家业和人丁的安全,除宝箴塞外每个大院前面还筑有碉堡和哨楼。在当时极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政府不作为,普通百姓毫无安全感,人们只能聚众自保,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而今,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文化符号了,其实,如果没有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没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再坚固的要塞和城堡都不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正如嘉陵江下游合川的钓鱼城一样,即便坚守了三十六年之久,最后也没能逃过失败的命运,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历史再次证明,只有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方能确保天下大吉。
(三)
人文千古相承,风华绝代流长。
渠江,发源于川、陕两省边界的米仓山,是嘉陵江左岸最大的支流。它蜿蜒数百公里,盘龙绕过广安城。歌飞青山,画落碧水,清江悠悠,渔歌唱晚,一湾江水情深深、意绵绵地依偎着古城,润泽沿江数百万子民。
我们是循着伟人邓小平的足迹来到广安城头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站在思源广场上,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寄予了万千深情,每一方土石都赋予了无限厚爱,每一处规制都饱含着真切呼唤。在广场的制高点,矗立着当今世界最大的青铜宝鼎,号称中华一绝的"实事求是宝鼎"。它高高在上,大气磅礴,熠熠生辉,广场利用地形的坡度,在宝鼎托座下设置有水体,构成思源的“源头”,并以此暗喻“饮水思源”这一主题;水景广场上,有成百组喷泉与中心水景的音乐喷泉浑然一体,组成一幅灵动多彩的画面,喷出宏伟壮丽、百态千姿的绚烂与锦绣,喻示改革开放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以告慰一代伟人的英灵。“饮水思源”这个深情款款的主题,直逼茫茫苍穹,扫荡贫穷、愁云和凄雨,留下青冥浩荡、朗朗乾坤。水幕悠扬、漫卷、舒展,光影闪烁、斑斓、辉映;一曲《春天里的故事》激越婉转,契合于山川日月的交响,是献给大地母亲最好的颂歌。
青铜宝鼎的前面镌刻着“实事求是”,背面刻着“解放思想”,故名“实事求是鼎”。鼎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勾连纹,回回环环、绕绕缠缠,恰似一个个迷宫,预示着前进途中有不少困惑和问题、坎坷和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在。青铜宝鼎高高耸立,顶天立地,雄镇渠江,遥望奎阁,呼应白塔,向西南俯瞰思源大道,浩气凛然,天地经纬。“实事求是”宝鼎象征着十四亿炎黄子孙、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顺利夺取胜利,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青铜宝鼎那古朴典雅、宏伟凝重的造型,象征着国泰民安、发展鼎盛、繁荣稳定,也表达着全国各族人民对小平同志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青铜宝鼎托座正面刻着小平同志的名言“发正展才是硬道理”,它是用坚硬的钛合金铸造、用鎏金技术镀纯金而成,使其金光闪闪、永不褪色;其背面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全文,由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手写抄录,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和无比敬仰。
整个“思源广场”,诠释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道理,其理论的光辉闪耀着灿如日月的万丈光芒。
(四)
穿过思源广场,就是渠江公园,它是思源广场的延续。
站在高高的渠江公园的顶端俯瞰渠江,一湾“U”字形的江水铺展在眼前,它恰似蛟龙腾渊归息的梦中港湾。
沿通渠廊道而下,是一片碑林,这些碑林是精心选用华蓥山天然石块组合而成的,碑林方圆百余丈,形若游龙,雄峙渠江南岸,遥望渠江对面的奎阁,乍隐乍显,犹如苍龙升腾之势,静则隐于水,动则腾云吐雾。石碑上镌刻有小平同志的手迹,它是专为纪念小平同志诞辰百周年而建造的。其中还精选了小平同志的一百条语录,并邀请了一百位全国著名书法家亲手抄录,并篆刻在石碑上的。游于碑林之中,看着小平同志的肺腑之言,感觉字字珠玑、其理灼灼、其效隆隆,真乃强国富民、泽惠千秋万代之焕彩华章。
沿廊道和观景平台自上而下,可从不同层次或远眺或俯瞰或环视广安城北和渠江上下游及周边的山水景物。前面江水泱泱,半岛葱茂,亭台楼阁玲珑精致,一片盎然生机;向左望去,那是热闹繁荣的广安老城区,看那是绵延而去的江水,遥想小平同志当年就是在此乘舟到重庆往上海去法国留学的,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胸怀理想,追求真理,赤子丹心,引人无限遐思。
来到铜画广场平台,贴岸正面是一幅大型主题浮雕——“山河颂”,画面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式构图与现代造型手法相结合,采用凹凸浮雕形式制作,是以华蓥山壮丽的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展现江山如画的美景,热情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令人震撼。
平台下面是城北的滨江大道,堤岸宽阔,游人如织。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后,在大道上眺望思源广场,随江岸拾级而上的灯光,就犹如一串串、一缕缕金色的、银白的珍珠宝石,悬挂在宝鼎之下,耀眼夺目,灿烂辉煌,蔚为壮观。从渠江对岸的奎阁和思源广场上空射出的一束束五彩的光柱,划破了城市的夜空,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美感,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炫彩的夜色气氛,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夜晚,漫步在广安渠江的滨江大道上,平静的江面像一湾多彩的魔镜,不断演绎着梦幻的奇变。“渠江之恋”是用七彩的灯光,通过实景投射到江岸、江面和对岸的半岛上,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来讲述千年渠江的历史,讲述广安的人文变迁、民风民俗、红色广安波澜壮阔的风云、新时代的惊天巨变和伟人热切的寄望,如今这儿已成为广安的文化名片和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感恩广安,这片梦幻多情的土地!
(五)
游览小平故里,感受伟人魅力与风采,使人浑身充满了正能量。
沿着长长的绿荫道,漫步协兴镇牌坊村,走近铜像广场,只见小平同志的铜像安坐在一把老式的藤椅上,两眼平视前方,右手搭在椅背上,左手上扬,像是在指点江山,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展望国家未来的发展。铜像周围堆满了鲜花,来来往往祭奠的人群络绎不绝。缅怀伟人形象,致敬丰功伟业,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能激发不懈奋斗的力量。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用先进的陈列布展理念和现代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再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历史功绩。进门时的正面是雪山之下身材魁梧的邓小平同志大步流星、风尘仆仆、满面春风的铜像,旁边的墙壁上贴着小平同志对全国人民的深情告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大气魄,大胸怀,赤诚之心足可感召日月。陈列馆分为三个展厅,分别用“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非常岁月”“开创伟业”五个单元,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全景式地展现了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
陈列馆内放置着一辆造型别致的“红旗”牌检阅车,这是一辆敞篷式的复古汽车,内部是棕色皮质座椅,纯手工敲制的黑色外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也是该馆“镇馆之宝”,它与一般的“红旗车”相比,其体积最大、造型最靓,属于绝版制式,现属国家一级文物。在该陈列馆展出之前,这辆车仅公开露过两次面,它见证了小平同志两次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时刻。
来到小平故居,翠竹掩映的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巴蜀乡情风韵。这里的堂屋、饭厅、粉坊、酒坊、石磨、老井以及厢房、雕花木床、衣柜、读书习文用的油灯和纸、笔、砚等每一样建筑、物件都再现了屋主人曾经的生活图景。邓小平同志曾在这儿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十五个春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故土不舍,养育之地令伟人终身难忘,以至于后来他一再嘱托“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六)
走进广安,就走进了一片红色的圣地。
雄山秀水养育革命精神。从嘉陵江边到渠江之滨,从华蓥山麓到御临河畔,从铜锣山下到明月山涧,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广安曾经是革命火种熊熊燃烧的沃土。
走进武胜白坪乡,这里是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者之一杨益言的故乡。《红岩》是一部用烈士鲜血写成的英雄史诗,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杨益言的故居,其建筑也是典型的川东民居风格,白墙灰瓦,故居内部陈列了杨益言的生平事迹、创作历程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文物,是了解杨益言和红岩背后故事的重要场所。在陈列室的一面墙上,黑底白字写着“狱中八条”,这个材料是狱中一批中共党员向党表达的狱中意见,意在告诫全党,不忘烈士的鲜血重托,寄希望于党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每到节假日,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瞻仰先烈故居,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洗礼。踩着红色圣迹,从武胜县骑跑基地走出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冠军邓雅文,她也是中国队首次在该项目上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女英雄。
在武胜的红岩广场,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川渝作家走进广安采风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该活动不仅为广安文学事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力,更为川渝两地作家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与创作平台。在红岩文苑,我们被红色文化彰显出来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深深地感染,“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这是我们每一位文艺创作者的使命担当。走进广安市博物馆,就像走进了历史记忆中的广安,让人深悉广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边走边看,像是在翻阅一部厚厚的历史教科书。在华蓥山市的禄市镇,当地政府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建立了“三红”党建馆、开国中将毕占云故居、华蓥山女战士事迹馆等红色基地,以生动形象的图片、遗物、微电影、实物实景等方式,充分唱响了以“传承红岩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永葆红心向党”为主要内容的“三红”特色党建,并将“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确定为新时代华蓥精神。华蓥山是一座红色的山,华蓥山武装起义、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的神秘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在这里播下了生生不息的红色火种,他们作为党领导的重庆革命的一部分,以视死如归的革命壮举,共同铸就了感天动地的“红岩精神”。为了充分挖掘华蓥山的红色创作资源,华蓥山文学院不仅承载着传承、丰富、发展红色文学的使命,更是为川渝地区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汲取创作灵感、搭建创作优秀作品的交流平台,让文学的光芒照亮广安、照亮华蓥山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