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社会所需,音乐心理健康是情感之源。12月6至8号,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专委会、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专委会等牵头指导、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李政道艺术与科学中心联合举办《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暨“点亮心灯”公益行动经验交流大会》在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顺利召开。
本次大会是在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指导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旨在发挥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价值的艺术与学术交融盛会。大会线下参会人员超过400人以上,线上参与人员超过1.6万余人以上。其中不仅包含国内外音乐心理研究著名学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群体,也有涵盖了一线心理健康临床工作人员、教育人员和社会公益组织等。
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郑茂平教授主持。会上,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主任冯正直、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专委会主任李小诺、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杜忆、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民族男高音声乐艺术委员会孙维良、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李政道艺术与科学中心主任杨晓鲁、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书记钟吉元和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胡晓东分别致辞,为大会胜利的召开表达了祝贺,并为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给予了期望。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王钢主任在开幕式致辞表示,在新时代,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而心理健康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风向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已经成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球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成为影响个人家庭幸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当前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足与病耻感尚存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手段、聚合资源以提升大众心理健康水平与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点亮心灯”是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于2023年12月起组织开发的品牌社会服务项目,旨在助力精神障碍防治康复、科普宣传与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今天,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以“点亮心灯”大厦为主阵地,以“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国内音乐心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行业专职人士围绕音乐疗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实践案例,通过专家报告、大会发言、圆桌论坛、沉浸式音乐心理健康体验、音乐心理剧、音乐心理健康基金、音乐心理健康训练指导委员会、点亮心灯主题歌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旨在为发挥发展中国音乐的心理健康功能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为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的公益服务释放“点亮心灯”的满满正能量。
开幕式最后,开展了“点亮心灯·音乐心理健康基金”启动仪式,并发布由张明平作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李韵教师作曲的音乐心理健康主题歌《点亮心灯》。
大会主报告和主旨报告
大会主报告更有幸邀请男高音歌唱家、声音教育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郁钧剑教授作《语言决定唱法》,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李政道艺术与科学中心领导杨晓鲁主任、博士生导师作《多模态音乐信息感知实验室建设思考》和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茂平教授作《中国人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体系构建——音乐共情意向》的报告。
歌唱家、声音教育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郁钧剑
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李政道艺术与科学中心主任,杨晓鲁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茂平
大会主旨报告邀请国内外13位音乐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内容涉及音乐心理疗愈的行为干预、情绪影响、大脑神经机制与实践运用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音乐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科学性。
冯正直
李小诺
郭彪
杜忆
孙维良
刘明明
成红雨
鲁璐
侯建成
蒲亨建
寇瑾妍
袁媛
随后,大会分别进行了四个阶段共36场主旨报告;包含民族打击乐、民族合唱、音乐教育主题的“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沉浸式体验活动;“点亮心灯”-音乐心理健康社会“融合联动”圆桌论坛;“点亮心灯”-音乐心理健康音乐晚会;基于“音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音乐心理健康学术问题、音乐心理健康表演问题、音乐心理健康训练模式开发、典型心理问题中的中国音乐效应探讨”的五个主题的共141场大会分会场发言,系统全面的为与会专家、青年学者和学生代表提供了音乐心理健康前沿学术问题、艺术创作与疗愈互动体验的交流展示平台。
主旨报告现场
吴宗辉
杨玉辉
向荣
宋阿依姆
刘颖
刘潇林
余思韵
林雨琦
谢小飞
杨波
7日下午,大会召开《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暨“点亮心灯”公益活动经验交流大会圆桌会议》。论坛由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钟吉元主持会议,国家卫健委社区康复指导部主任李传旭,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郑茂平等领导和专家代表参加。本论坛以“点亮心灯项目总结与开发交流”为主题,旨在形成“高校、医院、社区、机构”四方联动格局,深入探索音乐艺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具体应用。会议在播放了一部微电影后正式拉开序幕,随即专家学者积极分享了音乐和艺术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深刻见解,对于音乐心理健康的实践运用工作展开了热情深入地交流,并对未来的交流合作、运用推广工作提出了明确展望。
圆桌论坛现场
沉浸式音乐疗愈展示
音乐心理剧现场展示
12月8日,在饱含艺术与学术的氛围中,为期两天的大会顺利结束。闭幕式上,与会专家代表对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对中国音乐心理健康工作的长期发展再次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同时,举行了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委会与“点亮心灯·中国音乐心理健康训练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和聘书授予仪式。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李传旭主任为委员会主席团成员颁发聘书,李传旭主任与委员会郑茂平主席为委员、秘书处和管理委员会分别颁发聘书。
李传旭主任颁发委员会主席团聘书
李传旭主任和郑茂平主席颁发委员会委员聘书
李传旭主任和郑茂平主席颁发委员会秘书处和管理委员会聘书
最后,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李传旭主任作总结讲话。他表示,为期2天的艺术与学术氛围浓厚的音乐心理健康疗愈盛宴,让我们感悟良多,更相信中国音乐心理健康工作必将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公共健康服务中大方光彩。中国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人精神气节的集中体现。将中国音乐的心理健康价值运用到社会公共健康的发展中,不仅是对音乐艺术魅力的有效实践,更是对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精神的有力展示,这次大会正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报告、疗愈功能突出的音乐互动以及中国艺术韵味浓厚的音乐晚会将音乐艺术“点亮心灯”的这一主题进行了生动、客观且科学的展示。同时,李主任充分肯定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国民精神卫生健康需求相融合的创新研究理念和立足中国音乐心理健康训练的实践工作导向,更为今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高质量工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指导与期望,希望未来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工作能以本次大会为起点、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为样板在全国各级各类心理健康单位发扬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更好发展。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所发起于2008年,成立于2023年,前身为2018年成立的西南大学音乐心理学团队。该所本着贯彻实施“健康中国”理念,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神经生理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学科范式,以“音乐情绪情感”为核心,进行“音乐感知、音乐思维、音乐技能、音乐创编、音乐表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所所长由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郑茂平教授担任,副所长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刘潇林副教授、刘颖副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具有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博士学位和研究经历。研究所下设“学术研究团队”“音乐教育团队”“音乐表演团队”“音乐产业团队”“音乐心理健康实验室”“民歌景观团队”等,具有脑电实验室、音乐声学行为测量实验室和音频智能编辑实验室等。
近年来,研究所成员在郑茂平教授带领下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心理学报》《Frontier in Psychology》《Frontier in Education》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布了多篇高水平文章,带领团队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学术会议”“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专委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投身于公益执教与社会心理健康实践当中,为中国音乐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与实践支撑。
文图/西南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