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巴渝文旅戏评”第九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专题之九——矢志耕耘 以农报国 评话剧《大地之子·侯光炯》
2024-11-19 14:37:13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10月28日至11月1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联主办,市剧协承办的“百花齐放庆华诞”——第九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展演顺利举行。来自全市14所高校26个剧组创作排演的话剧、川剧、舞剧、科幻剧等剧目轮番上演,充分展示了我市高校广大师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礼赞英雄、礼赞时代的青春色彩,充分展示了在校学生出色的戏剧才华和近两年我市校园戏剧取得的重要成果。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青年剧评人观摩演出,并进行了专题评论。

矢志耕耘 以农报国

评话剧《大地之子·侯光炯》

刘慕贤

2024年11月10日晚,由西南大学校史宣讲团嘉陵剧社倾力打造并全新排演的原创校园话剧——《大地之子·侯光炯》,作为第九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的一项重要展演剧目成功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热切关注与高度评价。此剧目系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与博物馆深度合作,共同推出的原创校园文化精品,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学术精神与历史底蕴。

话剧的主人公侯光炯先生是中国土壤科学界的一位杰出贡献者,他对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可磨灭,也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且持久的影响。通过西南大学校史宣讲团嘉陵剧社对此剧目的精心编排与深情演绎,观众得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侯光炯先生在土壤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无私奉献,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作为“大地之子”的崇高地位与不朽价值。

历史叙事:时代波澜中的赤子初心

学者盖琪曾经提到过“英雄叙事一般是以讲述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光辉事迹为核心,以讲述英雄形象和传播共同体价值信仰为旨归的叙述过程”,历史真实是英雄叙事不可或缺的基底与色泽,它为英雄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最为质朴而深沉的底蕴。西南大学校史宣讲团嘉陵剧社在对侯光炯先生进行话剧艺术再现时严格遵循历史真实的逻辑,以其生平事迹为线索,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其成长历程与卓越贡献,并巧妙地将侯光炯先生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相融合,呈现出一种历史与艺术交织的深邃意蕴。侯光炯先生的一生跨越了多个历史阶段,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国家命运的起伏跌宕。在话剧呈现中,嘉陵剧社客观再现了侯光炯先生在乱世中的求学经历、科研探索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历程,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框架与人物对话,详尽地阐述了侯光炯先生如何在逆境中坚守学术信念,在动荡中坚持科学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1931年至1937年间,侯光炯先生供职于土壤研究室,这一时期正值中国面临日本侵略的严峻挑战,国内抗日情绪空前高涨。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侯光炯先生随地质调查所迁徙至重庆北碚,矢志不渝地继续投身于土壤科学的研究事业,本话剧以这一关键年份作为剧情发展的起点,精心构建了第一幕“立志农业救国”的历史叙事背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情节铺陈,深刻折射出主人公侯光炯先生矢志耕耘、以农救国的英雄初心,同时也以其学术生涯为经纬,客观勾勒出我国当时内忧外患、危难关头的历史背景。话剧演绎了侯光炯先生在圆满结束欧美土壤考察后,满载着先进学术知识与技术成果从旧金山港扬帆启航归国途中的深刻一幕。在甲板上,当周遭朋友因中国科研条件相对落后而流露出的逃避与退缩情绪,侯光炯先生以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他的高尚情操与深远见识:“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是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价值选择的深刻宣言,更是对家国情怀的崇高诠释,侯光炯先生这一抉择是对“知识乃命运之匙,科技乃兴国之基”这一信念的坚定践行,同时也是对“以身许国,万事皆可为”精神的生动注解,此幕也激励着场下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应如何精准定位自身角色,如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生活叙事:英雄形象的立体深描

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在书籍《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中提到“英雄是生活于事物的内在境界,也就是生活在真实、神圣和永恒的境界之中。”随着时代的持续演进与发展,传统英雄人物形象的设计往往呈现出程式化及扁平化的特征,其中正面人物形象常被塑造得过于“完美”,这一倾向逐渐为观众所诟病,这种设计方式也导致了其在政治与商业之间徘徊不定的尴尬处境,但话剧《大地之子·侯光炯》在塑造英雄人物侯光炯先生的过程中巧妙采用了日常化、人性化的叙述策略,生动再现人物的立体形象。该剧通过对侯光炯先生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使观众对他的认知超越了传统的伟大科学家、教育家标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个体,有助于消解主流话语场域中潜在的内在分歧与隔阂,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观念精妙地渗透进观众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世界之中,从而促成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这一生活化的英雄叙事手法不仅显著地提升了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价值,还极大地增强了话剧的社会辐射力与情感感染力。

“八分钱”这一简短却意蕴深厚的台词,在戏剧舞台上被侯光炯先生深情地反复吟咏,成为贯穿全剧的高频词汇,它深刻映射了这位勤勉英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由于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侯光炯先生多年春节期间均缺席家庭的温馨团聚,即便在病魔缠身、生命之火逐渐微弱之际,他仍旧坚守信念,将自己余生的全部热情与能量无私地倾注于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之中。在侯光炯先生那平凡而又非凡的生命轨迹中,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积蓄慷慨借予张富贵的女儿以救治疾病,以至于在面对自己想为亲生女儿寄送一封家书的微小愿望时,侯光炯先生却因经济拮据,连八分钱的邮费也无力承担,充分彰显了他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这“八分钱”的喃喃自语,不仅是对其“富有穷教授”身份最为直观的诠释,更是作为一位父亲难以言表的自责与痛楚的流露,这句反复回响的台词揭示出伟大英雄人物同样拥有着凡人的脆弱与遗憾,该设计是对传统“完人”神话的一种有力解构,侯光炯先生的形象因此而更加丰满、立体,他在国家的召唤与家庭的温情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将个人的幸福与团圆置于国家与人民的福祉之后,这并非是对亲情的漠视,而是对更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公”与“私”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他的“八分钱”之痛是作为父亲与公民双重身份下对“责任”与“牺牲”的深刻领悟与践行,该话剧生活化的叙事构建不仅丰富了侯光炯先生的英雄人物形象,也为观众提供了理解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崭新视角。

微观叙事:宏大主题的细微着力

该话剧在深度剖析并展现其复杂而丰富的价值思想架构时,精妙地融合了宏观的理论视野与微观细节叙述的情节演绎,实现对宏大叙事主题的微观化深度解读,该剧严格遵循“微观视角映射宏大意蕴”的艺术创作原则“以细微之处见宏大情怀”,择取具体且富有象征意义的生活细节作为叙事起点,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响,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映照与未来前景的睿智预见。该话剧通过对个体生命轨迹的深情刻画,以一种近乎“特写”的方式展现话剧中人性的光辉与暗影,这种聚焦不仅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宏大的思想主题提供了具象化的载体,巧妙地映射出集体记忆的辉煌篇章与暗影角落和历史洪流中人性光辉的不屈不挠。

在主持我国首个自然免耕研究机构于长宁县的开创性工作中,侯光炯先生以其深邃的教育情怀与矢志不渝的实践精神,生动展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无尽热忱与深切关怀。踏入偏远村落之后,无论是在废弃寺庙中的简朴栖身,还是在养殖业实践中深耕细作,侯光炯先生皆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无我”之境欣然接纳并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这充分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平和心态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在构建教育这一宏大叙事主题时,话剧巧妙地选取了六一儿童节这一富含象征意义的特殊时间节点作为侯光炯先生抵达村落的背景设定。在这个往往被成人世界所忽视的小节日里,侯先生却以一种庄重的态度,毅然决定自费购置蛋糕作为对孩子们节日的诚挚献礼。这一细腻入微的叙事细节深刻映射出侯光炯先生对孩子们纯真梦想的温柔呵护,也是对“教育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诠释与深刻体现。侯光炯先生深知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灵魂的滋养与启迪,是点燃未来希望、照亮民族前行道路的璀璨火种,所以即使置身于最为艰苦的环境之中,侯先生亦从未动摇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兴盛乃国家兴盛之基,教育强大乃国家强大之本”的深刻哲理,这一理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背景中也依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与思想价值。

叙事情节的平民化也构成了该话剧微观叙事的一个显著特征,该话剧通过许多细微的情节设定,将英雄人物还原为具有普遍人性的个体,使得观众能够在心理层面上与角色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接与身份认同,从而深化了该话剧的观赏体验与情感价值。随着舞台视频的展开,观众获知新时代挑战再次降临于侯光炯先生:侯光炯先生需挑战种植史极限,将橡胶种植北界推至北纬24度,他在西双版纳雨林深处率学生踏上科研征途。话剧舞台此处的情节呈现中融合了欢快节奏的民族特色舞蹈,展现了侯光炯先生与民众跨越文化、身份的深厚联结,他摒弃学者高位与学生、民众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共享喜悦,该话剧并未刻意强调侯光炯先生在科研过程中的艰苦与辛劳,也未过分渲染他在学术上的严厉与苛刻,而是通过他与当地民众一起跳舞这一温馨而生动的情节,使观众得以窥见侯光炯先生性格中更为真实、立体的一面,这种刻画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侯光炯先生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专注,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侯光炯先生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科研环境中游刃有余、屡创佳绩的原因。侯光炯先生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之所以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与智慧,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得益于他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怀,这种态度与情怀为他的科研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灵感,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赞誉。科研并非孤立无援的孤岛探险,而是需要与社会、与人民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建设,该话剧这一与民共舞的微观情节设计正是对这一宏大理念的生动诠释,他的故事激励着当下的我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不仅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与不懈的努力,更要拥有一颗热爱生活、服务人民的心。

叙事视角的多元化构成了该话剧微观叙事框架下的匠心独运。话剧中借由侯光炯学生之口表达出侯光炯先生将个人荣誉视为对人民负责的深刻表白,学生群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台词,实则巧妙地映射出在日常教学与生涯中,侯光炯先生不仅致力于学术科技的传授,更对自己倾注了一种以民为本和奉献为先的生命哲学,在彰显侯光炯先生超脱个人荣誉的高尚情操的同时,透露出他作为农业领域杰出人物,始终将人民和奉献置于心灵的核心位置,持续追求自我能力的精进,并深感对人民的贡献尚有无限空间。

结语

话剧尾声伴随着话剧演员的谢幕,舞台后景中的视频滚动着侯光炯先生的话:“我只是一粒土壤,生生死死都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我是一个大地之子,永远活在中国的大地上。”侯光炯先生如沃土般沉默而深邃,将生命、智慧、热情全情投入党、国家和人民,他以一生践行共产党人使命,书写强国富民之壮歌,诠释了“小我”融“大我”的人生哲学,证明了真正的伟大在于无私奉献与深沉热爱。话剧《大地之子·侯光炯》,凭借其独到的艺术审视与深邃的哲学省思,以英雄叙事的构建方式生动且深刻地再现了侯光炯那既平凡又卓越的生命轨迹,该剧不仅是对往昔时代沧桑巨变的细腻描绘,更是对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一次深刻呼唤与哲学反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醒观众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不应遗忘那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大地之子”,他们作为英雄的精神风貌激励着我们不断追寻更崇高的理想、承担更深远的责任、拥有更广阔的胸怀。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介语境下影视创意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203268)的阶段性成果;刘慕贤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24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