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小品展暨研讨会在人文厚重之地的渝中区人和门李耀庭公馆举行。本次展览由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办,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和重庆半闲书画院承办,重庆亚美欧文化交流发展中心、卜凤居茶集、安徽文宝居、重庆藏丰堂文化传播中心协办,共展出委员精心创作的近作小品45件。

中国书协理事、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主席漆钢,中国书协理事、重庆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周庶民,重庆市书协副主席、青年委员会主任胡正好,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志愿服务委员会主任马小杰,重庆市书协主席团委员熊少华,重庆市文联文艺工作部干部、一级调研员程汪红,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永,四川美术学院国画书法学院书法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钟鼎,重庆历史名人馆馆长蹇青等领导嘉宾亲临指导并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由胡正好主持,他简要回顾了青委会近年来开展的活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对本次展览的目的、意义及组织情况予以了说明,特别对给予此次展览鼎力支持的半闲书画院负责人丁长峰、李耀庭公馆负责人李泓锦两位人士表示感谢。参加研讨会的各位委员就近期学习情况以及书法学习中的感悟、困惑和今后发展方向作发言。与会嘉宾给予指导。

钟鼎谈道,青年委员们正处在工作的上升期,在家里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大家要处理好时间关系,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要加强对“字外功”的理解和修炼,尽量避免“时风”的影响,扎实深入传统和经典。

李永认为,青年委员们书法学习路子正,均取法经典范本。本次活动组织好、展出地方环境好、委员作品气息技法好。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对经典的吸收,提升作品的形式感,突出作品的辨识度,力争在全国大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熊少华指出,委员们的作品,从书写到装裱,很多可圈可点,说明大家书法学习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果我们要终身从事艺术,就要不断加强“字外功”的综合修养,今天的展览只是阶段性的展示和总结,字外还要花大量功夫。

周庶民指出,青委会委员们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领全市广大青年书法爱好者积极学习进步,青年书家们在十三届国展以及周永健书法奖评选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次展览,以小见大,小品中见艺术技巧、创造力和品格,很好地展示了委员们的创作水平和青春活力。希望大家借展览为机,注重反思,取长补短,深入推进专业成长,要更加丰富书体,加强对专业经典的学习解读,加强与其他省市青委会的交流,积极关注全国性的展赛活动,持之以恒向更高目标奋斗。

漆钢对青委会的工作以及本次展览的作品创作、展出场地、组织形式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委员们提出的“碑帖结合”“从临帖到创作”“学习与工作的矛盾”等困惑作了详细的解答。漆钢指出:大家在关注书法技法和“书外功”的同时,“辨识度”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书法风格上要主动寻求,不要老是成为时风的追随者而要成为探索者。虽然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时代的流行书风,但我们应努力争取有那么一点自己的面貌。书家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做老实功夫,很早就确定自己的风格取向,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予以丰富完善,其目标是向古人看齐的渐变者;一种是有时代抱负的激进者,但这类人往往因储备不足而“各领风骚三五年”。作为一名现代人,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然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书家的知识结构与中国古代书家通会儒释道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能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知识成为当代人关注的重点。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这些知识不应被我们忽视。但是,对于书法家来说,要遵循艺术规律,要加强文史哲的综合修养。书法家除了必须掌握的现代知识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文心雅意的培育至关重要。没有文心雅意和传统文化的“装备”,我们凭什么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诗词对联知识大家很有必要去作些了解,充分了解“以诗养气”“以诗导读”对于书法家的重要意义,不求个个都成为诗人,但要懂得其基本常识。漆钢对青委会寄予厚望,希望大家扎实深入传统学习,真正成为重庆书法的希望。

胡正好最后对研讨会做了小结,对委员发言和领导嘉宾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归纳:一是要立足传统,二是要找准方向,三是要眼界宽广,四是要融会贯通。同时他对给予本次展览关心支持的相关单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委员们通过展览,倾听领导专家们的指导,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的总结和提升,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重庆书协青年委员会委员发言
张邦来:近两年写得杂,对经典的深入不够,拿出来的作品自己都不满意。隶书一直在写,但深入不够,动作技巧以及综合素养都还有差距,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孙源林:以前主要写小楷,现在把主要目标放在了行书上,行书的面目基础是二王,夹杂一些米芾,再加了点自己的理解以及写米芾的书家的理解。可能是因为楷书写多了的缘故,感觉用笔还是有些限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志远:自己前几年行草书写的比较多,这两年把学习重点放在篆隶上,发现篆隶是个宝库,收获也很大。平时喜欢拓片收藏,这次专门准备了一张拓片题跋的小品,也想借此机会请大家指导。希望委员们以后多一些交流、批评,切实提升大家的书法水平。
徐宗兵:感恩书法,通过书法的学习改变了生活环境。原来主要写赵孟頫,现在写圣教序和书谱。近段时间有个困惑,创作不敢写,写出来不满意,比较痛苦,如何从临帖走向创作,如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粟健:这次展览很重要。现在我正处在困惑期,写得比较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扎根经典,再提升。
邬雄飞:青委会这两年在正好主席的带领下举办了很多活动和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有幸作为青委会的一员真的很幸福。相比在座各位委员朋友,自己感觉很惭愧,近几年很少参加展赛活动,即使偶尔投稿也很难入展获奖。在日常临池过程中有些许迷茫和困惑,也曾有师友指出我的问题是写得不够入古,时风较重,鉴于此近两年我也尽量在入古上格外用心,但求能改变自己存在的毛病。虽然没有在书法上取得什么成绩,对于书法我也不奢望什么,但书法是我的终身爱好,自己会继续坚持写下去,如果有一天真能窥见书法真谛一二,那就已经很知足了。
曾安文:原来一直写小楷,各个时期的小楷间杂写,在创作中,喜欢表现不一样的感觉。现在写行草,古帖中好的,都写。在创作中,想得比较多,想好了就按这种感觉写下来即是,不喜欢同一个内容反复写。
袁刚:学习书法学得比较杂乱,这段时间主要写“宋四家”,清人以上的,喜欢的都写。参加展览有时也是为了展览而展览,没有认真的去打磨作品。后面要花时间深入临帖,不能泛泛而临。
张军:近几年,青委会在市书协的领导下,在胡正好副主席的带领下,一直在思考和落实青委会成员和全市青年书法群体的学习成长,通过组织培训和沙龙交流等方式切切实实提升大家的书法水平,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个人近些年书写量严重不够,这是要检讨和需要向大家学习的地方。后面会积极调整,加强学习,并尽力为大家做些服务。
展览作品

胡正好 录王冕《早梅》 作品尺寸:41cm×35cm

胡正好 自撰《毫端案上联》 作品尺寸:138cm×34cm×2

胡正好 自撰《临江仙·岳麓山》 作品尺寸:34cm×28cm

张军 《传家处世联》 作品尺寸:27cm×69cm

张军 《海岳名言句》 作品尺寸:27cm×34cm

张军 《墨梅》 作品尺寸:27cm×34cm

黄兵 《清·淮云寺一首》 作品尺寸:34cm×46cm

黄兵 《小屋异书对联》 作品尺寸:17cm×68cm

黄兵 《朱熹七言诗》二首 作品尺寸:34cm×46cm

李忠平 《诗经·鹤鸣》 作品尺寸:34cm×68cm

李忠平 《竹枝词二首》 作品尺寸:34cm×34cm

李忠平 《再别康桥》 作品尺寸:34cm×138cm

梅文江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作品尺寸:68cm×48cm

梅文江 刘禹锡《秋词》一首 作品尺寸:34cm×68cm

梅文江 《杜甫诗一首》 作品尺寸:50cm×50cm

粟健 《卜算子》 作品尺寸:83cm×34cm

粟健 《答谢中书书》 作品尺寸:104cm×34cm

粟健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作品尺寸:90cm×28.5cm

孙源林 《王文治快雨堂题跋一则》 作品尺寸:56cm×32cm

孙源林 《松雪斋题跋一则》 作品尺寸:69cm×32cm

孙源林 《文待诏题跋节录》 作品尺寸:120cm×27.5cm

邬雄飞 《东坡居士题跋数则》 作品尺寸:69cm×35cm

邬雄飞 明窗深院联 作品尺寸:138cmx50cm

邬雄飞 《宋人诗数首》 作品尺寸:42cm×30cm

谢欢 《听弹琴》 作品尺寸:34 x 69 cm

谢欢 《过香积寺》 作品尺寸:34 x69 cm

谢欢 《题崔逸人山亭》 作品尺寸:34 x 69 cm

徐志远 苏东坡《水调歌头》 作品尺寸:63cm×26cm

徐志远 《古乐新声对联》 作品尺寸:137cm×33.5cm×2

徐志远 永和九年砖题跋 作品尺寸:69cm×33cm

徐宗兵 《逢入京使》诗一首 作品尺寸:78cm×48cm

徐宗兵 《姑溪居士论书选录》 作品尺寸:180cm×97cm

徐宗兵 《翠竹清池联》 作品尺寸:68cm×23cm×2

姚帅承 《万卷十年联》 作品尺寸:68cm×15cm×2

姚帅承 《传家处事联》 作品尺寸:68cm×15cm×2

姚帅承 《春色题诗联》 作品尺寸:138cm×48cm

曾安文 《松雪斋题跋三则》 作品尺寸:69cm×46cm

曾安文 《山谷题跋两则》 作品尺寸:70cm×35cm

局部

曾安文 《快雨堂题跋选录》 作品尺寸:138cm×39cm

张邦来 《春风夜雨联》 作品尺寸:(待查)

张邦来 草书《二十四诗品之沉着、含蓄、劲健》 作品尺寸:134cm×52cm

张邦来 《舟行身在联》 作品尺寸:85cmx10cmx2cm

袁刚 《一剪梅》 作品尺寸:68cm×21cm

袁刚 《望湖楼醉书五首》 作品尺寸:71cm×35cm

袁刚 《赵松雪题跋二则》 作品尺寸:137cm×34cm
展览花絮
















文图/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青年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