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过年吃汤圆
2024-02-06 23:20:32 来源:重庆文艺网

汤圆,这个简单却充满诗意的食物,以其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向我们诉说着家的温馨和年的味道。

春节吃汤圆是家乡的习俗。记得小的时候,小年一过,母亲就将糯米淘洗后,按水、米适当的比例放在木盆里泡胀。推汤圆粉时,她会叫上哥哥姐姐和我帮忙,哥哥姐姐是主力军,我就是帮帮手。

母亲用勺子一勺勺地将糯米倒入石磨内,随着磨盘转动,白色的糯米浆便从石磨里慢慢流淌出来,像挂着一层白色雾霭。米浆在磨槽里聚集,然后慢慢流进放置在石磨下的木盆里,像盛着一盆琼浆玉液。

推磨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费体力,还磨人。推一盆糯米浆要小半天工夫。母亲一小勺一小勺地慢慢往磨眼里加,磨转两圈才加一次,每次加的量估计不超过十粒米,从没有见母亲这么“吝啬”过。我猜想,母亲是故意的,她是要磨磨我们的性子。母亲说:“推糯米浆跟学做人是一样的,学做人不能急,推糯米浆也不能急,需要慢慢地推,这样磨出的米浆细腻滑润,透着糯米自然清香。”朱光潜说:“一切需要时间沉淀的美好,都值得我们耐着性子去等待”。母亲说不出这样富含哲理的话,但道理是一样的。

推汤圆也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方式,家人们可以一起参与制作过程,享受美食和亲情带来的快乐。

推完磨后,用布口袋把米浆吊起来,将水分沥干。水滴有节奏地滴落在地上的木盆里,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像演奏大师弹出的美妙乐章,让人陶醉。

待米浆沥干水分后,掰成小块放在筲箕内晾干,上面放置一些麻线,防止麻雀偷食。若遇到下雪和连阴天,就用火烘干,否则糯米粉会发红,煮出的汤圆就不晶莹透亮。

年三十一大早,母亲准备好汤圆芯子,如红糖、芝麻、花生、核桃等,加入猪油、白糖等制成馅料,取适量米粉在木盆里加水揉和。母亲开始包汤圆了,我们在旁边边看边学,母亲拿起一团糯米粉团时,用手指边捏边旋转着,捏成汤圆皮,包上备好的各种馅料,又用手捏拢搓圆,一个汤圆就做好了。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温润如玉的“元宝”就摆满了案板。我和哥哥姐姐都挽起袖子、像模像样地学起包汤圆。哥哥姐姐包的汤圆得到了母亲的肯定,我是怎么也学不会。一会儿捏捏鼻子,一会儿揉揉眼睛,弄得一脸到处都糊上了米浆。母亲取笑说我是一只只知道吃的大花猫。

母亲在包汤圆时,将一枚枚硬币包在汤圆里,说谁吃上了就是一个好兆头,寓意着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汤圆包好了,母亲就教我们煮汤圆。母亲说,煮汤圆也有技巧,将汤圆放入沸水中,火不能太猛,不然汤圆要破口,馅料流出来以后就成了一锅米糊,待汤圆浮起以后再煮两三分钟,汤圆就熟透可吃了。

吃汤圆的时候,我们都盼望自己能够吃上包有硬币的汤圆,结果是我们五兄妹都在欢呼雀跃。原来“狡猾”的母亲在包有硬币的汤圆上做了手脚。母亲将她对我们的爱与祝福一起包进了汤圆。

看来,要制作出口感细腻、香甜可口的汤圆不只是耐心、匠心,还要加入爱心。

每一个汤圆,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包裹着无尽的甜蜜与祝福。现在,每每吃汤圆,咀嚼着,品尝着,那些熟悉的味道在口腔中散开,仿佛能够穿越时光,回到年少时的日子。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许多东西都在不断地改变,但是有些味道,有些记忆,却是永恒不变的。就像这汤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都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记忆和期待。

因此,当这个新年再次来临,让我们围坐在餐桌旁,再次品味那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吧。相信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甜蜜的味道,更是那份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作者:王小平,系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