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学文化·练技巧——我读《大学语文》
2024-02-02 12:30:42 来源:重庆文艺网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大学通识教育教材《大学语文》,一经面世,就获得了高校师生和社会读者的广泛认可和肯定。历经十年的教学实践与阅读检验,为更加契合当下语文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实际需求,编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修订与补充。在第一版三大核心板块——诗歌、散文、小说的基础上,第二版扩充了诗歌单元,将其细分为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两部分,引入了更多古今中外的经典诗篇和鉴赏内容,同时新增了演讲和评论两大主题,以实现课程教学在学术性和实用性之间的更好平衡。《大学语文》的主编——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授,在新版序言中提出了“大学语文”培育大学生的目标为:“让大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中,在文化的熏陶下,在技巧的熔炉里,强化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水平,锻造人文精神。”

母语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深化与拓展,大学语文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承载了更为高远的目标与期望。本书以文体为类目、以文学史和地域为线索,带领读者领略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之美,实现读经典、学文化、练技巧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当下大学语文教育及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曾指出:“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在这本探讨经典文学的著作中,卡尔维诺以独到的见解和细致的笔触剖析了荷马、司汤达、狄更斯等文学巨匠的传世之作。同样地,《大学语文》这本教材也采纳了卡尔维诺式的编纂理念,为处于“完全成年时”的大学生读者量身定制。它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支点,让学习的乐趣与经典的阅读相互交织,寓教于乐,使得母语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母语教育与文学经典之间始终紧密相连,互为表里。摘选考究的文学经典是《大学语文》的灵魂,也为教学和修习提供了沃土。在书中,经典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审美价值见长,从表达知己深情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到抒发离别愁绪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从“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的生命沉思,到“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的爱情歌咏——这些跨越时空的伟大诗篇,仿佛将古今中外的诗人汇聚于一座精神的殿堂,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在《大学语文》中,读者不止可以徜徉于诗意的语言,亦可跟随书中的散文与小说漫游,做客寂寥隐秘的陶庵,漫步平如圆镜的瓦尔登湖,在高密东北乡看完壮丽的“红高粱”,又至“墙上的斑点”下任由思绪纷飞。正如学者许子东所说:“人生有限,所以我们更要读经典,随意看书是一种奢侈。读经典能帮助你树立一个标杆,成为人生的‘压舱石’,让你的思想不迷失,不在原地打转。”《大学语文》对读经典的注重,正是对于学者李泽厚所指出的“学问家出现,思想家退出”的学术走向的回应,旨在以文学经典涵养大学生的学养气质、人文底蕴和人文识见,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敏感,这正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大学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

对于青年的成长而言,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进而提升眼界与认知水平,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管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往往与远行相关联,但事实上,并非只有通过“行万里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因哮喘终生未能远行,但是凭借着广泛的阅读,普鲁斯特在一室之内创作出了不朽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可见文化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切割的关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的图景逐渐展现在新一代青年群体面前,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渠道,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便捷途径。但网络文化的浅表化、同质化以及碎片化特点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这种趋势不仅导致了文化冲击的加剧,导致青年群体缺乏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在青年阶段,正确的文化审美未能得到足够的培养。因此,引导青年正视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他们具备正确、深刻的文化审美能力,不仅是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写道:“在我看来,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严重的独特世界。”《大学语文》正是抓住了文学的这一特点,通过五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绵延传承,更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引领学子们跨越地理界限,领略遥远异域的文化风情,实现了从单一的语文教育向全面的人文教育的华丽转身。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指出:“人文教育是共同体每个成员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这是一种能够释放每个人能力的教育,使他能够幸福,也对社会有用。”《大学语文》正是通过静下来、慢下来、沉下来的阅读,使读者领略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分清文化的糟粕和精华,培养青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文学熏陶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之外,《大学语文》同样注重语文的“功用”,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在编撰过程中,编者特别增设了演讲和评论两大文体的独立单元。它们相比诗歌、散文和小说,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文稿撰写、观点总结等关键语文技能,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需求,均衡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此外,基于对语文技能培养的考量,每篇课文都配备了作者介绍、阅读与鉴赏、思考与练习等内容,同时在每个单元的结尾,还增加了文体知识拓展的板块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举一反三,使广大读者在学习之后不仅能够收获精神上的充实,也可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大学语文》不仅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深入探索文学世界的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助力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取得全面而卓越的进步与成长。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智者,它用文学的力量启迪心灵,用文化的底蕴滋养灵魂,用语文的技能助力成长,使语言的魅力在青春年华绽放,使文化的韵味在心灵中间传递,引领学生们走向人文素养的高峰,成为他们塑造自我、拓宽视野的重要引擎。

文/涂涵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