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中的诗词㉜】大江之津 大爱之城(二)
2023-12-27 18:29:48 来源:重庆文艺网

开栏语:

为深入展示和挖掘长江诗词文化,助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诗词文化传播项目已于近日正式启动,旨在保护和传承发扬诗词文化。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重庆文艺网、华龙网集团文化艺术中心联合重庆市诗词学会推出长江诗词文化传播策划栏目《文旅中的诗词》,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走进大美重庆。

 

今日,让我们走进“大江之津 大爱之城”。

过江津县睡熟,不暇梢船
宋/范成大
西风扶橹似乘槎,水阔滩沉浪不花。
梦里竹间喧急雪,觉来船底滚鸣沙。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的诗歌内容广泛,其中以农村题材为主,反映民间疾苦,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语言简洁明快,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注释】

西风

从西方吹来的风

温带的盛行西风

指秋风

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乘槎

亦作“ 乘楂 ”。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 蜀 郡访 严君平 则知之。”后至 蜀 ,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时。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艺文类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也载有类似的传说: 汉 张骞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有一女在室内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的支机石。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况復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飇道阻, 蓬莱 无可到之期。” 宋 苏轼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 清 孔尚任 《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 唐 杜甫 《有感》诗之一:“乘槎断消息,无处觅 张騫 。” 清 汪懋麟 《得舟次二只琉球使还消息》诗之一:“闻道乘槎客,安流实快哉。” 清 黄遵宪 《远归》诗:“且图傍岸牵舟住,竞説乘槎犯斗还。”参见“ 星槎 ”、“ 浮槎 ”。

不花

蒙语音译。牛的别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蔡中郎》:“胡语以牛为不花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不花者牯牛也。”

鸣沙

地名。在今 宁夏 中卫 。 隋 置。《元和郡县图志·灵州》:“ 鸣沙县 ……西枕 黄河 ,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於餘沙,故号‘鸣沙’。” 宋 司马光 《塞上》诗:“剑客苍鹰队,将军 * 牙。分兵逻 圁水 ,纵骑猎 鸣沙 。” 清 吴伟业 《送赣州曾庭闻孝廉移家宁夏》诗:“夜半酒楼羌笛起,软裘衝雪踏 鸣沙 。” 吴翌凤 笺注引《一统志》:“ 鸣沙 故城在 寧夏府 中卫县 西,人马过此则沙有声。”

山名。在今 甘肃 敦煌 南。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元和郡县图志·沙州》:“ 鸣沙山 ,一名 神沙山 ,在县南七里。今按其山积沙为之,峯峦危峭,踰於山石。四面皆为沙壠,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頽落,经宿风吹,輒復如旧。”《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于阗》:“ 瓜州 南十里 鸣沙山 ,云冬夏殷殷有声如雷,云《禹贡》 流沙 也。”

在水下滚动鸣响的沙砾。 宋 范成大 《过江津县睡熟不暇梢船》诗:“梦里竹间喧急雪,觉来船底滚鸣沙。”

【赏析】

《过江津县睡熟不暇梢船》是一首描绘江津县水域美景的诗歌,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江水的浩渺和壮阔。

首先,诗歌以“过江津县睡熟不暇梢船”为开头,直接点明了江津县的水域美景。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过江津县时因为陶醉于美景而耽误了梢船,形象地表达了对江津县的热爱和赞美。

接下来,诗歌通过描绘江水宽阔、波浪滚滚的景象,展现了江津县水域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水阔滩沉浪不花”的描绘,展现了江水的浩渺和壮阔,这种景象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同时,诗歌还通过描绘梦中竹林中传来喧闹的声音,以及醒来后船底传来沙石滚动的现实声音,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对比效果。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更具有层次感和意境,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表达了对江津县水域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鲜明,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启迪和思考。

总的来说,《过江津县睡熟不暇梢船》是一首描绘江津县水域美景的诗歌,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和虚实相生的对比手法,展现了江水的浩渺和壮阔。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体验和心灵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