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重庆新篇章
2024-01-09 08:25:53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高兴明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的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是新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在这一年,我们必须立足新的职责任务,铆足精神,明确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以高质量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酿造乡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的新重庆篇章。

要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证。抓好党建促进乡村振兴,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党的执政根基。要坚持树立集中精力抓经济、聚精会神建好党的理念,充分发挥乡镇、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继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文化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增强建设家乡的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凝聚社会共识,聚合各方力量。要坚持招才引智和本土培养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要科学组织开展好“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各方人士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形成热爱家乡、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的浓厚氛围,汇聚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坚持统筹谋划,分级分类指导。我市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各地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山区、库区、丘陵、平坝并存。要按照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既定目标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既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条工作主线统筹规划,又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区(县)一策、一镇(乡)一方、一村一药,突出特色,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着力推进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和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两大板块工作,把乡村振兴落到具体的抓手行动、平台载体和机制办法上。要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感触的急难愁盼实事。

要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产业链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前提,要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要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强化区(县)域统筹,推进镇(乡)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打造产业融合载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要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促进农村创新创业。要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有序引导工商和城市资本下乡,完善用地保障政策。乡村特色产业要做到生产上适度规模、组织上适度竞争,脱贫地区帮扶产业要结合实际推进“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更有效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要推进乡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复杂工程,务实推进乡村建设,要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谋划推动几件普及普惠、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关键要事,切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我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实施乡村建设,就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下沉到乡村,走进乡村,绝不可纸上谈兵,凭空画饼。乡村是千村千面的,每个地方的文化、人文、地理等各有不同,实施乡村建设必须因村施策、因域施法。要深入开展“千万工程”和“四千工程”行动,科学开展乡村规划建设。要加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在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重视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既包括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过程,也包括地方自下而上的响应过程,要重视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基层的首创经验,让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建设时出现政府大包大揽情况,甚至出现了“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等现象,本来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群众却变成了“旁观者”,导致建设的供给和需求缺乏有效对接,农民是乡村建设行动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外来力量不能越俎代庖,既要重视农民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工商资本、城市资本、龙头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引领作用,统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共商、共建、共享,让农民群众充分分享到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要加强乡村治理,构建和美乡村。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合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要坚持党管农村,把准政治方向,确保党始终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突出政治功能,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实施强村富民、服务群众、惠民利民,不断提升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法治、德治、自治、善治相结合,抓实抓牢乡村组织体系建设,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等工作,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要善于培养致富能手,增加新鲜血液,在返乡优秀农民工、经商人员、复转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引领他们争当推动乡村发展的“领头雁”、振兴乡村的“实干家”、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要注意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医生、老教师的余热,他们有家乡情怀、社会资源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要把这种情怀、资源和经验极大地转化为生产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薄弱的地方在农村,最短板的事情在农村,最难啃的硬骨头也在农村。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目标集中发力,少拉虎皮,少扯咸淡,少绕圈子,少喊口号,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书写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的新重庆新篇章,齐心协力把“乡村振兴号”这艘巨轮推向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