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济元书画艺术及其对巴蜀画派的影响
2024-01-05 23:23:17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黄伟 张卢

近日,重庆市政府审定公布了第二批“重庆历史名人”,国画大师“画仙”晏济元先生入选。

过去,关于晏老的介绍文章琳琅满目,媒体报道、电视专访层出不穷,但系统性回顾和总结晏老艺术造诣、贡献的论文、著作却不多。这篇《晏济元书画艺术及其对巴蜀画派的影响》历时三月,广泛收集资料,既述且析,是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晏济元先生的开创性学术论文。借晏济元先生入选“重庆历史名人”契机公之于众,欢迎广大艺术家、学者不吝赐教,探讨应和。

 

晏济元书画艺术及其对巴蜀画派的影响

现当代中国艺坛,京派、海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百花争妍,而巴蜀艺术传统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但研究弘扬还不够。梳理20、21世纪巴蜀画派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艺术家,探讨其艺术风格及作用影响,对于振兴巴蜀画派、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在世纪之交的巴蜀艺术史上,有这样一位与世纪更替同行的艺术大家,以其高寿110岁的传奇人生、杰出的艺术成就享誉画坛,成为现当代巴蜀画派承古开今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个人就是晏济元。

一、“百岁画仙”的艺术人生

晏济元(1901—2011)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书法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三峡书画院院长、重庆中山书画社社长等职,是享誉海内外的“百岁画仙”。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455

晏济元自七岁起从父学习诗文书画,艺术生涯长达一个世纪。1930年,以仿石涛山水《人语响孤峰》与张大千所作《荷花》一起参加柏林中德美展。七七事变后归国,力阻张大千担任日本人控制的北平艺术机构伪职,并助其脱险。后在重庆、成都与何香凝、张大千等多次举办抗日募捐画展。

新中国成立后,晏济元曾于1951年将30件作品办展义卖,收入捐献给国家,支持抗美援朝。1963年应郭沫若之邀为毛泽东七十寿辰作《青松红日》山水画,深受赞赏。1964年,经朱德、郭沫若、陈毅、陈叔通等推荐,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个人画展。同年,晏济元因车祸瘫痪,卧床8年,后奇迹恢复。1979年,应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邀请,与启功、关良、陆俨少等在北京颐和园集体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深圳、香港等地多次举办展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等栏目广泛报道,出版有《晏济元书画集》《晏济元书画选》《晏济元作品精选》《晏济元画语录》等著作。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亦有广泛影响。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03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07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10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16

晏济元与张大千早年同承师脉,又有姻亲之谊,长期艺术合作。他交游广泛,与老一辈的于右任、张善子、何香凝、谢无量、郭沫若,当代的陈子庄、吴作人、陆俨少、启功、程十发等交情深厚,在画坛极负盛名,朱德盛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晏济元以深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创新的精神,洒脱超然的画风独成一派,是现当代画坛有重要影响的全能型书画家。

晏济元享年110岁,是中国乃至世界年龄最长、画龄最长的杰出艺术家。他深厚的民族情感,高洁的人格,与其出凡入胜的艺术造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铸就了人品美与画品美相统一的艺术佳话。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19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31

二、晏济元书画艺术简析

(一)题材广泛,根植巴蜀

晏济元是现代画坛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书画家,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篆刻,书法,亦精通诗词,对工笔、重彩、写意、泼墨、白描等多种绘画技法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其山水,从写实入手,汲取前人笔墨之精华,自成一格,晚年融入写意,面貌焕然一新;其人物、花鸟,取法唐、宋,为文人画一路,又非泥古不化而自出机杼;其书法,尤为世人所称道,强调书画合一,他少年时即研习魏、晋书法,后深入研究《石鼓》《华山碑》《礼器碑》等,又不为陈法所囿;其篆刻,由书而入,苍劲浑厚,有秦汉之风,其后期书画,多钤自刻印章,与书画相得益彰,令人赞叹不已。著名美术史论家孙克说,看到他的艺术,就看到他博大精深的艺术面貌。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35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38

晏济元深知向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索取,才有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从小学习书画就注意对事物、生活的观察。1917年,他跟随长兄去峨眉山写生,初尝对物写生滋味。1938年,晏济元同张大千上青城山,边创作边办展。从1941年直到山城重庆解放,生活极为艰苦,他仍竭尽力量游历了青城、嘉定、夹江、昆明等地,几乎每年都有不同题材作品展出。1954年晏济元游长江三峡后,又取道烟台、青岛,渡海到大连,再入山海关而返津京,渡黄河、过秦川,瞻华岳,最后越秦岭,跋剑门,览褒斜石刻后回渝。在他处于逆境中的1963年,仍游历了黄山、庐山。他从九江上山到牯岭,越天池,过花径,远眺鄱阳湖,畅游仙人洞,至海会镇,沿途写生四十余幅,创作出十八米长卷《匡庐揽胜》,将庐山名胜美景纳入画中。1974年晏济元退休后专事书画,虽已年逾古稀,却往返于昆明、柳州、桂林、广州、北京、深圳等地,遍历名山大川写生作画。八旬前后,去漓江就达七次,写生两三百幅,创作出二十一米长卷《百里漓江》。百岁以后仍壮心不已,登华山,上泰山,欲有生之年将三山五岳走遍。

《晏济元画语录》云:“先贤所谓绘画以自然为上品之上,中国画就是这样讲究超脱空灵、即是切近自然,却又最超越自然,所谓气韵生动,是宇宙的法则,绘事的三味。”在创作中,晏济元始终追求自然的状态,认为作画应吸山水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作品才有生命力。他的写生并非完全是照景实录和打画稿,而是追求与自然对话。在他的写生稿上,记录的不仅仅是物象的外形轮廓,还有物象的质感、体感、量感、神态、情趣以及作者本人的意趣与境界。同时,师法自然,是晏济元幼小时就体会到的绘画真谛,而实践它运用它,晏济元用了毕生的精力。

晏济元出生在内江,他和张大千是老乡。四川的山水、文化环境气质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傅抱石、陆俨少的山水受巴蜀的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相似,晏济元的作品注重生活,根植巴蜀的特点尤为突出。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42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48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53

晏济元长时间生活在巴蜀大地,他的作品充分体现出巴蜀山水对其的滋养,充分显现了川渝厚重人文的熏染,能看见昔人的遗风余韵,能看见艺术家的自我突破。晏济元一生足迹,走遍长江首尾,黄河南北,但始终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格外钟爱,其画作更是吸收了川渝之地的艺术营养。晏济元酷爱蜀中人文景色,画作中秀美带着灵气,如望江楼的竹林春水,武侯祠的古柏,草堂寺的红梅,荷花池的水佩衣裳。他的山水画重视“外师造化”,因此他笔下川渝山水,长江三峡,峨眉、青城,嘉陵、岷江,险峻峭丽的山势,滚滚江流,云雾幻境,诚有万壑在怀,呼之即来之势。在他的丹青妙笔下,巴蜀山水的雄与秀、险与奇,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既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也灵活运用了光影、透视等元素,沉稳中又显灵动,进入了浑厚华滋的境界,其中代表作有《金沙江》《三峡朝晖图》《峡江盛夏》《三峡小景》《乌江写生》等,仅《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写生画稿,就达300多张。绘自然之美,抒胸中之情,精彩纷呈。

而他的人物画则借鉴安岳石刻、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的佛像人物造型,开脸圆润,设色典雅,线条流畅,吴带当风,逸气扑面,令人百看不厌。《修竹侍女》《鉴真和尚画像》《观自在像》等作品中都能窥见唐宋摩崖造像的风貌。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56

花鸟画方面,晏济元认为,四川画家的花鸟造型源自五代宋初的黄筌一派,工整艳丽不失野逸潇洒。晏济元创作的备受赞誉的花鸟画作品,如《木笔纹鸠》《水竹双鸠》,便既得了宋画之韵味,又突破了宋院画的拘束,花则鲜嫩欲滴,鸟则跃跃欲飞,更有超然灵动之气息。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559

(二)学古敌古,承继传统

对中国画家来说,中国画的传统并不仅仅是指承继古人的皴法、树法等技巧或流派、名家的影响。传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态度,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了漫长时间后所总结出来的对待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个人的态度与思考的方式,并将这些态度与思想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晏济元的艺术是从学习传统中不断发展得来的。幼年时他专攻古代经典,打下扎实的“童子功”。七岁即承庭训,反复临摹石涛、八大山人及唐、宋名家名作,同时在书法上下苦功,由魏晋入手,上溯篆隶,遍临历代名碑法帖,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其篆刻宗法秦汉,印从书出,章法平中求变。对古代传统经典的研习,让晏济元深知只有从“古人那奇绝至妙之处”开始,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绘画的精粹。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03

在传统绘画的技法上,晏济元强调“学画必先学书,书成而后学画”,认为书法是国画变化的基础。不论写生或是创作,都需要书法的基础,悟书法之妙,方能找到人物、花鸟、山水笔法。《观自在菩萨像》线条流畅自如、工中带写,以篆隶笔法入画,粗劲圆润但却不失菩萨冰清脱尘之姿态。晏济元画的兰草、水仙、荷花,笔酣墨畅,将草书笔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态灵活多变,书画意趣盎然,遒劲沉着,委婉含蓄。他的山水在谙熟篆隶真草各体书法的基础上,吸纳了传统的牛毛、解索等皴法的长处,揉合了石涛以点代皴的“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创造出灵动飞扬、变化万端的“晏氏皴”。他作画的勾线加皴擦挥洒淋漓,短点长线并用,中锋侧锋不拘,看似无规律的点线面组合,诞生了凸现生命的杰作。

在晏济元的书画作品中,传统墨笔是直接构筑“士气”的元素。他常在作品上钤一方闲章“书中画”,如反读即为“画中书”,书画相融,和谐地统一。数十年的书法功底,为他提供了最单纯墨色勾勒生命力的得天独厚条件,他的《水墨芭蕉》《荷花》《秋山图》《墨笔山水》等作品,的确是“墨花飞舞笔沉雄”,艺术传统的独特韵味直令观者回肠荡气、心潮澎湃。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06

百年艺术生涯里,晏济元一直以中国画的传统根源为立足点。他认为传统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中国画的传统有几千年历史,丰富多彩。学传统要注意学传统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的东西,并在这基础上再加以创新。传统与创新应是一个统一体。如张大千的泼彩画,就学到了古人泼墨画中我们还没有学到的精华,再加以他吸取了西洋印象派的色彩,故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晏济元把他的学,归为两个“三”:一是原则有三:发掘——老古董,越古的东西越新;发现——发掘后要鉴别,发现于今有用的东西就拿来;发展——发现后要发扬光大,超过古人。二是方法有三:一为好学、善学——择其善者而从之;二为学古、敌古——既以古人为师,又以古人为“敌”;三为创新、破新——破新才能出个性,创新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晏济元画语录》中有言:“学古敌古,创新破新。学古,就是要继承传统,打牢根基,发扬民族的、传统的艺术;敌古,要有超越古人的魄力和勇气,涤净成法,不能画地为牢,为先匠所囿,为法度所拘,需法无法;学古、敌古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而不是随人步后,永嗜残羹;破新就是不断创新,日日新,又日新,今日之新为明日之旧,创与破永无止境。这是艺术永远的魅力所在。”晏济元凭借着对绘画的执着和喜爱,克服了自弃盲从西化的影响,克服了囹圄困囿古人的阻碍,最后提出“学古要敌古,创新要破新”的鲜明主张。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10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13

在晏济元笔下,从闲花野草到人物、山水,目之所见,情之所感,处处体现出传统浸染的意蕴。所绘制《巴山夜话》《峨眉金顶》《江天暮雪》等山水佳作,烟雨朦胧,清丽滋润,意境深邃,反映出画家“到处云山是我师”的创作思想,其人物、花鸟《修竹仕女》《桃花仕女》《瑶台濯玉》《洛神》《辛夷锦鸡》,取法唐、宋,为文人画一路;观其《秋梨玉鸦》《墨竹》《蕉花八哥》《月季水仙》等作品,无不反映出画家“学古敌古”“法无法”和“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思想及精神风貌。

20世纪中国艺术的环境,是亚洲各民族竞相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找到自强因素的大环境。一方面他们要借鉴西方的元素,一方面要找到自强的元素,然后才能使民族在文化上自信和自觉。晏济元一生,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全盘西化喧嚣的艺术界,他坚持继承传统,提出“学古敌古,创新破新”的艺术主张,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因此,在重视认识传统价值,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新时代,他应当被重新认识,高度认可。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美术史论家刘曦林说,晏济元的艺术百年也是中国人寻找文化自信的百年,他的传奇一生是打开中国传统文脉的钥匙。通过对晏济元艺术道路的分析,我们会得到启发。他走过的这样一个学古敌古和创新破新的艺术道路,他走过的这样一个全能的、四全(诗书画印)的艺术成长过程,对20世纪、21世纪中国画的意义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三)出入东西,创新破新

晏济元早年留学日本。西学东渐,他在日本学水彩、版画、油画,但始终不忘中国的风格、中国的传统。他认为,中国人应该有固有的文化态度,在书画风格上,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美,坚持民族尊严和民族审美习惯。正是这种在继承祖国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和民族文化上的自觉,让他这个学机械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参展的两幅巨幅山水作品大获好评。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18

晏济元注意研究西方哲学家、艺术家的思想,如黑格尔、莱勒等。他认为,外国的东西要为我所用,把外国好的东西融到中国画中是应该提倡的,但要有明确的立足点。尤其现代派的思想对他有所启迪,使他在自己作品中增添了新的审美要求。1985年创作的《牵牛花》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某些因素,把装饰中的某些要素化解到彩墨的美妙构图中,画中牵牛花有开有合,绝无雷同,高低错落看似无序,却通过藤蔓的恣意缠绕达到一种统一和有序。几片晕开的叶片使画面不至于过于空疏,焦墨勾勒的藤蔓起着联系和平面构成作用,独具个性的现代花鸟画跃然纸上。这是画家高妙之处,也是他突破原有创作模式、树立个性的成功之处。

《晏济元画语录》中有这样一段:“前人的极治名作,往往亦有所未到或不逮之处,探索真源,得其究竟,正是从这里问津,以求得成功之路,这就是开启未开之门,以窥其未窥之秘的妙法,所谓宝藏玄珠,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矣。”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对此高度评价:我们现代人在大家的经典作品前,哪有敢发现它们的不到之处,我们模仿还来不及呢!而在当时晏济元先生以他的精神气魄,才做到这样的觉悟:我们要画我们时代,表达我们自己感情的画,不以重复或模仿前人的创造为骄傲!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21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25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28

晏济元早年以工笔重彩画法为时所重,其画风富丽而不失典雅,在现代中国工笔重彩一派画法中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他用半生熟纸画工笔重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次重要创新。晏济元在工笔重彩上的创新令张大千赞叹。张大千曾在《瑶台濯玉》画上题跋,以“作家士气兼到”称许。更为重要的是,晏济元的重彩画法是通过师法传承和研究古画、古文献而发掘、复活的重彩画法,与时下流行的从日本画中去学重彩画法的做派大不相同。他认为日本画的重彩本来就是从中国学去的,中国画再去学日本画是不可理喻的。晏济元的重彩画尤其是花鸟题材的作品,用色活泼、细腻,且有一种富丽雄健的大家气象,中国气派浓郁且富于现代感,在现代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

晏济元还擅长被很多画家视为畏途的大青绿山水画法。这种几乎纯用重色的山水画法在古代也少有人能画,宋元以后几成绝响,明清以后偶有画家试作,不过是水墨加彩的所谓小青绿山水。但与晏济元所作相较,稍显简陋板滞。陈子庄认为,近代以来,张大千、于非闇、谢稚柳、晏济元诸人发掘整理了已近失传的青绿山水重彩传统,并通过试验,复原了古代矿物颜料的使用方法,甚至还创造了一些较古法更省事、效果更好的新方法。在这几位中,尤以晏济元为特出,他的矿物颜料用法没有呆板滞闷的毛病,活泼灵动,不但色彩变化细腻幽微,而且对色度的控制和色调的把握,在近代画家中无与伦比。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31

(四)画风飘逸,独成一派

晏济元说:“我的艺术理想与抱负,是建筑在书与画上的,精神怀抱都寄托在这上面,所以乐观豪迈,永远不变;固能与天地精神往来,物我两忘。个人的真诚本色表现于自己的艺术面目,充分体现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和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艺术家本质特征的真实立足点就在这里。”晏济元对于传统艺术的坚守,正是源于对民族文化和传统书画的这份自信。

他的画风早年学石涛、渐江、八大山人,笔墨运用灵活、风格豪放,后他能猎各家之所长,汲取不同风格、画派有益的养料,在“学古要敌古,创新要破新”艺术理念指导下,独辟蹊径,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晏氏画风,画风飘逸洒脱、清刚劲健。

毋庸置疑,晏济元大方向走的是传统路子,又跳出了前人陈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从总体上看,他的作品拟古而不为古役,立意深邃,推陈出新,着笔生动,工中有写,写中兼工,讲究骨法用笔,设色艳而不俗,勾勒、皴擦、点簇、渲染、烘托无不潇洒自如,与严谨的布局,构成有机的统一。既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又显示出浓郁的时代精神风貌。尤其是他以泼墨与娴熟的骨法用笔交融所作山水,苍劲而浑厚,超逸而稳健、且跌宕多姿,富有变化,体现了画家极高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个性风格形成,晏济元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幼年学书画,和张大千总角之交。早期都是从碑、帖和石涛、八大入手。故其画风纵姿奔放,不拘陈法,学古而不泥古。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之后,由石涛、八大转入追踪唐、宋、元画风。唐人尚神,宋人尚形,元人尚意。画论中所谓形神兼备,主要是指唐代的人物画,如阎之本、吴道子的作品;宋人尚形,是指传承五代的山水、花鸟画,如荆、关、董、巨和黄筌父子与徐熙祖孙;元人尚意,是言其重笔墨情趣,如倪、黄、王、吴的山水画。而晏济元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则多用铁线描,远追吴生,造型神态端肃,超逸生动;花鸟画则刻意写生,专师造化。并用黄筌的勾勒填彩和徐熙的水墨淡雅,故骨气风神,兼而有之,布局谨严,艳而不俗。山水画,他不辞辛劳,登山涉水,亲身体验,然后落笔。

不仅笔墨苍劲,元气淋漓,而且意在笔先,轶出蹊径,诗画一体,俨然天成。

第三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重振艺事。晏济元强调书画一体,书画交融,相辅相成,使书法更有画意,画面更显笔力。故其晚年花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不墨不华,更见骨气和潇洒。而山水画则大变其法,一方面泼墨兼施,使画面结构不仅有其形,而且重其意。烟云飘浮山际,流水环绕平滩,隐显不定,自见轮廓,无模糊抽象之感。一方面又变换皴法,牛毛、解索、斧劈并用,创建了一种乱发粗服的笔势,突出山势岩石的质感,别开生面,描绘祖国壮丽河山。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诗情画意。更能看出晏济元晚年强调艺术的民族风格。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39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41

对于晏济元所强调的民族风格,甚至是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在20世纪并非易事,在艺术界主流思潮向西看的情况下,这种选择需要顶住相当的压力。他的独特之处是不仅顶住了压力,更要创造新的中国式现代审美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中国人应该有固有的文化态度,在书画风格上,要发扬民族风格,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美。

晏济元追寻于祖国的青山绿水、雄山大川,攀高而写生,涉险而索景。先后成就了写意、工笔画《江山如此多娇》《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及长卷《匡庐览胜》和《漓江百里图》等为数众多的载誉之作。先后成就了书法精品《华山碑》《石鼓》《礼器碑》以及许多镌刻于祖国名胜古迹的诗词题刻。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45

纵观晏济元的作品,予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其作品中所蕴藏着的风骨。这是民族的风骨,一种坚韧不拔、大气磅礴的风骨。这种风骨正是他身上所具有的民族正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赋予了他作品的灵与肉,使其呈现真性真情真美。即使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脉一滴一勾一皴一撇一捺,都透着奔放峻拔、沉雄奇崛。如巨幅山水画《朝阳洞》,其布局宏伟,肌理分明,自然屹立,山势巍峨而富有质感,若外化了的一位强者傲然天地的骨骼和肌体。观之,令人感到作者若没有气吞山河的胸襟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是难以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的。

晏济元的书画艺术,秉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以深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创新的精神,洒脱超然的画风,独成一派。他的“学古敌古、创新破新”的艺术主张,影响了遍布川渝和南粤的追随者和弟子们。他对画画的后辈们说,认可他的书画,追随他的艺术首先就要有“敌古创新”的决心,要有“求索不息,只争朝夕”的精神,还有“胸怀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他常说:“我们只有心中具有民族的尊严,掌握住中国的审美观点,才能使自己作品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49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52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55

三、晏济元对巴蜀画派深远影响

(一)晏济元与川渝两地的艺术渊源

晏济元出生于四川内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在川渝两地生活、工作了八十年时间。巴蜀雄山秀水不仅是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其书画作品的重要内容。他所创作的,以巴蜀山水为题材的《思君不见下渝州》《乌江写生》《巴山渡口》《峨眉云海》《峨眉山月歌》等作品享有盛誉。他曾长期担任重庆国画院、重庆美协等多个重庆艺术团体的负责人,是重庆国画艺术界“老三家”之一。他培养弟子,传承艺术,为巴蜀画派开枝散叶,贡献甚巨。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晏济元就多次在川渝两地举办画展,其中有的是个人画展,有的是与张大千、何香凝等合展。重庆解放后,他是早期加入中华美术工作者协会、西南美术工作者协会、美协重庆分会的会员,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后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之邀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1981年,晏济元参与创办重庆美术家协会、重庆国画院,并长时间担任美协副主席、国画院副院长(后任名誉院长);创办重庆三峡书画院,任院长;创办重庆中山书画社,任社长,是重庆重要美术组织的创办者和重要领军人物。

晏济元扶携后学,培养川渝本土美术人才,积极呼吁筹建“重庆中国书画学院”。牵头筹办组织大量有影响力的美术活动,1994年,重庆市博物馆举行晏济元书法绘画展和艺术研讨会。2009年,“三峡魂•晏济元师生书画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盛况空前,引起轰动。晏济元倡导的艺术理念和卓有成效的美术活动,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658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01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04

2009年,108岁高龄的晏济元作为海内外著名长寿书画家,应邀为“长寿长江大桥”和“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题名,至今墨宝尤存,成为重庆长寿一道亮丽的风景。1944年,晏济元在重庆结婚,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于右任证婚。2011年,晏济元在成都仙逝,葬于重庆。

晏济元去世后,2011年,“晏济元美术馆”在重庆渝中区开馆。2021年,“晏济元书画艺术展厅”在重庆长寿美术馆开展。近年,川渝两地不同机构还为晏济元举办了“百年艺术人生”“川渝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成渝影响美术作品学术交流展”等系列活动,晏济元书画艺术在巴蜀大地绵延流长,影响深远。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07

(二)现代巴蜀画派的重要代表和文化名片

1.巴蜀画派简述

检索中国绘画发展史,从古至今,能被公认为“画派”的艺术群体并不多。一般情况下,传统画派判断比较看重几点:地域相同或相邻;艺术思想相承或相类;画风相近或相联。到了现当代,交通通讯条件极大改善,地域局限有所淡化;院校教育和画册印刷使得师承关系更加多元;艺术个性更加张扬,集群特征更加模糊。加之一些急于求名者自封门派,划设“山头”,使得当前对画派的认识和判断更趋复杂。

不管标准如何演变,窃以为,形成画派,应当有艺术思想的共识,明显的集群特征,以及杰出的艺术家队伍、代表性作品、文脉传承的理论梳理等支撑。

巴蜀画派因地理文化的特殊,自汉唐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到唐末宋初,西蜀黄筌的写实主义画风成为官家画院“校艺(考评)之标准”,不仅当时盛极一时,也影响了中国工笔花鸟画上千年。百余年后,四川眉山苏轼与其表兄文同开创的表现主义水墨写意画风,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正统,影响绵延至今。

到了近现代,既有巴蜀的蒋兆和、石鲁在他乡大放异彩,更有张大千熔铸海派艺术和敦煌壁画,冯灌父引入北派山水,冯建吴以海派花鸟画法移用至山水画中等巴蜀画派对域外艺术的吸纳,尤其抗战前后,黄宾虹、齐白石巴蜀壮游,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的徐悲鸿、傅抱石、林风眠、潘天寿等一大批艺术家来到重庆,影响惠及杨济川、张采芹、阎松父、钟道泉、吴一峰、冯建吴、陈子庄、赵蕴玉、苏葆桢、李文信……汇纳百川终成海。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10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13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16

受惠影响的艺术家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川渝美术发展的基础,现代巴蜀画派中期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之后,巴蜀艺术复兴,受老一辈熏染的马振声、李华生、段七丁、陈滞冬、秦天柱……崭露头角,人物众多,精品纷呈。

现代巴蜀画派按时间或可大致分为三段,新中国成立之前为早期,以张大千、晏济元为主要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到九十年代为中期,陈子庄、冯建吴、晏济元为主要代表;九十年代以后为晚期,晏济元硕果仅存,成为象征和代表。晏济元不仅是现代巴蜀画派的重要代表艺术家,也是现代巴蜀画派后期的精神领袖。

2.与张大千的艺术比较

晏济元的艺术生涯横跨百年,他的艺术早中期是与张大千并行的,也是共同构建现代巴蜀画派的开创者。

晏济元与张大千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幼年和青年时期常在一起,自幼两人有着相同的兴趣,都爱好书画,志趣相投,谊同手足,同承师脉,同习绘事,商书论画,有着深厚的翰墨缘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晏济元和张大千相互砥砺,相互影响,推崇石涛、八大,两人在上海长期艺术合作,在北京、重庆、成都等地多次举办联合画展,登青城山采风作画,在夹江研发宣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形成了早期相近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巴蜀自然山水的浸润,相似的生活阅历,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共同的。在艺术的创作理念上,晏济元和张大千都主张学习古人,坚持传统,发掘、整理、复原了宋元时期许多古代绘画中“作家”一系的绘画技术与审美倾向,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国艺术,这也是两人共同的艺术理想。晏济元和张大千都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就,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擅,与张善子一起并称为中国艺苑的“两张一晏”,实现了对传统绘画的进一步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20

步入晚期,两人的艺术风格逐渐拉开了距离。张大千出国后,接触到了更多西方艺术,融入印象派的光线、色彩和抽象派的表现手法,结合中国的泼墨而创造了泼彩画法,用惝恍模糊、似与不似的方法描绘山川,取其朦胧美的意境。而晏济元走上了中国传统书画合一的道路,以“晏氏画风”独辟蹊径,有了更多自己的面貌,既有雄强健硕的一面,同时又有文人画的趣味,俨然笃定了自己飘逸洒脱的绘画风格。晏济元讲究书画一体,笔下的人物画比张大千更为简洁,将中国古韵美感呈现至极,脱离了古代仕女画的呆板,并赋之以现代的审美,用笔细劲流畅、人物俊秀灵动,被誉为“晏美人”。在绘画技艺上,不同于张大千过度装饰的泼彩,晏济元长于使用重彩,灵活多变,轻柔处如浅吟低唱,余韵不绝,沉雄处如铜琶铁板,响遏行云。晏济元的画有勾勒,有穿错,有泼墨,有大笔头小笔头,有粗笔有细笔,有线有面,兼顾在一起,同时把书法融入画中,气脉贯穿,如同乐器,既有靠线条勾勒的弦乐,又有大面积的敲锣打鼓,这点跟张大千先生是不一样的。

3.与陈子庄、冯建吴的艺术比较

晏济元艺术的中晚期,巴蜀画派与其并行的大家突出代表的是陈子庄、冯建吴。与晏济元飘逸的画风不同,陈子庄充盈率真之气,冯建吴凸显雄强之风。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陈子庄请晏济元画扇,遂订交,之后数十年艺术切磋,交谊深厚。陈、晏因长期分居成渝两地,音讯时断时续。陈子庄在听说晏济元瘫痪,误信晏济元去世,欣闻晏济元重操画笔时,作有《慰晏平子瘫病》《吊晏济元》《题晏济元鹧鸪图》等诗,“斗室无聊甚,诗颓半句多。常忆晏平子,老病近如何?……”“十年一见千里,笔底鹧鸪有声。不是巴山路险,与君醉到天明。”三十年代,黄宾虹、齐白石入蜀,陈子庄因缘际会曾受熏染,起点甚高。消化吸收前人优点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朴实率真的特点。陈子庄的绘画技法有别于师门授受的传统,而是直接取法于民间画工,用民间画工的技法对传统文人画进行技法上的改造。陈子庄所画山水,正如齐白石所画的白菜萝卜等蔬果,带有浓郁乡土感情的文人画风,多半是他身边的川中丘陵,成都平原的一些小山、小景等,这些根本不入古典山水画家法眼的题材,在陈子庄的笔下却是那么的平易亲切,各有不同,全然没有古典山水隐逸超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特征,看似平平无奇,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却越品越有滋味,拙朴中蕴藏着天然美感,滋润心田带来满足。陈子庄坚持“因境生意,因意立法”,善于化繁为简,喜用简淡之笔描绘物象,将书法运笔和花鸟技法融入山水绘画,让水墨变化直接与线性表现的笔触相结合,构图、墨色简略随意,物象造型鲜活有趣,而令人玩味不尽,从而将文人画精神推向一个更加温馨、谦和的审美境界。如陈子庄的《石壶论画语要》所讲,“艺术的最高水平都是平淡天真”,这是独特的“子庄风格”。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23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26

冯建吴和晏济元同为新中国成立后巴蜀美术事业的重要开创者,八十年代他们与朱宣咸等发起、创办了重庆国画院,同为国画院副院长,砥砺相进,是现代巴蜀画派中期的大将。冯建吴师承潘天寿,远接吴昌硕,幼时学习诗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尚属海派痕迹较重的传统画风,此后与胞弟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冯雅珩)切磋画艺,游历三峡、桂林、云南等地写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冲出了传统一家一派的束缚,实现了画风丕变的突破,创就了雄强、刚健的艺术风格。冯建吴的山水画气势恢宏,笔墨厚重,哪怕是精工细笔,也掩藏不住画里磅礴的气息与韵律。诸如《月涌大江流》《急峡轻舟》《大宁江上山如剑》等画,都着意于气象,让人产生壮美之思。冯建吴的画从书出,书法兼擅各体,取法秦汉大篆,又继承了南北朝碑学大气的精神,融入绘画的笔法之中,用笔老辣硬峭,崎岖高古,朴茂遒劲,画中无论勾枝点叶,均以沉雄霸悍的笔法出之,点划似长枪大戟,森然相向,山川之雄浑,阳刚之壮美,浩瀚之云海,耸峙之峰峦,在他的画作中表现得酣畅淋漓。甚至连江水、云雾、花卉、树木这些柔美之象,亦因铿锵顿挫隶体勾勒一变而为雄强霸悍之物,这由此成为冯建吴在巴蜀艺术大家中特有的烙印。

4.晏济元对现代巴蜀画派的贡献

艺术家是形成画派、推动画派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巴山蜀水孕育了以张大千、晏济元、陈子庄、冯建吴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书画艺术家,他们得传统之养,山川之助,创作出多彩斑斓、名扬中外的艺术作品。1950年张大千远赴海外,1976年陈子庄去世,1989年冯建吴去世,期颐之年的晏济元继续笔耕硕拓,110岁去世前还在创作书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空前未有之奇迹。晏济元不仅贯穿现代巴蜀画派蕴蓄、复兴各个时期,也是后期的领军人物、精神领袖,在巴蜀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形成现代巴蜀画派更加鲜明的艺术风格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

巴蜀因为天然的地理屏障形态,无论从军事、政治,还是文化的视角,在历史上往往起着存亡继绝的作用。从文化上看,巴蜀特有的地理形态造就了丰富的物产,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在重大历史变革进程中,来自北方、江浙等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在此汇聚融合,为巴蜀孕育自己的艺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巴蜀艺术发展到现当代,张大千、晏济元、陈子庄、冯建吴等杰出代表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弘扬作出了独特贡献。其中,晏济元以其百年的艺术实践,熔铸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鲜明凝练的艺术主张,承前启后,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晏济元从艺百年,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其造诣成就、其人格精神、其地位作用,都是值得研究和推崇的。在20、21世纪交替的时代变幻中,晏济元是山水、花鸟、人物兼擅,工笔、写意俱长的集大成者,再加上他的长寿使他的艺术得到非常全面的发展,在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文化地位,对巴蜀画派的影响源远流长。

作者:

黄伟 研究员、晏济元弟子、《巴山渝水入画图》主编

张卢 晏济元美术馆馆长、《晏济元画语录》主编

周一帆、吕佩对本文亦有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30
微信图片_20240105232734

参考文献:

[1]张卢、晏秉正.《晏济元画语录》[M].中国国际出版社,2022

[2]朱浩云.晏济元先生的书画艺术[J].荣宝斋,2006(02):74-83.

[3]黄伟、庞茂琨.《巴山渝水入画图》[M].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2020

[4]陈滞冬.《丹青引——中国画研究与欣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吴小丽.“百岁画仙”晏济元书画之路的启示[J].美与时代(中),2017(10):45-46.

[6]张公者.百年风雨 淡定人生——晏济元访谈[J].中国书画,2008(04):70-79.

[7]宽和.世纪文化与百年艺术人生——晏济元诞辰110周年书画作品展及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J].收藏界,2012(07):125.

[8]黄伟.《百岁老人的稚子之心》[DB/OL].

[9]张卢.《晏济元:被时代铭记的艺术和人生》[DB/OL].

[10]张卢.《百岁画仙晏济元 破古创新不言老》[J].重庆美术,2022(01)

[11]陈滞冬、江功举.陈子庄与晏济元[J].文史杂志,1988(02):43-44.

[12]陈滞冬、周东.《玉山高处 陈滞冬作品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

[13]刘俊奇.艺术生命常青--百岁老人晏济元谈书画艺术[J]. 老年教育,2001(11):48-49.

[14]陈滞冬.《大师谈艺录——张大千谈艺录》[M].河南美术出版社,2019

[15]高海军.《百年巨匠:张大千》[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16]本刊编辑部.百岁“画仙”晏济元书画艺术浓缩百年世纪文化[J].中国美术,2012(04):35.

[17]郑土有.仙风道骨 书画风流九九翁——晏济元和他的书画艺术[J].上海艺术家,1998(05):70-72.

[18]陈滞冬.四川画派一百年[J]. 收藏家,2002(7):6.

[19]李杰.《巴蜀画派史论》(第一卷)[M].四川美术出版社.2022

[20]李杰.巴蜀画派的源流与嬗变[N].四川日报,2012-04-27.

[21]文鹏.“巴蜀画派”定义考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116-119.

[22]朱澄.《论巴渝书画家群体》[J].重庆美术,2014(07)

[23]钱来忠、邓涛.略论巴蜀画派[J].中华文化论坛,2011(02):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