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以美润心 对话《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
2024-01-02 12:23:46 来源:重庆文艺网

美育是集审美教育、心灵教化、情操陶冶于一体的教育形式,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素养。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八大行动举措,旨在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为了深刻理解《通知》的精神内涵,探索美育的实施路径,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开展对话。

文化育美,美美与共

硕士研究生胥心谷: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以文化美涵养育人精神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知》也着重强调学校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工作中,实现承扬文化与美育实施工作的“美美与共”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通知》的关键在于以各种途径“浸润”美育,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从美育工作的开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与美育浸润有内在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文化母体。

在悠久的华夏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懈地感知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卷帙浩繁的文化史籍,构建起有关教化之美的中华古典话语体系,生发了中华美育的文化源泉。如品读《诗经》《二十四诗品》《纳兰词》《人间词话》等经典诗词中的“无邪”,能够让学生于诗词瑰宝中体悟汉语文学的意境美、声韵美与情意美,于无声无息中渐染温柔敦厚的品格。又如采撷《论语》《道德经》《庄子》等中华典籍中的智慧,能够在“育人、审美、交流”的共振中,提升学生文雅的气质,培育学生的高远境界。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发展智慧美育,以数字技术激活美。在全球加速迈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成为“智慧美育”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硬件载体和基础支撑。我们需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用数字网络技术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有机融合,构筑新时代智慧美育的广阔空间。智慧美育是互动、触发、浸入、生成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主动应对数字艺术时代,巧用数字技术拓宽美育的教学形式,并非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物理叠加。如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活化教学内容,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美育更具有思想性、形象性与创造性,这是当前迫在眉睫的美育新课题。

二是深化具身体验,以艺术实践创造美。《通知》指出,“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校园优秀展演节目和作品。”艺术实践作为学校美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艺术展演、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美育中的勃勃生机。也可通过师生对话传统经典、影视作品、现代时文等,作为审美“外化”的途径。这几年,我带领学生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发表对话作品,如《寻觅清明的内涵·师生话诗词》《西南大学“云端”共话经典》《纪录片<家事如天>:在情与法中探寻为民初心》《奋斗的力量·平凡的温情——师生对话热播剧<人世间>》等评论,既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可通过具身化的情感共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有机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滴灌与感悟的和谐共生。

以美立德,面向师生

硕士生肖珏琳:美是丰富、净化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作家蒋勋曾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学校美育工作对于塑造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推进实现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之路。

第一,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塑造师德师风之魂。《通知》强调:“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将美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师德师风建设、能力监测等综合措施,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充满活力的美育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可牵头成立美育教育教研室,将优秀课例及开展路径进行推广,鼓励更多教师以美育浸润课堂;再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组建高水平美育专家团队,具体指导教师美育教学工作。也可开展各层级的美育教学创新大赛与美育学术论坛等。以高尚师德为帆,以美育素养为桨,扬帆起航,共赴教育之海的美好航程。

第二,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绽放学科育人之光。《通知》指出:“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一方面,我们要持续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科学、系统的艺术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可结合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赋予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以“文化灵魂”,并彰显其“美育元素”,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美育的载体不只在于艺术,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都应成为美育的重要资源,要探索专业之中的美育元素,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让美育的种子在各个学科中生根发芽,涵育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第三,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护航学校美育工作。《通知》指出:“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确保学校美育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推进,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美育评价的做法和导向,窄化了美育教育的功能。一方面,要持续探索强化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不能只局限于要求本科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如开展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应用性评价等,重在关注学生隐性审美素养成长,而非显性教学成果。另一方面,鼓励改革创新教师美育工作评价方法,完善学校美育的评价督导制度,激发美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建立学校美育工作自评与年报制度、建立学校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等,为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素养、普及艺术实践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多措并举,才能逐步实现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在美育的宏伟画卷中,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春风雨露滋养万物的言行,引领学子在美的世界中徜徉。

文/董小玉 胥心谷 肖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