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阳光下的辣椒红——记丰都县栗子乡建龙村
2023-11-26 14:32:23 来源:华龙网

文/蔡小华

公路沿龙河溯江而上,在石板水电站前的一个岔路口,经南江大桥后,公路便像一条游龙蜿蜒而上,经过两个大的之字拐,路的右侧一个叫蓼叶坝的地方便是建龙村。村庄背靠大山,村前的陡崖直抵龙河。

路边不时有巨石矗立,或像牛马静立,或似雄鹰展翅,许多房屋甚至建在一整块大石头上,如果不是那一坡鱼鳞一样的梯田,或许,这里就是一片石林。村里的田地坎子全都由石头砌成,至少有上百年历史,石头早已布满苔藓,把岁月的痕迹和沧桑织在上面,让整个村庄尽显古朴厚重,就像一条游动的鲤鱼。

全村白墙黛瓦、院落干净整洁,初秋的阳光懒懒地铺在土地上,零零星星还没摘完的红辣椒格外鲜艳。冷不丁几声鸡鸣和狗叫,才把村庄的静谧拨动一下,几位老农在地里或施肥或除草,祥和而有生机。

经过几坵梯田,走过一段杂草丛生的青石板路,来到村子左侧的悬崖边,有一个古寨遗址。寨基保存完好,但上面只有残缺的半边门柱,一条石梯小道从陡峭的山崖一直下到河边,这也是从村里到龙河的唯一通道,路两边绿树葱茏,似乎遮掩了久远的马铃和行色匆匆的脚步声……冷兵器时代,人们为了保一方平安,用这样的方式建起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加强平安建设,也算是造福一方。这里除了偶尔有野猪野羊经过,鲜有人至,但那一块块巨大的寨石,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寨门一开一关的仪式感,也许这里曾走出了村庄的坦途,迎来了阳光与希望。

1930年5月,二路红军游击队攻上栗子寨,打垮了民团武装,红军来到这里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群众大会在本村土豪劣绅彭代见(彭铁棒)的庄园召开,二路红军政治部主任周晓冬在会上讲了苏区革命斗争形势和分田分地的具体政策。在一片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声中,结束了会议。接着,乡亲们依次领到了红军没收彭铁棒的财物,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当天下午,周晓冬带着政治部的宣传员与罗泽君等人写标语,罗泽君在老乡家买来黄豆,推成豆浆,放进石灰调匀,成了墨水。然后用稻草扎成笔,一人提桶,一人扶梯子,写了很多标语。村中有个地方叫庙树坝,因当年有座小庙而得名,是村民经常集聚的地方,也是筏子塘到栗子湾必经之路,庙的周围是良田沃土,庙宇一边,有一处拔地而起似蘑菇状的大石,大石上大下小,形成自然而平整的石壁,石壁内干燥通风。罗泽君一行在前一个伞盖形的石壁上写下“红军不怕死”的标语,在后面的石壁上写下“农民不出捐、红军是为穷人打仗”的标语。字迹工整,浑厚有力,至今清晰可见。

在一位近九十高龄的老爷爷的指引下,随着一条青石板老路,来到一个小地名叫大石板的古院落里,这就是彭铁棒的老宅。院子干干净净,一位老奶奶正坐着悠闲的晒太阳。一只黄色的猫咪见了生人也不害怕,跑到脚下蹭来蹭去,很是亲热。院子的地坝全由一块块工整的石板铺成,石板工艺精湛,每块石板都是由极小的錾路子雕成。石坝上放着几个用于晒东西的竹编盖子,里面晒着红红的秋海椒,那种红,红得耀眼,红得纯洁,红得让人心动,就像红军帽上的五角星。

老奶奶说,这种海椒叫朝天椒,颜色鲜艳,但是有点辣。她说听父辈讲,红军不怕苦,也不怕辣,当年在这里发动革命时,就是用辣椒加一碗南瓜苞米稀饭吃。

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几百年来生活中已离不开辣椒,炒肉烧菜,做咸菜,辣椒的香味成了炊烟最虔诚的陪伴。

在辣椒制成品中,渣海椒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渣海椒腊肉、渣海椒洋芋,是当地美食。做渣海椒要选即将收头的秋海椒为最好,这种辣椒青绿相间,辣而不燥,回味绵长。选上一个很好的日子,家庭主妇系上围裙,背上一个大背篓,到地里将辣椒连同辣椒树连根拔起,背回家,在屋檐下晾晒几天,等辣椒稍微焉了,便摘下辣椒,淘洗干净,在大筲箕里沥干水分,倒进一个大木盆里,用特制的插刀铡到大小均匀的颗粒时,放入山奈、香茅草等香料,和上炒得喷香的玉米面,装进一个坛子里密封一段时间,就成了香味扑鼻的渣海椒。

火红的辣椒会浸润火辣的性格。从本村到邻近的暨龙镇,必经秦家河沟,一遇涨水,河里水流湍急。相传,河上的简易石桥多次被河水冲垮,人们说是因为涨水时有巨蟒成了妖,通过时挤垮了桥梁。清朝时期,村里的几个乡贤再次捐资修桥,于桥中央建一石塔,取名镇安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石桥尽管历经上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完好无损,让建龙暨龙两地的交流情牵不断,此桥也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已无从考证,但劳动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朴素的智慧就像桥下的流水,源源不断。

石桥旁边,便是栗子到暨龙的沥青公路,河上也新修了钢筋混泥土桥,便利的交通早已取代了石桥曾经的繁忙。路边同样立着一块通路纪念碑,与镇安桥塔相互辉映。

天堑变通途,如今的这里正着力打造红色美丽乡村,以辣椒加工为龙头的土特产业,让建龙的古韵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一幅浓墨重彩的火热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