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第五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暨“双城剧汇”2023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在渝开幕。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联合组织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民间文艺社团的评论家开展了专题舞台艺术观评活动。评论家们观摩了重庆青戏季16个参赛剧目,并开展深入研讨。本系列评论文章将为读者呈现本次展演活动的精彩看点和艺术亮点。
雏凤清于老凤声
——观川剧折子戏有感
文/钟传胜
市评协舞台艺术委员会
金秋时节,适逢“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推出四折传统折子戏《打店》《打饼》《八郎回营》《佘太君巡营》,有幸在重庆市川剧院观看了青年演员们的精彩演出,首先要为他们精当的选剧、精湛的演出技艺拍案叫好。

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这次推出的四折传统剧目,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四折戏最突出的是其“历史性”和“人民性”。“梁山好汉,天道当行”,宋代,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士如武松、孙二娘、佘赛花、穆桂英一类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早早练就了一身谋生的技艺,在当时不同社会环境中,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精彩表现。这次演出的前两折剧目,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后两折剧目,则取自于文学作品《杨家将演义》,这两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当时的社会生活。《水浒传》主题是反映老百姓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杨家将演义》反映的是杨门几代忠良,为民为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爱国奉献情怀。这些优良的民族品质,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值得发扬光大的价值和意义。
早在60年前,我就曾多次观看过不同剧团演出的这四折戏剧,对剧情的舞台呈现历历在目,可以说非常熟悉,今天得以在剧场重新观看,自然觉得非常亲切。

川剧是历经数百年千锤百炼的中国剧种,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之后,高、昆、胡、弹、灯在传播地域五腔共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单是从音乐声腔来看,整个川剧以高腔戏为主,重庆川剧尤其注重结构完整,强调系统性和乐理逻辑,看重思绪和情感的铺陈,特别善于刻画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重庆川剧擅长处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高腔音乐结合资阳河派锣鼓曲牌手法,打法丰富、系统性强,与唱腔融为一体,在与演员演唱的配合上,达到了相得益彰的境界,呈现出独到的表演效果。川剧折子戏也是全本戏中的一折或称一出,以短小精悍著称,戏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主题鲜明,表现情节也相对完整,结构上别开生面、不落俗套,特别适合现代人快速的观赏节奏。
首先出场的是市川剧院推出的《打店》,此折又名《武松打店》《十字坡》,有京剧等多剧种呈现,为高腔类川剧单折。剧目取自小说《水浒传》,北宋末期,武松为兄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自首公堂,被发配孟州,路经十字坡宿于张青店中,张妻孙二娘见财起意行刺武松,与武松黑夜搏斗,打斗中孙二娘力弱不支,适遇张青赶到认出武松,方才罢手言好、和解订交。此折川剧以短打武生武松(张兴宇饰)和武旦孙二娘(万玥含饰)的优美工架,勇猛开打,脆劲念白而显露特色。唱词和道白不多,是著名的生旦“对对戏”。
《打饼》是有名的川剧折子戏,胡琴、高腔都有这一剧目。这一类戏选取的剧情相对完整,台词精炼,曲牌典雅,唱、做、念、打精彩连连,要求演员有深厚的表演功底,通过舞台表演吸引观众,引起心理共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打饼》又名《金莲调叔》《打饼调叔》,同样取材于《水浒传》。武松自景阳冈打虎被阳谷县任为都头后,嫂子潘金莲见武松英俊威武,与武大郎有天差地别,顿时心生爱意,对武松大献殷勤,以打饼卖饼的过程展示,刻意丑化武大郎。武松见此忿忿不平,义正辞严痛斥潘金莲,在规劝嫂改邪归正后,拂袖而去。二人的表演让人过目不忘,潘金莲(陈秋锦饰)的唱段嗓音高亢明亮,表演中将生活自然状态艺术化,手眼身法步上很是讲究,方言运用尤其精彩,说出的“渣渣”“灰面”,帮腔中的“要撕皮”等,赢得了观众会意的笑声和掌声。武松(唐纬饰)一招一式也很到位,嗓音略显低沉,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要求。
《八郎回营》又名《小营会》,川剧高腔折子戏,市川剧院司鼓陈诚,领腔李小晶显示出极强的功力。同样是“传统名剧,当代表达”,剧中八郎原配查氏(白孟迪饰)、杨八顺(杨鑫灵饰)的精彩演出同样扣人心弦。剧本出自《杨家将演义》,说的是北宋间宋辽争战,杨八郎兵败被擒,改名换姓,以才艺出众被招为驸马,经历曲折,十八年后偷返宋营,与原配妻子查氏在小营中相会,互吐衷肠的情感故事,二人互相倾吐离别之苦,白孟迪扮演的查氏,高腔唱段激越明亮,赢得观众掌声阵阵。此剧为生、旦唱功启蒙戏剧,要求川剧演员必须要娴熟于心,更为广大川剧票友所津津乐道。

《佘太君巡营》是《杨门女将》剧目中的精彩折子戏,这出由重庆市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演出的折子久负盛名,是四折剧中出场人数最多的,有佘太君、七娘、八姐、九妹、桂英、采药人、马童等,佘太君由王丽娜扮演,剧中有大段唱词很考演员唱功。本折叙述北宋时期西夏兴兵犯境,镇守三关的杨宗保元帅捐躯,佘太君百岁挂帅出征,西夏凭天险葫芦谷坚守抗宋。佘太君不辞老迈月夜巡营勘险,逢穆桂英探谷携带采药哑人,告知克敌路径,率军沿险径抵达葫芦谷破袭敌军的故事。这折胡琴老旦戏以佘太君为主角,尽显杨门女将的爱国情怀,通过老太君多段激越苍劲的演唱,细数出杨家将满门忠烈驰骋疆场拼死奋战的过程。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或“皮黄”(西皮与二黄的合称),具有过门少、重跟腔并兼有对位和声的作用。唱段中二黄适宜表现凄凉沉郁缠绵婉转的感情,西皮则适宜表现激昂雄壮活泼明快的情貌,伴以琴鼓并奏,一板一眼张驰有度,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准确地传递到观众心目之中。寒风凛冽、战马踟蹰,老太君却丝毫不顾自己年高体衰、拼死卫国,这种精神境界,怎能不打动人心,直教人热血沸腾。杨门众女将背插令旗、戎装盛冠,扮相华美,背景墙上此时展示出富贵牡丹图,显露出剧作者对杨门女将发自内心的崇敬。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感谢当今的戏剧工作者,奉献给我们一台台精彩的经典戏剧,使我们得以在“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的进程中,真切地获得民族文化丰厚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