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历程的回响——读《江山红叶》有感
2023-10-21 15:58:14 来源:重庆文艺网

作者:岳非丘

近日读了周勇先生新著《江山红叶》文集,书中所记叙的半个多世纪往事,似电影胶片始终萦绕脑海,让人浮想联翩,感悟良多。

image001

周勇先生集史学家、教授、作家于一身,著作等身,成果斐然。《江山红叶》是他的第一部个人文集,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文集。他用散文、随笔的形式直抒胸臆,有时代脉搏跳动的真实记录,有学术人生上下求索的真切感悟,有亲情友情家国情的真情流露;让人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他的工作生活,洞悉他的内心世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小小的年纪,稚嫩的肩膀,周勇就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他只读了六年书便含泪辍学了。

1969年15岁的周勇(左四)在彭水县双鹤公社马家六队。此照摄于1972年12月。
1969年15岁的周勇(左四)在彭水县双鹤公社马家六队。此照摄于1972年12月。

苦难,对有的人来说只是苦难,但对有的人来说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周勇先生无疑属于后者。白天,努力干农活,17岁就能背200斤的牛粪,走上四五里路,再下到水田;晚上,蜷伏在浑浊的煤油灯下,一遍遍诵读着《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

回溯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集对峥嵘岁月和各个时间节点的回顾和描述,并无对月伤感的忧伤,也没有顾影自怜的矫情,在周勇先生笔下始终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真情流露。

周勇先生曾多次面对各种选择、各种召唤、各种诱惑的考验,但他总能在五色迷离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冷峻正确”的选择。

1972年,周勇当上了解放军,开汽车
1972年,周勇当上了解放军,开汽车

高考恢复后,他果断放弃在部队提干的大好机会,以六年读书的学历,转而参加高考。他最终以地理全省考第一、语文全省考第四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从六年辍学读书梦碎到一考中榜并名列前茅,最终实现儿时的大学梦,完成了人生旅途上一次神奇的跨越。

语文考试成绩列四川省的第四名,完全可以昂首挺胸走进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中文系,然而他却选择就读属于“冷门”的川大历史系。这是周勇先生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重大抉择,一次不可思议、内心也曾极为挣扎的选择,用他的话说是“放弃作家梦”。要知道当时文学创作风行,发表几篇文学作品总令人羡慕,有很快“名利双收”的可能。

1979年在父亲(左)的鼓励下,周勇退伍,参加高考,考入四川大学
1979年在父亲(左)的鼓励下,周勇退伍,参加高考,考入四川大学

他选择就读历史系,专注于学术学问的研究,也意味着选择与孤独、寂寞为伴。

周勇师从西南史学泰斗隗瀛涛教授,在恩师的指导下,他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搞学术、干工作。几十年来,他如一个潜心独钓的渔夫,专注于历史这一深邃浩繁的海洋,或俯下身躯,默默拾捡着那些已经泛黄的纸页,轻轻拂去岁月的尘渍,露出历史的真相;或独自搭上风车,穿越时间的尘封,将每一块历史的碎片研磨、筛选,最终找到属于它们在历史上的正确位置。

在四川大学,周勇师从隗瀛涛教授
在四川大学,周勇师从隗瀛涛教授

为完成《重庆通史》的编纂,周勇先生历时12年,12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心灵煎熬,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以史学家的深沉思考,追寻重庆这座城市200多万年的历史演变。他以时间为色彩,描绘出重庆历史的壮丽画卷,填补了重庆历史的空白,弥补了遗憾,让这座伟大的城市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通史”。

历经12年的努力,2002年,周勇主编的《重庆通史》出版
历经12年的努力,2002年,周勇主编的《重庆通史》出版

周勇坚信“学贵精诚专一,则万事可成”,不愿随波逐流,只为守望初衷。

周勇先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术的膜拜,养成了几十年勤学苦读的习惯。《江山红叶》这本自选文集,是他带着一种信念、执念和温度,客观抚摸那些已经消逝的岁月,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从文集的叙事脉络可以看出,他讲述尘封、冰冷的历史学术问题,有意突出了时代的贴近性和与读者的接近性,这是历史学家一种很有意义的写作尝试。

周勇先生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为师,让他逐渐形成了“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学术标准,一流水平、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服务全国大局”的学术理念。

他在“坚守学术,作育英才”章节阐明了自己的教学观,比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功夫在诗外”“久坐必有一禅”“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等等。

周勇和他的学生们(2022年5月)
周勇和他的学生们(2022年5月)

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提出“学问是人生之本,求新是学问之本,勤奋是成功之本”的理念;这也是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他告诫自己所带的中、外博士、硕士生和博士后们,“可以取巧,但不可偷懒”,这与古人提倡的“宁可拙朴,不玩机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勇认为,守拙是祖先崇尚的一种美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他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求进。他提出“勤奋是成功之本”,他为自己的书房取名“十驾庐”,就是强调内心的宁静,为学应以学为本,须潜心苦读苦练,知识需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才能抵达理想的境界。

周勇先生1993年在学校晋升为教授。2003年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纷繁复杂的繁重工作,考验着他内心的坚守。他的答案是坚持每年带2、3名研究生,每年写一篇学术论文,以此为底线,保持自己作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必须站在学科前沿的学术水准。

image015

周勇先生被推选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是因为他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厚的历史专业知识。研究抗战几十年来,他参与确定“重庆中国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建设“中国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撰写了《重庆抗战史:1931年——1945年》《走向平等——战时重庆的外交界与中国现代外交的黎明曙光(1938-1946)》《红岩精神研究》《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丛书》等一大批学术著作,主编了《中国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复兴文库》抗战大后方卷等,为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战时首都重庆的历史和抗战历史文化建设,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不得不说,横跨太平洋引进珍稀电影纪录片《苦干》,是周勇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杰作”。《苦干》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特别奖的美国电影,这部由西方人拍摄的纪录片,是反映重庆大轰炸时间最准确,历史最完整,内容最详实,画面最震撼的一部纪录片。这部影响过二战历史的美国电影,也是揭露日军暴行最真实、最客观、最直接的铁证。从美国引进这部电影回国,周勇先生大费周章,煞费苦心,经过9个月的艰涩谈判,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梦想成真。

2015年4月,周勇与美方代表签署美国纪录片《苦干》引进协议书
2015年4月,周勇与美方代表签署美国纪录片《苦干》引进协议书

周勇先生坦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费尽移山心力引进《苦干》这部美国拍的纪录片,是佐证不畏强暴的中国人民在不屈不挠地“苦干”!是为揭示重庆大轰炸那些被遗忘的真相,是填补抗战历史空白、还其本来面目的需要,也是一个史学家用心血一点点、一片片熨平历史皱褶的时代需要。

周勇先生认为,引进具有唯一性的、不可替代的美国电影纪录片《苦干》,就是要为重庆子孙后代留下一部真实反映重庆在抗战中遭遇大轰炸的视听教科书。

2007年,周勇写下《江山红叶》
2007年,周勇写下《江山红叶》

周勇先生在书中收录的散文、随笔中,有过数次的“灵魂拷问”:语文考试成绩列四川省第四名却放弃读中文系,却放弃了“作家梦”,是因为形象思维“较差”。这只是他的自谦之语。

他在《江山红叶》中写道:“三峡红叶有男儿的雄壮,虽身在荒野,却心雄万夫,如斜阳西沉,铁血雄浑。”“三峡红叶有女儿的柔美,卓尔不群,俏不争秋,寒冬绽放,为肃杀的秋日挽住秋天的斑斓。”“三峡红叶有傲岸的气质,执着的精神,一份信念存于心中,任世事沧桑,终是英雄的寰宇。”

这篇激情似火、大气磅礴、隽永细腻的散文后来被编入国家中学语文教科书。

image021
image023

他用了1000多字篇幅记叙1969年春天搭乘机动船通过乌江天险——羊角5里长滩的经历:“一个巨浪打来,我们的船猛烈的左右摇晃,我们站立不稳,随之摇晃,就在我靠向船舷的那一刻,船身猛地向右倾斜,几乎要把我抛向漩涡的江中,我一把抓住船舷栏杆……”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描写以及心爱的军帽“转瞬间就吞没在汹涌的江水之中”的细节刻画,读来让人如身临其景,心灵震撼,记忆深刻。

能自觉对文字进行刻骨铭心训练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的极少数。周勇先生文笔优美流畅,可信手拈来,可纵横捭阖,可伟烈刚猛,也可柔情似水。他坦言自己“对文字进行刻骨铭心的训练”,得益于少时父母亲塞进他背包里的《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并称这是改变他命运的两本书。

image026
image026

笔者与周勇先生在工作上有过不多的接触,知道他是重庆最早使用电脑、最早利用电脑进行无纸化办公、最早接触、利用互联网的公务员。无论是参加大会小会,他的标准动作就是迅速打开笔记本电脑进行记录和写作;如果是他主持会议,一俟众人讨论发言完毕,电脑上条理清晰的工作部署很快形成。不少媒体人感叹:周勇先生真是我国公务员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模范践行者。

image028

盘点周勇先生几十年在历史、理论、新闻、宣传文化等领域的著述,其数量让人惊叹,光是他撰写、发表在各类期刊的历史类学术文章就有300多篇计近200万字;署名编著的历史类学术著作219部计8000多万字;其中包括著名的《复兴文库》(10册)、《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等10余种。

周勇主编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
周勇主编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江山红叶》这本自选文集以其真实的力量和独特的思考,向读者呈现出与一般自传截然不同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可读性。作者通过对学术成果聚沙成塔的系列追溯,通过对家国情、友情、亲情等“朋友圈”的深情回眸,从“大我”到“小我”,从历史到今天,从城市到乡村,从梦想到现实,构成了一个历史学者不同凡响的心路历程,尤为值得珍视、宣示。

俯瞰江山千年事,信手拈来即文章。周勇先生已年届古稀,仍抬头仰望着历史的天穹,脚踏着自己的节奏,孜孜不倦地沿着时代的经纬、追溯着历史的真相,一如既往地坚定自己的坚定,坚持自己的坚持,坚守自己的坚守。不经意间几十年时光飞逝而去,而他,也在这不经意之间成为我国史学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这,或许就是品读《江山红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