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糍粑飘香
2023-09-27 17:35:50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鄢 伦

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传统节日。过中秋,吃糍粑。这是我从小对中秋最深情的牵挂,也是对中秋最美好的印象。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教我打月饼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首儿歌家喻户晓。然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唱这首歌就如同“画饼充饥”,月饼的样子可能都从未亲眼见过。那时候每到中秋,家里能打点糍粑来吃应该就是很幸福的了。

在我国南方,每年中秋节时,水稻刚刚收割不久。稻谷也才颗粒归仓。

有一种稻谷打出来的米很糯。人们称这类稻谷叫糯谷,打出的米叫糯米,也称“酒米”。糯米做的饭也黏得粘嘴,还特别香。

中秋节到了,有糯米的家庭总会拿出些糯米,淘干净后用水泡上一段时间,然后放入甑子里蒸。糯米被完全蒸熟后散发出浓浓的米香味。蒸熟的糯米饭倒在大木盆或者石头打成的碓窝里,用近1米长的木杵(碓窝棒)使劲地舂,越舂越黏,越舂越香。特别是用天然生长的芦苇主干做成芦苇棒来舂,糍粑更是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此时,如果把糍粑再粘上黑芝麻拌的白糖,吃进嘴里那会是最甜蜜、幸福的时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没有满10岁。中秋节到了,妈妈为了让家里也有点节日的味道,总会把平时节省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糯米拿出来,用大姑婆教的方法,给我们做糍粑。我家附近没有芦苇,白糖不多,更没有黑芝麻,妈妈打出来的糍粑吃起来也就没有那么香。不过,我和妹妹能吃得上糍粑已经感觉很幸福了。

当时就60多岁的大姑婆家里经济条件比我们好,与我家是同一个生产队,相距也只不过五六百米。每当大姑婆做好吃的时候,她总会叫我们去一起吃。那也是我们改善伙食的好时机。

记得有一年中秋,大姑婆叫我们去吃糍粑。快到中午的时候,妈妈带着我们朝大姑婆家走去。我们刚走到大姑婆家门前的一片竹林,距家门口只有五六十米了。阵阵秋风伴着香香甜甜的糍粑味飘进了我的鼻子里。顿时,一股怎么也抑制不住的口水装满嘴里,顺着食道流了下去。

“还舂几下就可以了。”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的宗模舅舅边说边用三四根青翠的芦苇棒在使劲地舂着石碓窝里的糍粑。只见,石碓窝里,清香的糍粑粘成一大砣,还冒着淡淡的热气。

“可以尝点了哟?”站在一旁的宗禄幺舅已经显得有点迫不及待了。

宗模舅舅用一根芦苇棒挑起了一小砣糍粑。说时迟,那时快。宗䘵幺舅连忙伸出双手,想把糍粑抓过来放碗里。

大姑婆还没有来得及叫出声来。宗䘵幺舅的手刚一挨着糍粑就被烫得嗷嗷直叫。原来,这时的糍粑是很烫的,又有黏性,手根本不能直接去碰。

“不急,装在碗里慢慢吃。”大姑婆的话音刚落,吃了亏的宗䘵幺舅转身去取了几个碗。宗模舅舅小心翼翼地给我们每个人分着糍粑。

我满满地舀了两勺黑芝麻拌的白糖盖在碗里的糍粑上,大口大口地干了起来。

不一会儿,大家都高兴地吃了起来。一时间,欢声笑语和浓浓的糍粑香味飘满了整间屋子。

40多年过去了,我从来不曾忘记儿时中秋飘香的糍粑。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曾几何时,人们过中秋都吃月饼,很少吃糍粑了。只不过,我感觉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月饼再多、再甜、再香,也赶不上儿时飘香的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