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净土赋
2023-08-28 23:44:03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刘德奉

近日,因工作需要,到阿坝州一行,主要任务是考察学习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除专业收获外,学习了许多藏族、羌族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心灵洗礼。因为,这里的大地是一片净土,包括这净土所产生的山、水、石、森林、草地、庄稼、天空、云雨、道路、城市、乡村、牛羊,甚至行驶在这路上的货运车、旅行车、小型车、拖拉机,或者泥间的蚂蚁、花间的蝴蝶、石间的甲壳虫等,总之,生态净,一切皆净。

我们的行程从重庆出发,动车到达成都后,乘汽车到了汶川、理县、马尔康、阿坝、红原等五县。一行所到之处无不为之感叹、新奇,和赞美,都说此次行程十分难得,有的还期待带着家人再来,对于几位有创作冲动的朋友还想留下成点作品。

我们一行穿越最多的是大山和深谷。山之大无法见其边际,从汶川到马尔康、壤塘,330多公里的行程中,我们全在大山之中穿行。汽车转过一山又是一山,无数的山相迎而来,又迅速被甩到车后,真是山山相连,山山相拥,山山相重。特别是壁立的山体有如幕墙,瞬间打开,瞬间关闭,让你不可真切细看山体,如果扭头向后追望,几不可能。好在山型相似,来往快速,一个个画面消失,又叠加上一个个画面,无数个画面顷刻组成如胶片播放电影。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始终觉得新鲜,百看这相似的山却神不疲倦。山体有些让人纠心,除了矮小的杂树、低低的杂草,全是嶙峋的巨石,或者石块和少许泥土的松散结合。石是可能脱落的,如果地质稍有变化,便会滚落下山。松散的泥石也只是轻轻的贴在山体,似乎一只小鸟都可蹋落深沟。所以,筑路工人设置了拦石网、拦石护坡、拦石隧道。

山谷之深,已不知几许。只是推开车窗,抬头望天,不可企及。有的举起手机拍照,也不曾有天空入镜。真如郦道元所描写长江三峡那样:“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山谷之狭窄,只容下流水。重庆城口也是多山,当地人说“九分山,半分水,半分地。”我则说,这里是九点九分山,零点一分水,零点零分地。317国道只是谷底取了水边可开处而掘成,双车道的宽度不能粗心驾驶,转弯处更不可站道侥幸。高速公路多是避谷而行,要么架桥,要么穿洞,且隧道多如在地宫。

山中少有人家,稍有平坦处,数间小屋算着人文点缀。如有一二平方公里,则可见到场镇。这里的人们与大山和谐相处,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理念:“天人合一”。

然而,这大山、这深谷,是宁静的,与天地默默相守,与成都平原安静相望。

山行之后,便是草原。车出壤塘向阿坝驶出不远,海沷变高,山却变矮。山上巨石隐藏了,松散土石凝固了,深谷压缩成小溪了,杂树变幻成草原饰品,星星点点散落在绿色深处。特别是阿坝草原、红原草原,处处美景让人兴奋。无论从低处向上望,还是从高处而远眺,千变万化的景致,都是自然染就的绘画,都是爱不释手的经典。天工造化之若此,人类胜景之若此,清新净洁之若此,把一行人情愫全都拴在了这草原之上。穿行之间,每见新奇景致,大家都强烈要求停车,驾驶员随时选择道路宽处开门,车未停稳,一个个便从车上滚落下来,四散在草原之上。草原并非一展平整,而是一个个光滑的油逛逛的山丘,站在高处可望群山,一览无余的天地开阔着每个人胸怀。其干净的浅草,无际的铺陈在大地之上,这时用手机拍照,就不是大山里难得见天空,此时却是如何避开昊天,把大地拍得丰满一点。一行人都是文艺工作者,大家似乎都在四处寻找文艺素材,或者体验草原旷达,有的高呼,有的飞奔,有的嬉闹,有的造型各样兴奋姿势。激情之后,又转为安静,用仍在激荡的内心细致观察小花、小草、小昆虫、野生菌、甚至牦牛粪。并且不停地自言自语:这个好!这个为什么好?这是什么?这个从哪里来?这个能青春到几时?冬天又藏到了哪里?他们知道我们来了吗?知道我们在欣赏他们吗?他们晚上寂寞吗……哎,我们要是植物学家就好了,要是能专门研究高寒地区植物就不会这么多问题了,或者这里要是有一本解答之书就成了。

草原上的天空是高远的,除了雨季偶尔带来的云彩,一片清澈的蓝。太阳没有任何遮挡,直射到草原。人们大多戴着帽子和口罩,防止晒黑皮肤。我戴了变色眼镜,没有强光感觉,自欺欺人的说,不晒。

草原最有生气的是放牧场景,一群群牦牛悠闲而缓缓地移动着,我们常常从车上望见他们。每有发现大家都激动呼叫,随即拍照发到微信群里。我们从远处无法看清他们行走的步态、吃草的神态,或者兴奋时的情态。但偶有适当靠近,亦可见其肚下长长发毛,大家说牦牛穿了裙子。有的补充说,不,是裤裙。尾巴自由自在左右抛甩,有如神仙拂尘,标识着他们温婉。是,一路上所见十数群牦牛,不曾见有他们追逐,也不曾见有他们斗殴,甚至也不曾见有直挺挺的翘着尾巴似要发怒。水牛家圈却有野性,互斗时须用旺火才能解开。我们不曾接触牦牛,也不曾读过关于牦牛发怒时的文字。在人们印象里,牦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这性格可能正是这洁净之草原空间所孕育的结果吧。

一路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谷中的水,草原上的水,天空中落下来的水,流过城市和场镇的水。他们都有一个特点:质本洁来还洁去。

大山中的水是急迫的,永不停息的向前流着。无论是深深的峡谷,还是浅浅的河道,他们都轻快的、愉悦的、幸福的、自信的、坚定的向前流去。虽然河底有许多乱石,不平的河道让他们跳跃起许多浪花,这浪花并不互相撞击,而是各自踊跃向前,有如行人快捷步伐。虽然这些河道蜿蜒曲折,一路会遇到各种阻碍,高者不能适,便向低处去。特别是途中还会遇到许多高山滚落的顽石,他们却会用流水的智慧,和铁杵成针的精神,把尖锐的山石磨成滚圆的卵形,让他自动让开道来,并且还要友好的把他们送上程。这些河水有一种期待,期待来自这大山的膏腴,能够滋养沿途的植物、动物,和聪明的人类。是的,他们做到了,他们是这里的生命之源。他们还有一种期待,虽然千里跋涉,不舍昼夜,却能汇入江河,归流大海,与庞大的集体一同奉献,将是高原流水的品质和境界。

草原上的水,则是溪流形式的表达,潺潺的流动着,缓缓的流动着,如散步的悠闲者,如江南小曲的歌唱者,如现代青年的咖啡饮。是一种享受,或者亲切的自恋。特别是绕过遍地的小草、小花,总要表示自己的爱意,为他们鼓起清清的音乐、溅起小小的水花。如果遇到牛羊的急步蹋践,带着他们上到浅浅的岸滩,或者草丛的深处,他也不会埋怨,甚至有一种奉献情态。这草原上的水是清澈的,清澈得可以见底。这草原上的水是纯洁的,纯洁得晶莹剔透。这草原上的水是纯粹的,纯粹得无论雨天、晴天,都不带走任何泥沙和杂草。

穿越城市和场镇的水,可能来自雪山、峡谷、草原,但他们的融合则赐予了人类福音,无论是此次所经由的马尔康、壤塘、阿坝城中的河,还是毕棚沟、观音桥、南木达、刷经寺场镇的河,穿越了重重障碍,行程了千里万里,在他们的心里,不就是要奉献给更多的人吗?否则,还有何等价值。是的,奉献等于价值。水是知道的,所以,人们珍惜他。生态保护,河长制,就是例证。特别是城市和场镇的河道,人们着力整治,其目的就是要让河水减少行走的疲劳、撞击的伤痛,和团队的散失。在壤塘的杜柯河边、阿坝的阿曲河边,我早起散步,河水比我起得更早,已经十分精神的、兴致勃勃的行走在城市中央。不喧闹、不张扬。

从阿坝到红原的途中,人们正在欣赏变幻丰富的天空和草原,疾驶的汽车倏然停了下来,靠在了一个叫查真梁子的停车场。这里只有三五栋小平房,十数个摊位,车辆和人流都还不了。车上的朋友说这里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我激动得第一个冲下车去,想看看这分水岭是何等样子。然而,没有见到导游图,没有碰到导游,朋友虽然来过此地,也弄不清哪是黄河、哪是长江。小丘上有一处刻石,上面刻有黄河长江分水岭字样,旁边还有一个大型宣传牌,上面写着保护黄河长江源头生态的标语。心想,虽然没有见着黄河长江如何分水,但有这些做证,看来分水岭确切。此信息对我十分重要,因为近来正在专题研究长江问题。我再次绕着周边仔细查看,山下有条一小溪,朋友说这就是,但是什么,他也搞不清。车很快又上路了,我有些不舍,前后左右拍下不少照片。还打开手机地图,截屏保存,以备后查。今天,在写作此文前,专门用了许多时间,在电子地形图上认真查看,终归明白。东侧小溪叫址口尔曲,我曾拍过照片,南下流入大渡河,进入长江。西侧小溪叫达给折曲,向北流入白河,进入黄河。看来这分水岭真有本事,黄河长江都由他南北而分了。我本计划多年准备后,考察长江全域,今天突然撞见这胜景,岂不是天之所赐。心想,看吧,这黄河长江滚滚波浪,不就是这无数涓涓细流而汇集。

此行中,所惊异的还有城市和场镇建设。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规模,和最洁净的环境。理县不过五六平方公里,马尔康不过八九平方公里,壤塘不过三五平方公里,地处平坦的阿坝不过二十平方公里,其人口也不过二三万余,如此体量城市散步也能绕行一周。初次相见,实有纠结之心,然而住上一晚,实觉畅悦心绪,没有喧嚣,没有拥挤,更没有生存压力,似有城市隐者之感。城市十分洁净,地上不见垃圾,我与朋友交流:地面好似拖把走过。小巷不见杂物,畅达而幽静。建筑整洁雅致,高楼和平房都经过美化,把藏族建筑元素尽数展现,特别是黄色的墙、红色的瓦、彩绘的窗,充分表达着城市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在壤塘,所有的建筑都经过修饰,集中布局在山底,有如一幅精美的油画。城市少有行道树和市政花草,特别是壤塘,一棵树也不曾见到。后来才想,此处土地金贵,能将建筑置于山间本不容易,绿化已经让城边的青山所代替。朋友说,这真是因地制宜之典范。城市的人流并不大,夜间广场稍有热闹,男女老少层层相围,兴致地跳着锅庄舞。我们新奇,有的参观,有的入列共舞。

本以为这高山之下、峡谷之间的场镇十分落后、破败,或者脏乱不堪。然而,恰恰相反,所午餐过的毕棚沟、观音桥、南木达等乡镇所在地,管理有序,清洁卫生,建筑和风貌很有品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因是景区,既有文化底蕴,更可细品细赏。亦可见,这里所滋养出来的人们,心灵洁净,行为干净。

2023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