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 | 沈鹏先生题写“梁平竹帘”
2023-08-22 10:01:35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熊少华

这是将近20年前的一件往事。1996年2月,我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地春潮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书法表演节目,幸运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亦同台表演。

节目主办方的负责人是当时名头很响的周雷,他是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组组长,正如他自己所说:“《红楼梦》的主演几乎都是我选出来的,一个演员能不能诠释好曹公《红楼梦》中的角色,我心里是有底的。”他虽然名声在外,但随和平实,那几天与我们同住一个宾馆,同在一起进餐,就这个节目向我们介绍他的思路、做法和预想的效果,并征求大家的意见。

晚会的当天下午,节目的主办方就将参加活动的演员、艺术家都接到现场热身。参加书法表演节目的有十来位书家,除沈鹏外,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艺,李铎,军旅书法家夏湘平、曾来德等等。一人一台,一字型拉开,同时挥毫。事毕,有人问我何方来客,我答以四川梁平,那时重庆尚未直辖。问者茫然,我便进一步说是川东地区,闻者恍然大悟点头道:大巴山。

一阵挥写之后,大家渐渐地都聚集在沈鹏等老书家的周围,观摩他们的创作。当时我心浮气盛,对很多展览不屑一顾,而对沈先生却格外心仪,尤其醉心于他那摇曳多姿的草书,甚至不惜偷偷模仿。1987年我入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时,作为作者应邀到河南开封参加相关活动,还曾经去开封宾馆沈鹏的房间专门拜访,请教笔法。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收藏尚未兴起,市场意识还很淡漠,书家门庭远非今日之热闹。沈先生热情地谈笑,拿起一支笔在手指间随意舞动,以为示范,当说到历代书家执笔各有不同,应以何种为好时,他说,拿笔就像拿筷子一样,只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就是最好,无需过分在这个问题上计较。这些都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

集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和诗人于一身是沈鹏的特色,其书作大都以他自己的诗为内容,他的作品往往就是他的诗与书法的珠联璧合。书中寓诗才,诗中含笔意,诗文与笔情墨趣融会贯通,让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统一。其书法以行草书和隶书见长,用笔回环往复,一波三折,刚柔相济,摇曳多姿,字里行间流溢出较为丰富的韵味和枯湿浓淡的笔墨效果,富有现代气息,成为当今书坛最具代表性的书风典型。因为他读书多,诗词文章写得好,所以他的作品有文气,这是当下“抄唐诗体”书家们普遍所不具备的真实的“字外功夫”。他曾在诗里写到:“五色令人目眩昏,我从诗意悟书魂。真情所寄斯为美,疑是穷途又一村。”其诗意,其书魂,颇可值得寻味。

微信图片_20230822092455

话说书法现场表演热身后,沈鹏等几位老书家难以脱身,有人趁机求他们的字。我在沈鹏的写字台前,刚好要写的诗文他不熟而我记得通透,就一边由我说他一边写。他写完后便表扬我的记忆,我便说:“沈老给我写一幅,行不行?”他爽快地说:“好。”就问我写什么?我当时在梁平工艺竹帘厂做副厂长,我就请他题“梁平竹帘”四字,而且铺上包里带来的一张空白竹帘让他写,他说:“这个不好写,还是用宣纸。”我说:“很多书画家用过,都说有特殊效果,黄胄、冯建吴的竹帘书画作品都很好啊。”随即拿出竹帘广告纸,上面有黄胄等人的作品图片给他看,沈鹏笑笑,便从砚边拣一支长峰兼毫提笔,在砚台中不停地濡墨试笔,蓄势理气,少顷,浓墨大笔一挥而就。旁边的人纷纷叫好,一连拍了好几张照片,让我保存。沈鹏写完,欣然一笑,大概还算得上满意吧。我赶紧说:“谢谢了,梁平竹帘又多一件大家之作。”

晚上的晚会一切按规定,并且看完其他节目方曲终人散。五光十色的灯火、震耳欲聋的音乐以及成群结队的佳丽,真叫人“乱花渐欲迷人眼。”回到宾馆,早过了午夜凌晨,一时难以入睡,懵懵懂懂之中写下《西江月》一首以记:

满眼倾城佳丽,一堂盖世名家,笔歌墨舞闹京华,酒绿灯红如画。 我亦欣然把笔,引来四座皆哗,众人惊起问生涯,家在大巴山下。

作者简介:

熊少华,国家艺术基金专家,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重庆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著有诗词集《砚边诗草》,历史文化专题《破山禅师评传》《西南祖庭双桂堂》《竹风禅韵》《诗酒风流的千古佳话》《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集——熊少华卷》《熊少华写意花鸟册》《跟我学国画(山水、花鸟、蔬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