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生命的爱与罚——对话茅盾文学奖作品《回响》
2023-08-21 15:58:53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涂涵钰

今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广西作家东西的长篇小说作品《回响》荣膺其中。年初,由冯小刚执导的同名电视剧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关注。在看似以刑侦为主题的小说中,精巧烧脑的探案剧情折射出纯文学作家东西在创作上的“野心”。故事讲述了女警冉咚咚在侦破“大坑案”的过程中,一边不断在扑朔迷离的案情中寻找杀害夏冰清的凶手,一边在情感生活中试图解决与丈夫慕达夫的情感危机,以破解人生迷局。东西以尖锐、细腻的笔触将频频反转的悬案与歇斯底里的爱恨交织在一起,在交叠嵌套的叙述中推理杀人惨案的真相,解读夫妻情感的心理奥秘。为进一步解读作品意蕴,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图片8

研究生涂涵钰:在《回响》中,东西令人意外地将女警察冉咚咚的探案过程和情感经历交织起来。在奇数章节中,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对“大坑案”抽丝剥茧,逐渐看清罪案的全貌,拷问人性的复杂;在偶数章节中,则逐渐发掘干练飒爽的女警在情感生活中脆弱、敏感、多疑,甚至病态的一面,这不由得令我们转而思考婚姻和爱情的本质。那么,作者以一种缠绕的方式展开这两条主线有什么用意?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文学评论家张柱林曾经评价东西是一位“对文体意识高度自觉的作家”,他指出《回响》中所使用的这种蒙太奇式的章节结构和叙事技巧的布置,与《安娜·卡列尼娜》或许存在着某种互文性。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分别推进“幸福的家庭”与“不幸的家庭”两条叙事线,正如东西将《回响》中的破案过程与婚姻生活交织在一起。作家在文体上的创新和尝试必然是服务于叙事和故事本身的。在我看来,东西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作家,他通过收放自如的文笔,将情节跌宕、剧情紧凑的探案部分与节奏舒缓、意涵深远的“内心戏”部分进行若即若离的嵌套勾连,可视为对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进行融合和嫁接的尝试。

侦探小说往往以情节和迷局见长。无论是柯南·道尔亦或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优秀的侦探小说需要通过紧凑连贯的节奏和张力十足的戏剧冲突将读者一步一步带入故事情节。这类文学作品往往很难慢下来,实现对人物心理、社会现实、哲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有力书写。但在《回响》中,于奇偶章节的流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所营造的迥然相异的书写节奏和叙事层次。在奇数章节中,每每似乎要揭开杀害夏冰清的凶手时,故事便峰回路转扑朔迷离,其中的节奏就如同急促的鼓点,让人忍不住急切地想探寻真相;而当进入到偶数章节又将读者从案件中抽离,转到冉咚咚和慕达夫在婚姻生活上的一地鸡毛,回顾主人公人生与爱情的始末,故事节奏慢了下来,似乎是给故事主人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停留的方寸。这才令人恍然意识到,真相有时候并非只是关于凶手是谁那样简单。

在东西如交响乐般快慢轻重交织的文字中,冉咚咚就是将这快慢深浅串联起来的“音符”,她有时快——不断寻找真凶的身份,有时慢——迷失了自己在婚姻中的身份。穿梭于快与慢、爱与罚之中的冉咚咚,将快的节奏带入婚姻,如同审犯人一样审问丈夫,又将慢的节奏带入案件,在案件看似要无疾而终时,执着地要求一个正义的答案。正是她的存在,渐渐打破了奇偶之间的壁垒,引导我们在探案故事中发现生活和人性的本色。

研究生涂涵钰:东西通过他出色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现实关照,完成了对人性的犀利解剖。作家王蒙曾经评价《回响》:“所选的角度绝绝,读来有余音绕梁之感。”东西在给故事的女主角取名为“咚咚”,又将书命名为“回响”,作者似乎将故事的内涵借喻于声音,您认为作者关于声音的隐喻代表了什么?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冉咚咚这三个字是全书的开头,就像一声清脆的敲门声。伴随这清脆的声响,她走入故事,既在寻找凶手,也在寻找自己。作为妻子,冉咚咚不停寻找丈夫出轨的证据,寻求被爱的证明,实际却难以看清自己不停地敲击着一扇并不存在的门。直至难以区分这声音究竟是来自自己,还是想象中的回声,那是关于自己心灵的找寻。反观作为警察的冉咚咚,虽然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迎来了案件的告破,但当正义终于将邪恶绳之以法之后,那些曾经加诸于夏冰清的罪恶与丑陋,仍然发出久久不绝的回响——当我们直面黑暗,对于人心的探问就犹如在深渊前掷下石头,而后试图从深渊中传来的回响里理解生命的存在与复杂。

弘一法师李叔同曾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响是来自过去的声音,也是对人所执念之事的回答。东西将声音作为载体,以回响为隐喻,借故事人物慕达夫之口传达了小说的主旨:“情感远比案件复杂,就像心灵远比天空高远。”生命中关于寻找自我与洞察他人的修行总是在现实与心灵的相互叩问中发出悠长的回响,而这回响的悠长余韵往往更能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