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点点星火托起光明灯塔
2023-07-27 16:20:18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易冬梅

江津区刁家小学校园在几十棵上百年的古树映衬下葱葱茏茏、生机勃勃。

学校操场的一角,一间300多平方米的老屋是江津区的文物保护点。这老屋是有500多年历史的刁氏祠堂总祠“刁家厅”,现在仅有保存下来的“益农堂”。

几百年前,开明的刁氏族人思想进步,在“刁家厅”办起了族人的私塾。后来,这里的私塾发展成“私立世德小学”。

刁氏族人为了族里的后代能够更多学习各方面进步思想和文化,全部聘请外族人来私塾、学校教书。也正是这样,不少中共地下党员曾以教书为名在这里秘密宣传先进思想,组织革命活动。不少刁氏族人也因此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和陶冶,从而走上革命道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其中,刁光明就是刁氏族人中的典型代表。

革命火种生根发芽

1919年,刁光明出生于原重庆市江津县刁家乡世德村(今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刁家社区)的一户家庭。

刁光明从小命运多舛。他一出生母亲便亡故,五岁时父亲又因病过世。从此,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继母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刁光明自幼饱尝了世态炎凉的人情冷暖。

在离家两里地左右的刁氏世德小学,刁光明接受了启蒙教育。因为学校老师不乏进步知识分子及地下党员,刁光明深受进步的革命思想耳濡目染,悄然埋下了为新社会、新生活勇敢进行革命的种子。

1934年,刁光明来到中学求学。满怀一腔热血的他因为在学校里时常针砭时弊、思想激进而被学校开除。

之后,刁光明到了重庆城里,在江北治平学校、重庆高级技工班短暂学习,学过一些汽车驾驶技术。

时值日寇侵华,刁光明目睹国土不断沦陷、民族惨遭蹂躏、人民痛苦不堪,毅然决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选择了为国家民族求新生、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而不断抗争的革命道路。

1944年,刁光明回到家乡,与同窗好友戴德衡等人发动并组织进步知识青年百余人,在世德小学成立青年联谊会。

每逢赶场天,大家集中学习《新华日报》和革命书刊,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虽屡遭威胁、破坏,他们仍始终坚持活动。他们的正义举动也引起了中共党组织的注意。

1948年5月,在“刁家厅”月形山的一处凉亭,刁光明见到了中共川东临委的周平。经过考察谈话,思想进步的刁光明被正式吸收为中共党员。

不久后,中共刁家特支成立,刁光明任特支书记,主要负责发展地下党员,建立地下党组织,为党筹集活动经费等工作。

他以刁家乡青年联谊会为基础,在短时间内把地下党组织活动区域迅速扩大。地下党员和参加活动的积极分子迅速增加到数百人。全乡的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渗透到农村、场镇、农工商学各界之中。

革命火种在刁家大地生根发芽,不断蔓延。刁光明在革命活动中也不断坚定了革命理想和革命意志。

倾家奉献无怨无悔

1948年,由于《挺进报》事件爆发,一度导致川东、川西多地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波及南京、上海,众多党员惨遭杀害。

江津地下党组织由于是川东临委直接领导,并未与当时重庆市委有直接联系,幸而得以秘密保全。

1948年下半年,重新回江津工作的周平指示中共地下党刁家特支书记刁光明,川东临委为配合川黔边的革命斗争,要在江津刁家乡设立地下联络站,地点就选在刁光明家里。

接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刁光明首先把争取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作为重点之一。

刁光明的妻子漆宗婉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不过,她的叔叔是著名革命烈士漆南薰,哥哥是共产党员漆克昌。刁光明对妻子坦诚相告,希望妻子和自己一起并肩战斗,为党工作。深明大义的漆宗婉知晓事情来龙去脉后,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勇敢地与丈夫站在了同一战线。

同年9月,中共川东临委刁家联络站正式建立。漆宗婉任联络员,负责内务接待工作。对来到联络站的女性地下党员,漆宗婉总以老同学的身份相称,不管住多久也没怨言,愣是没让外人看出一点儿破绽。

刁氏家族一直是当地旺族,在地方上颇有势力和影响。刁光明本人以豪爽仗义为乡里称道,其家平常多有外来人出入。同时,刁氏家族的世德小学也方便疏散而来的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

面对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地下党员们刚来的时候不与当地人面对面接触。后来,大家白天以走亲访友形式喝茶、聊天、打牌,晚上聚在一起分析当前革命形势、研究今后工作、指导川东地区开展革命斗争。

为了保证安全,联络站专门制定了接头暗语,还约定了警报信号。比如,刁光明家中小院的树梢上,挂一件衣服以示平安则正常聚会,挂一条裤子警示危险则取消开会等等。

刁光明对当时让人虚惊一场的一件事儿一直记忆犹新。

一个盛夏雷雨天的午后,通讯员陈万中从李市场送信返回后,转过一道山梁,远远就望见联络站了。他习惯性地瞥了一眼“报警信号”,不看不要紧,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院里的树上既没有挂衣服,也没有挂裤子。他顿感不妙:联络点暴露了?参会人员安然无恙还是已遭遇不测?

他估摸不定,便在距联络站50米外的小山丘上,提心吊胆地蹲守着观察动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又累又饿、又闷又热,偶尔看见熟人进出也不敢声张,担心是敌人的诱饵……从中午直到太阳下山,他都没有发现异常,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回到联络站后,通讯员陈万中才发现,原来是中午下雷阵雨时刮起的大风把衣服吹到地上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刁光明决定,用院墙上的两盆万年青取代晾晒衣服的警报方式,摆放两盆表示平安,一盆警示异常。

为了方便地下党员们撤退和隐蔽,刁光明和漆宗婉灵机一动,还想了一个妙招,就是给自家和乡邻家周围全都种上树。就这样,联络站和附近乡民们的房前屋后、田间土坡全都栽种上了柑橘、桂花、榕树等树苗,乍一看,每家每户的外观看上去都差不多。敌人对各家各户也记不清、摸不准。

就这样,1948年12月和1949年春节前,在刁家地下联络站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肖泽宽、周平、廖林生、胡晓峰、李培根等川东地下党组织的主要领导及成员在这里参加了这两次重要会议,史称“刁家会议”。

1948年12月,中共川东临委组织召开第一次刁家会议。会议开了6天。

会议期间,刁光明安排警惕性高的党员,以做工等形式掩护,在联络站周围和交通要道部署了警戒,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会议主要讨论川黔边武装斗争问题,决定在合江首先搞武装暴动,以打通宜宾至江津到重庆的联系通道。会后,党组织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在川黔边区以农村为重点,城市支援农村,武装斗争发展小型游击队。

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后,为了加强针对敌人的斗争,在中共川东临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川东特委。

1949年春节前夕,中共川东特委组织召开第二次刁家会议,会期5天。会议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各地党组织领导工作得到加强,统战工作得到保障,为“迎接解放,配合接管”做好了政治准备、思想准备和队伍准备。

由于川东党组织屡遭敌人破坏,已经没有了固定经济来源,革命经费出现极大困难。很多时候,刁家地下联络站工作经费常常入不敷出。

刁光明在自传中提及了这样不为人知的往事:“我和宗婉参加地下党后,由于要给党组织提供经费,便将多年积蓄全部捐献,却仍是杯水车薪。家庭经济很拮据。但宗婉想尽一切办法为同志们改善伙食,多次把自己衣服送给有困难的同志,甚至在最艰难时还典当了自己的订婚戒指。”

为了维持地下联络站的正常运转,刁光明决定变卖全部祖业家产,包括祖传的田土和李市街上的铺面,换来的钱款全部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族中长辈纷纷指责道:“祖业都卖,真是一个败家子!”不明真相的朋友、熟人也有意疏远刁光明,嘲讽他是破落户。他有口难辩,只有默默承受。对此,豪爽仗义的刁光明曾说:“为了革命能够成功,别说祖业家产,就是搭上身家性命也值!”

刁家地下联络站的建立直接促成了当时江津重要党组织——津南工委的成立。中共江津县工委成立之时,刁光明也成为了江津地方党组织重要成员之一。

1949年9月,川东特委指示撤销了历时一年多的刁家地下联络站。肖泽宽与刁光明、漆宗婉夫妇话别时,看着刁光明夫妇为革命倾家荡产的现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肖泽宽感慨地说:“我铭记着你们,党不会忘记你们。”

刁光明斩钉截铁地回应道:“我入党,不是为了名誉,也不是为了高人一等,而是要为党的事业积极工作。党叫我干啥就干啥。”

革命精神世代相传

1949年11月30日,江津解放。

第二年,为奖励刁光明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全部家产,政府奖励给他八千斤小麦。

刁光明把小麦从李市粮站运回刁家乡,全部交给世德村农会,分发给当地群众,让大家共同分享革命的胜利果实。

新中国成立后,刁光明参与过血雨腥风的征粮剿匪战斗。面对穷凶极恶的土匪,他无所畏惧,勇敢战斗在第一线,好几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刁光明还先后任过仁沱区委书记,江津一中、江津二中、江津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等职,为江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9年,刁光明离休后依然保持着淡泊朴素的生活方式,对吃穿基本上没什么要求。他家的藤椅坐出了破洞,也是修修补补后继续使用。生活中,他总是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从来不搞特殊。

他对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总是慷慨解囊。他多年与十几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有人问他:“你可真是个倔老头,真金白银捐出去,换来的就是收到的一堆来信,有啥用?”

每当这个时候,刁光明总是坦然地回答:“把钱花在这些孩子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有意义”。

虽然距今刁光明已去世13年了,但他的精神和品质一直为大家传颂。

为了传承和弘扬刁家地下联络站那段难忘的红色记忆,慈云镇在刁家社区建起了微型党史馆,展出刁家地下联络站及相关人物、事件情况,以及对川东地下党开展革命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等。

展出的内容中有刁光明任书记的刁家地下党支部党员名单。这个支部的32名党员中绝大多数是刁家当地人,受到刁光明夫妇的影响很大。

几十年来,刁家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的英雄儿女就有近30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从革命前辈的事迹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奋斗在各行各业。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江津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