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在人性的邪恶中呼唤爱与正义——对话影片《消失的她》
2023-07-10 22:36:25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潘悦

“一起爬山”“一起去看海底星空”,那些被网友戏谑为爱情的“海誓山盟”不断破圈。近日,国产悬疑片《消失的她》上映以来,票房便突破33亿元,成为今年首部现象级电影。影片改编自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讲述了男主人公何非的妻子李木子在结婚周年旅行期间离奇失踪,在何非苦寻无果之时却又再次现身。尽管妻子拿出身份证明,何非却仍坚持宣称眼前的陌生女人并非李木子本人,随着金牌律师陈麦介入这起离奇案件中,更多的谜团也慢慢浮现……为探讨影片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展开了对话。

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

研究生潘悦:影片《消失的她》故事原型部分取材于发生在2019年的中国孕妇泰国坠崖案,是陈思诚继执导“唐探”系列、监制“误杀”系列电影成功后的最新布局,在延续《误杀》《唐人街探案》系列中的制片经验和题材风格的同时,又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您认为《消失的她》在叙事风格与细节捕捉上有何特殊之处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消失的她》是一部典型的犯罪类型电影,它在遵循该类型电影固有情节模式的同时,还采用了更戏剧化、更接近纯粹悬疑推理的叙事模式。在场景设置与视听语言上,《消失的她》用镜头营造出了浓郁的悬疑氛围,追随着影像在不同空间的转换,何非的心境被视觉外化,能让观众感受到他焦灼的内心。影片通过一个个主观叙事视角的变化,让每个角色“说话”,阐述自己认为的真相,所诉说的“真实”。从妻子的失踪到丈夫的谎言,再到闺蜜的追寻,多层叙事“层层覆盖”的“罗生门”叙事方式,制造出了一环接一环的悬念,引发出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谜团,影片以悬疑、欺骗、算计、复仇、友情等的纵横交织,激荡起一个个波澜起伏的细节,令人情绪跌宕,心灵震撼。

耐人寻味的是,新闻报道中人口失踪的话题在影片《消失的她》中得到了呼应。根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曾对五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的市民进行调查:你最喜欢的文体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文体又是什么?结果显示:当今最受人喜欢的文体是新闻,最不受欢迎的文体是诗歌。这些年,中外用新闻体裁改编的电影不少,诸如《真相至上》《独家新闻》《搜索》《聚焦》《战地摄影师》等。同样的,《消失的她》中有不少情节也是来自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如“泰国孕妇坠崖案”“印尼情侣被害案”,影片聚焦亲密关系、复杂人性与阶层矛盾,试图在有限的叙事空间激发人们对社会议题的理性思考,感受女性之间的互相救赎和人性的善恶选择,以达到故事性、观赏性、艺术性、现实性的有机融合。

探究人性与伦理之谜

研究生潘悦:电影主题曲这样唱到“为何爱我者予我牢笼?为何囚人者也像困兽?”人心扑朔、晦涩,幽蓝如墨,电影之所以热度不减,是因为它跳脱出影视表达本身,以悬疑+推理+犯罪+情感+人性的叠加模式,在有限的叙事空间试图唤醒人们对人性的复杂与伦理关系的幽微的探究,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电影用一场颇为复杂的布局进行人性的挖掘,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家庭伦理的微妙关系。

首先,该影片对于人性的探讨是多方位的。从夫妻间的情感纠葛,到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再到人物对社会道德和法律准则的挑战,电影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在聚焦个体命运和情感之时,不断追问人生选择与命运几何,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都是由诸多选择构成的,包括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其次,电影对于家庭伦理的探讨具有发人深省的作用。“人人都想要真诚与偏爱,可这世间到处都是虚伪与新鲜感。”有人说《消失的她》是爱与欲望的“醒世恒言”。电影中夫妻关系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的家庭问题。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看到家庭中的爱与信任如何在困境中逐渐瓦解,以及这种瓦解对于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问题。

最后,电影对于法律视角的探讨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陈麦坚持追求真相的行为,不仅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也彰显了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懈追求。秉持公正与崇尚道德是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性深处对正向价值的坚守。剧情与人性反转的最后,《消失的她》所传递的并非对人性晦暗的绝望,而是绝望中的希望、是晦暗中的人性光辉,电影中一再出现的梵高的璀璨星空意象,或许正是这永恒不灭的人性光芒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