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一碗小面透物见人——评王雨电影文学剧本《重庆小面》
2023-06-16 15:13:20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罗玉平

近日,王雨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重庆小面》,与重庆鼎影业公司签约申报拍摄院线电影,这是王雨继已经公映的电影《年轻的朋友》《产房》和已获国家电影局拍摄批号的《十八梯》《填四川之宁徙世家》后,创作的又一部重庆题材的电影剧本。

重庆有三大名片,重庆美女、重庆火锅、重庆夜景。其实还有重庆小面。重庆小面之所以成为重庆名片,是它颇具重庆特色。重庆人都喜欢吃重庆小面,它既是重庆的一道名特小吃,也是主食,麻嘟嘟、辣乎乎的独特风味,荡漾着油辣子、花椒、葱花的诱人香气,博得食客的青睐。

《重庆小面》电影剧本由重庆作家王雨来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是因为王雨不但是挖掘重庆地域文化题材的高手,他自己还喜欢吃小面,更因为他多年来因学术交流经常去外地,养成了一个习惯,回到重庆经常是一吃火锅二吃小面。他的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天南地北,在重庆学习期间最难忘的也有重庆小面,他的外地的学生来渝,一定要吃碗重庆小面。于是在他笔下有了《重庆小面》剧本便不足为奇了。

依照王雨过去的习惯是先有小说后有剧本的,这些年他出版的《填四川》《开埠》《碑》重庆移民三部曲等都是如此,《重庆小面》亦然。他的长篇小说《开埠》,由他改编的话剧剧本在《四川戏剧》发表,获田汉戏剧奖,重庆市话剧院在湖广会馆公演。他又将他的长篇小说《填四川》改编为京剧剧本,在《四川戏剧》《重庆艺术》发表。毫不夸张地说,王雨创作影视、戏剧剧本跟他创作小说一样,不但熟悉而且又快又好,无论是在故事的艺术性还是细节张力上都有相当功力。

平心而论,《重庆小面》电影文学剧本确实完美,相比于《产房》,其故事背景更为我们大众所熟知。比起一些不入流的情怀片,在艺术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上显然技高一筹。整部剧本读下来,没有明显的卡顿感、不适感,无论主要人物或是次要人物的渲染、刻画,都显得自然而然,使人感觉自己仿佛也身处于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

在情感表现上,《重庆小面》拿捏得极具重庆个性。从一开始,俞吉发发现宝物不见了!爷爷说这是无价宝,是传家宝!他立即打手机:“佟烨,你过来,快过来……”女友佟烨过来揪他耳朵:“俞吉发,俞哥,我跟你说过好多遍了,嘴巴都快磨破皮了,你硬是死犟。我早跟你说,宝物拿出来太显眼,有丢失之虞,老是藏着,又没啥价值,捐献给政府会有奖金、证书的,你就是不听!”他俩走过山城巷明朝的老城墙;开埠时的外国领事馆、教堂;抗战时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寻找……

《重庆小面》的故事由此展开,男女主人公的台词,都是人们感到亲切的生活化语言,克服了人物刻板的问题。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了解了男女主人公俞吉发、佟烨的相爱过程,回顾了重庆小面的历史,以及他们祖辈持家守业、行业操守的业绩。剧本讲述了独钓中原的合川钓鱼城,南宋火头军用辣椒姜葱蒜酱油醋给面条添味,助将士驱寒的故事;讲述了抗战中重庆人不畏强暴,小面馆挂出“愈炸愈强”牌子的感人故事。

老一辈人饱含情感的故事,使《重庆小面》显得厚重,充满艺术感染力,剧本有满满的正能量。剧中人物对待生活的冷静、热情,来来回回在小面馆里繁忙穿梭,年纪轻轻的小妹汗流满面,其情其景使人憋泪。相较于其他言情剧里的刻画要明显好出不少。客观地说,整部剧的每个人都是带着真实的感情在还原出那种平常的生活。

《重庆小面》的剧情引入、不拖沓,前期也没有大的铺垫,后续故事根据一段宝物失窃的艰难、曲折搜寻展开。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文学剧本的剧情虽然是虚构的,但作者首先有极大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不同年龄段人物的心理及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化处理到位,编剧是熟悉他们的。这与王雨广交朋友、长期带研究生跟年轻人打交道有关。

《重庆小面》使我们亲近各类人物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思考和忙碌,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戏码,也是我们感受并理解老一辈人、当代年轻人的桥梁。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怀揣对未来的希冀,强烈的生存和奋斗意志使得他们凝聚出一股信念、勇气。这也是全片情感高潮的集中体现。前有日常生活的铺叙、生活不易的描述,后有齐心合力的决心、做大做强小面事业的追求,又有制作重庆小面的细节展现。没有剧情是多余的,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念想,而这些元素汇聚在一起,才使得故事深入我们的心灵,因为这是所有人对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敬畏,对生活的珍惜。

一部影片,短短一两个小时,一碗小面,透物见人,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重庆小面》将这份青春的精彩传递给观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影文学剧本,期盼早日搬上银幕。

作者:罗玉平,重庆出版社副编审,重庆人文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