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源远流传——川渝民间手工艺探源调研
2023-06-16 15:19:14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刘德奉

2023年5月16日至26日,由中国民协主办,重庆市文联、四川省文联、重庆市民协、四川省民协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珠璧经纬——川渝民间手工艺调研活动在川渝举行。期间,考察了两地所共同拥有的多个项目,成都蜀绣、渝中区蜀绣,成都夏布、荣昌夏布,青神竹编、垫江竹编、梁平竹帘,绵竹年画、梁平年画,邛崃制陶、荣昌制陶,这些考察项目的巧妙安排,似乎着意体现了川渝两地民间手工艺“珠璧”的内涵。同时,还考察了成都蜀锦织造、铜梁龙彩扎技艺、大足石刻、垫江角雕等具有川渝民间手工艺代表性的项目。为了加深对民间手工艺文化探源的理解和体验,还专门配套性考察了眉山三苏祠、广汉三星堆、邛崃乐平古镇、梁平博物馆、渝中区山城巷等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产生活环境,这又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的“经纬”之意。由于这次考察内容丰富、立体多元,加之又有深入交流,这对我们探其源、体其流、识其传,有了较为宏观的感知和比较深刻的认识。让我生发出一种对“源”的敬仰、自信,和弘扬的责任。

一、源远流传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首先,需要在这里说明“源远流传”所指的含义。这里所说的源,是文化之源。而文化之源又不仅仅说的是其源头,还有很多支源,还有很多在发展中新产生的具有源的特质的文化现象。总之,这文化之源,是动态之源、发展之源,具有代表文化特性的品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这特有的品质流传下去,传之久远。

民间手工艺属于文化之源之一组成部分。

所谓不仅仅说的是其源头,但是有源头的含义。即某一文化形态、门类、现象、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有其源头,都可能寻找到其发生、发展的根源。本文所讨论的文化源头,并非属于考古性质的源头,不会去寻找某种文化形态所生产的年代,而是针对某种文化形态在某一区域、某一时代所具有的突出的文化特质和代表性,如故宫是明清时代北京、甚至中国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三星堆是四川地区、夏商时代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山城夜景是重庆地区、当代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所谓支源,即某种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源头的文化含量,只是由于时代不同、价值不同,人们对他的认识和重视不同。在某个时代、某个地区沉寂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遇到某种偶然机遇,又突然新生了。如全国各地的古镇文化,在上世纪末,这些传统建筑成为落后的象征、拆迁的对象,而现在则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区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成为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时尚旅游的热门景区。

所谓具有源的特质的文化现象,是指一些代表性文化、主体性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殊性、代表性。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到了宋元时期,思想家们把儒家、佛家、道家融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理学思想,成为指导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新儒学。如川渝两地所共有的竹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所体现的不同器型、不同实用价值、不同工艺技能、不同艺术审美、不同流传范围。但同时,他又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即这一文化形态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川渝竹编的主体性不会变。如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巴蜀文化的特性不会变一样。

这个源,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代表性、时代性。同时,这个源又是发展的、动态的、变化的。

把这样的源流传下去,把这样的源推向世界。具有典型的形象价值。一个地区的文化、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而这样的特点是体现自身文化价值最重要的辨识度。把这样的特点传承下去,是一种文化延续的体现。把这样的文化传播出去,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着力于传承传播这样的文化特性,又放眼于世界,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开放的体现。特别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虽然经过各种文化现象冲击,但仍会保持他的主体性,我们所要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主体性。如中华民族文化,在5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抗击了各种文化侵蚀,融合了各种先进文化,但其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永远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永远存在。巴蜀地区的文化从204万年前的巫山人走来,从夏商时代的三星堆、金沙文化走来,与现代社会的大文化相融合,但其巴蜀文化的品格、气质,核心文化元素、代表性符号,都永远存在。把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把这些具有巴蜀特质的文化传承下来,在世界文化的大发展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巴蜀文化的个性和色彩。让这些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多彩的世界文化贡献特有的文化力量;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人类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之“源”也是不断发展创新的,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所创造出的新的文化现象,贡献给世界人民,并且让人民所乐于接受,这是文化发展的体现,也是创造活力的体现,更是不断创新文化之“源”的使命所在;具有积极的传播价值。文化之“源”越有典型性、时代性,越有其传承力、传播力。我们应当树立强烈的“源”的意识,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之“源”,向世界人民提供丰富的新的文化产品,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二、川渝民间手工艺蕴含着突出的“源”

这次所调研的对象是川渝民间手工艺,在前后10天的调研时间里,调研组一行所调研的手工艺有15项,与此相关的文化有5项,无论从手工艺的本体文化讲,还是从相关文化环境讲,都充分展现了川渝文化“源”的特性,充分体现着川渝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相似性、时代性。

从历史性讲。这些手工艺都有久长的历史,有的从原始社会就应该存在,如四川的青神竹编、重庆的垫江竹编。竹编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简单的、广泛的手工艺。从大量出土的人类早期的陶罐上所呈现的竹编纹就可看出,他们不仅已经把竹编生产生活化,还用于陶罐的工艺美术化。四川、重庆多产竹,将竹充分应用,编制成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这是普遍的现象。如竹背篓、竹箩筐、竹簸箕、竹篮子、竹斗笠、竹麻鞋等。有的发源于某个时代,如蜀绣,蜀绣具体产生于什么时代,有待考证,但从西汉的记载看,至少已有近2000年历史。蜀绣最早起源于川西民间,现已分布到四川、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由于受四川盆地地理环境、巴蜀风俗习惯、民众艺术欣赏等因素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手工艺艺术风格。当然,有的也产生得稍晚。如四川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重庆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南宋后期,到了清代才得到快速发展。但无论怎样讲,他们都有较长的历史,是川渝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

从地域性讲。川渝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充分体现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众品格。从全国的版图讲,川渝地区处于中国西南,既有西部文化的豪放,也有南方文化的婉约,同时还有接触中原便利所带来的人文。从川渝地区的地理环境讲,全都处于四川盆地,既有山地所营造出来的高亢文化,也有成都平原所孕育出来的发达文明。所以,这一地区所产生的民间手工艺,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相统一的特性,如果我们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认着是川渝地区早期的手工艺产品,那么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的工艺、纹饰、造型吸收了各地的文化元素,但如商铜神树、商铜摇钱树、商铜立人像、商铜人面具、商铜纵目面具、人首鸟身像、黄金面具等,又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川渝地区古人信巫信神的特点。蜀绣工艺则体现了平原地区安逸休闲的生活,其色彩艳丽,图案清新,寓意美好。而处于四川盆地山区的,如四川的羌绣、重庆的土家织锦,则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习俗。羌绣常见的图案就是花卉、牛羊造型。土家织锦的代表性符号就是其寓意美好和吉祥的阳雀花。

从相似性讲。川渝地区,由于同居四川盆地,地理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其风物相近、民风相似、习性相通、语言一体,真可谓血脉之亲、兄弟情足。虽然古代有巴国、蜀国之分,但仍未分割,特别是自秦以后,打破“国界”,民众、物流、信息、文化交流自由。现在虽然又有川渝行政之别,骨子里却仍是一家,更何况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成渝经济圈国家战略的整体发展,把川渝两地人民更加拉近了距离。如果说古有朝秦幕楚,是指疆界之便,那么现在可以说朝川朝渝,更加便捷。那么,从川渝两地手工艺讲,很多类别、材质、工艺、手法、图案、器型、审美,都具有共同性。如这次调研组所考察的竹编、夏布、年画、石刻等,从工艺的总体上讲,都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或者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又由于地区的文化个性不同,又赋予其适当的差异性,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如竹编在川渝两地都普遍存在,且工艺、造型、用途都大致相似。但四川青神竹编的精致、细腻、复杂、艺术性强,重庆梁平竹帘画却另辟蹊径,在竹编素帘的基础上赋予其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如四川绵竹木板年画、重庆梁平木板年画,既具有共同的驱邪避鬼功能,人物造型也十分相似。但绵竹年画可以直接绘制大门,还有丰富的生活化、艺术化作品。而梁平年画则坚守如初,图案、色彩、用纸、雕版,保持古法。

从时代性讲。任何地区的民间手工艺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人民群众的需要而创造,随市场的拓展而改变,不断推出具有时代性的新的民间手工艺产品。时代性是发展的本质,是产品的生命。川渝两地的民间手工艺也不例外,他们紧跟当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审美,不断改进材料、工艺、流程、图案、色彩、器型,创造更为丰富的产品,甚至有的跨界融合成新的文化形态、文化产品,既传承了文化,又发展了工艺。如夏布织造,在川渝两地广泛种植苎麻,大量生产夏布,而在过去主要用于生产蚊帐、被套、服装等生活用品。随着纺织工艺的现代化,这些产品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但两地民众则在努力创造新的产品,以发挥其新的作用。四川旅游职业学院夏布画,则在改进材料的生产工艺上下大功夫,其所生产面料如宣纸、锦绫,用其绘画着墨效果好、书写舒适而画质高。重庆荣昌则不断改进工艺品质,融入新材料、新工艺,与现代生活和审美相结合,生产出数百种生活用品、文创产品。

三、用创造性思维让川渝民间手工艺源远流传

我们十分敬仰我们的祖先,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我们十分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努力发展了川渝民间手工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积淀了丰厚的巴蜀文化,为今天的川渝民间手工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站在前人开辟的大道,我们必须志存高远,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不负时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把川渝民间手工艺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对此,需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着力寻找源。一地民间手工艺有一地的文化特质,一时代民间手工艺有一时代的文化品格。川渝两地的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具有巴蜀文化内涵的民间手工艺资源,而今天,着眼于发展的未来,着眼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我们用什么文化符号向人们昭示川渝文化的特质,我们用什么文化符号赋予川渝民间手工艺的生命,我们用什么文化符号来延续巴蜀文化的文脉。寻找巴蜀文化的特点,体现川渝文化的品格,然后把他化为民间手工艺的各种元素,生产出新的手工艺产品,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从手工艺本体上去寻找,如川渝两地的蜀绣、羌绣、苗绣、土家织锦、巫溪嫁花、彝族银器工艺、竹编、滕编、麻编、年画、石刻、陶器制作、夏布织造、内江灯会制作、铜梁龙彩扎等,这些手工艺所使用的材料、工艺、色彩、图案、器型、审美等,都已经相对固化,并且成为巴蜀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些代表性文化的特质已经被社会所认同,具有一定的辨识度、知名度。我们应当继续弘扬,让其精上加精,让其产品更加丰富,把这一符号做得更靓,更有品质,更有高度;另一面要从民间手工艺所表现的内容上去寻找。川渝两地的民间手工艺,从传统表现内容上讲,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特性等内容。但从现代文化传播所需要表现的内容上讲,则更需要去寻找表现川渝两地文化特质的文化符号。如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大足石刻等典型的文化遗产,如长江、峨眉山、三峡等典型的自然景观,如成都市景、山城夜景等典型的现代都市,如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长江航运等典型的现代交通,如平原地区、山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等。总之,要体现典型性、当代性、川渝辨识度。

二是要着力创造源。源,本没有,都是由人创造而产生。先人们如此,今人,更应如此。川渝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是两地先民共同创造的结果。那么,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先民们那样,创造出属于川渝人民的新的“源”,奉献出体现川渝人民智慧的新的“源”。对此,必须立足于川渝两地的文化特点来创造,把川渝两地最突出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文化吸引点,作为创造的源泉。否则,所创造出来的“源”就不是川渝两地的“源”;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来创造,我们所创造的“源”,是需要体现当代人生产、生活、精神需求的“源”,需要体现出当前的时代性。比如,过去的手工艺可能更讲求实用性,现在的手工艺则更强调艺术性,或者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甚至直接把实用性转化为艺术性,成为纯粹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品;必须立足于多思维来创造,打破原有的材质、工艺、色彩、器型、功用等传统模式,多角度、多元素、多工艺相结合,让民间手工艺转化为现代手工艺,甚至拓展为现代非遗手工艺。特别是要加强跨界融合,与多种材料、现代技艺、前沿科技、数字智能相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

三是要着力推广源。在古代早期,川渝民间手工艺,其产品主要用于当地生产生活。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特别是经济社会发达之后,有了更多的商品交往,但受于地理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即使有市场,也是小区域、小范围。而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信息、交通、物流都已现代化数字化,市场已经国际化。特别是产品的丰富反而成了某种障碍,一个产品要占领市场、赢得客户、获得利润,非下大功夫推广不可。对此,必须着眼于世界性市场。以更加广阔的眼界去推广自己的“源”。四川青神竹编参加世界藤编组织,已经走向二十多个国家,这就是突出代表。重庆荣昌夏布产品出口多个东南亚国家,且深受欢迎,也是很好的案例;必须着眼于树立“源”的意识。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各种传播载体、各种合作机制,把川渝民间手工艺的“源”塑造成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让广大的消费者从总体上、从单项产品上,对川渝民间手工艺有强烈的认同感;必须着眼于产品品质形象。产品品质是体现“源”、塑造“源”的前提和核心,必须把产品质量、产品创造、产品文化内涵最大化,特别是要针对国际性市场推出国际性产品,所生产的产品一定要获得消费国的文化认同,只有这样的“源”才会经久不衰、广泛流传、深受青睐。

四是要着力保护源。川渝民间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为塑造巴蜀文化做出了贡献。而发展到今天,这些手工艺,有的仍青春未老、势头良好,但有的则走向没落,甚至个别的濒临消亡。虽然这些民间手工艺近年来纳入了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的已经从没落中兴盛了,但有的仍逃不过事物消亡的客观规律。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态度,科学促进其保护性发展、保护性传承。所谓保护性发展,就是对那些产品市场不太好、手工艺发展有困难、缺少传承人群的项目,政府应该花更大力气,从资金支持、市场平台、产业集聚、人才帮助等方面予以关注。四川绵竹年画村、四川青神竹编、重庆荣昌夏布、重庆荣昌制陶等,就是政府着力于市场培植、人才培养、产品培创而采取的措施,这些具有市场基础、市场潜力的民间手工艺,通过保护性发展而促进其重现生机,是一种最佳的保护方式;所谓保护性传承,就是对那些已经没有市场,但文化价值又比较高的手工艺,应当由政府全力保护。此次所调研的四川蜀锦织造,属于四川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但现在具有此种生产技能的人也不过十数人,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他们需有传承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但毕竟后继无人。重庆梁平木板年画,也是重庆的重要民间手工艺,但现在只有夫妻俩在制作,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也是后继无人。对于这种类似的民间手工艺,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又是某地区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政府应当像保护文物那样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他们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项目,纯粹性由政府投资,建立展陈馆,培育传承人,公益性进行传播,产品适当市场化,或者直接用于公益事业,其核心是让这样的文化延传下去。在宋代有广泛的宋曲传唱,在唐代川渝有广泛的竹枝歌传唱,而当时没有政府的积极作为,任其自然发展,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宋词、竹枝词,而宋曲调、竹枝调早已消亡,岂不遗憾。今天的政府文化自觉、主动保护,让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源远流传,是我们的文化责任、时代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担当。

20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