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废墟上飞过的蝴蝶——对话小说《西线无战事》
2023-06-12 12:19:38 来源:重庆文艺网
1

《西线无战事》是根据作者雷马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书写的一部小说。它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前方士兵的非人生活和后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对这场非正义战争提出了愤怒的控诉。全书主要是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以及几个战士对战争的感受来揭示这场战争带给人民的悲惨遭遇。根据小说改编的德国电影《西线无战事》,在2023年的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一举拿下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为了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展开对话。

“回忆”反衬战争的恐怖与残酷

研究生何林芮: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战争中走向灭亡的?就让无边的大地,那曾保护过他们无数次的大地永远拥抱他们吧!让他们与蝴蝶起舞,与雀鸟共鸣,战争如此残忍地夺取了这代人的世界,让每个可贵的灵魂最后化成战后清算中的一个数字。作者将现实与回忆穿插,使得战争抛离宏大叙事,镌刻在保罗这个敏感脆弱的青春期男孩的内心,每当在大篇战斗描写推远了普通读者与主人公距离的时候,就会悄然浮现出他细腻柔软的内心情感。请问您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回忆叙事?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回忆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机制,不少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文化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回忆话语模式。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也巧妙运用对前线冷峻客观的描述当中,适当插入主人公的回忆细节,以此清晰地“展示了人物迷茫情绪形成的动态过程”。

初入军队时,保罗和他的同伴就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从开始进入前线,到真正躲入隐蔽壕发动进攻时;当他们俯身贴在“支离破碎的褐色土地上”,每天目睹成批的人死去的时候,这反差日渐撕扯着他们的灵魂。在神经的持续紧张和极度恐惧中,一些士兵患上了幽闭症,几乎所有人到最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开始对死亡感到麻木,甚至逐渐变得疯狂而不顾一切。”冷漠、异化是残酷的战争对人性摧残到极致的表现,而这一切都通过雷马克对前线战场冷峻犀利的自然主义描述得以再现。

在炮火暂停的间隙,作者却有意插入了主人公在前线放哨时对过往宁静生活的回忆。透过照明弹的亮光,他仿佛看到了夏日夜晚,自己一个人待在家乡的场景:那一排白杨树,自己“坐在小溪岸边的树下,两只脚荡在清澈、湍急的溪流里”,感受“溪水纯洁的香味和风吹白杨树的旋律”。相对于前面大篇幅关于激战、死亡和恐惧的直观描写,回忆性的文字以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曾经拥有的纯净美好的过去,也让读者紧绷的神经暂时得以喘息。

参与了前线战争的青年士兵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战争的“炮灰”,从失望到逐渐麻木继而绝望。在小说主体部分插入的这段回忆与上下文不仅在叙事风格上形成鲜明对照,凸显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通过保罗的内心独白和矛盾情绪,表达出战争对人精神和心灵上造成的创伤。这段回忆叙述虽然篇幅不长,但穿插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中却是点睛之笔。

战争——大而无意义的深渊

研究生何林芮:雷马克和许多伟大作家一样,在经典诞生之前并未想过什么“畅销”。这本仅15万字的小说,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战争中士兵生活的悲惨和残酷。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哀婉动人的笔调。结尾更是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柏林大学教授马丁·霍博姆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扣人心弦,真实,伟大。它像一部纪录片那样忠实于自然,被一位诗人感觉到并创作出来。艺术得救了……人类的良知,清醒吧!请问,您如何看待《西线无战事》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西线无战事》中既包括了战争实景的高度还原,也承载了太多沉重复杂的反思。雷马克试图用文字疗愈创伤。这个过程必然是充满艰辛和苦痛的,因为疗愈的过程不仅需要“重返”炼狱般战争场景,还必须重新经历青春理想的幻灭。雷马克既是诉说者,也是见证者。一个没切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是无法将战壕与炮火描写得那般详尽逼真的,他对战友死亡情景的描绘可谓极于毫芒,令人惊心动魄。

在文学创作中,没有与心灵无关的纯粹客观再现,也没有与现实无关的纯粹主观表现。然而,《西线无战事》将表现与再现加以结合与纯熟运用。小说有“我们既像小孩子被遗弃,又像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粗鲁,又悲伤,而且肤浅——我相信,我们毫无希望了。”这样直白表述迷惘一代翻涌而至的情感;也有“生活仅仅是在暗中守候死亡的威胁——它把我们变成有思维的动物,以便把本能的武器交给我们,它把麻木不仁灌输给我们,使我们在恐惧面前不致崩溃……”这样比喻性和指代性明确的事实,并将这一事实渐渐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作者将战争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刻画得比皮肉之苦更入木三分。

为什么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够几十年屹立不倒?其永恒的生命力在于透过文字,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诚如《纽约时报书评》:战争把雷马克打造成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无疑是一流的巨匠,能让语言向他的意志臣服。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没有生命的自然,他的笔触都是沉着、敏感和自信的。雷马克正是以这种“语言的痛苦”渲染了战争这个大而无意义的深渊,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寒而栗、唏嘘不已。

小说封面上写道——“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一切开炮。”令人反思战争的肮脏,控诉战争的非人道。小说最后写道:“1918年10月,他倒下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这一个回环,既呼应了小说的标题。雷马克是怀着对和平的时光充满柔情和眷恋的心境,写下《西线无战事》这部惊世骇俗的小说,以此来捍卫他心中神圣的和平与人的尊严,以此来纪念不计其数地溶解在战争中的青春。

文/董小玉 何林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