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四日,是青年的节日,更是青春的盛会!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写道:“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春如点点星火,汇聚成时代的灿烂洪流。走过岁月时光,青春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不我待;青春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鸿鹄之志;青春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生命力量!青春,是美的永恒代名词,是永不衰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读书是最美的风景。曼古埃尔《阅读史》中那一幅震撼人心的照片令人难忘!它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的瓦砾堆中,有三个男子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他们无畏窗外的战火纷飞,只在文字中寻找一份怡然自得。如今,我们似乎生活在“读书最好的时代”,但数字化却使我们在弹指之间接近无穷阅读的同时,又与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阅读渐行渐远。那么,当代青年该怎样在书海茫茫中开辟一条山朗水润的精神小径,并沿着它走下去,走进那奥妙无穷的世界,走向真实而有力的人生?对此,我想谈三点感悟:
夯实知识根基,读好安身立命之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青年学子要回归经典与原典,用扎实的学识奠定事业根基。苏格拉底曾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而达到这一“智慧”境界绝非一马平川,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因此,夯实专业底气的阅读应该成为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重量,既甜蜜又酣畅地打击你”。用专业践行使命,以奋斗担当责任,将信念镌刻在奋斗征程,用责任书写进热血青春。只有用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钻劲”,下足“啃”的功夫,去洞悉书籍的秘密与知识的真相,在质疑中学会提问与思考,才能以“不惑”“不忧”“不惧”的底气披荆斩棘,将个人价值同社会理想与社会责任水乳交融。
冲破自我局限,博览人生百态之书。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能从一个圆心画出多少条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之道。”我们常常好奇、憧憬并遗憾于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殊不知读书却能够满足我们体验百种人生的渴望。在阅读中,我们能一次次冲破自我的狭小世界,追随大师的脚步游览时间卷轴,寻找另一种可能性与生活方式。阅读哲学,从思维的迷宫里抬头望见星空,挣脱迷茫,鼓足前行的动力;溯游历史,从沙漠玫瑰的开放中鉴往知来,穿越“近真”的时间国度;拥抱文学,寻找白杨树的湖中倒影,收获“美”的顿悟,贴近生存的本质。让我们尽情阅读,从无数微小处入手,构筑文字之外历史与社会的天空,探索人性与生命的幽谷,放眼世界遨游书海,用共情品味人间百态,以“灵魂的壮游”击碎“平庸的恶”,抵达精神的彼岸。
追寻诗意栖居,读点“无用”之书。如果说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夯实事业根基的“硬实力”,那么富饶的精神家园则是提升人生境界的“软实力”。北大教授陈平原多次倡导“请读无用之书”。现代人被“工具理性”的牢笼禁锢,时常苦于物质的诱惑与利益的捆绑,而“无用之书”往往能让人在忙碌与喧嚣中寻回内心的自由与平静,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可靠的停泊地而不至于随波逐流。它赋予你“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开阔胸襟,使你“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它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熔铸心灵,告诫你世界越是变化,越要站稳脚跟;它让你“众芳摇落独暄妍”,在阵阵疾风中举世独清,沉静而从容;它把生活中的寂寞时光换成诗意的享受时刻,给你带来优雅与安宁的力量,使你拥有无穷的诗和远方。
符号学家艾柯与电影编剧卡里埃尔的对话录《别想摆脱书》中提到,书就如勺子、斧头、轮子或剪刀,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摆脱书!书是我们创造新世界的利器,是人生的思想陪练,是高尚灵魂的锻造器!书永远不死,我们读书之心也永远不死!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愿青年学子在书的海洋中浪遏飞舟,绽放青春之花的美丽芬芳!
文/董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