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 重庆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评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之四
2023-04-11 16:55:33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2023年3月8日,由青年曲艺家袁国虎根据同名传统评书改编,并自导自演的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在山城曲艺场首演。主创者在节目单上写道:“是评书,恐怕有些离经叛道;是话剧,或许是在故弄玄虚。”这个作品站在曲艺和戏剧的边缘上,“小心翼翼”地“大胆尝试”,展现了重庆青年舞台艺术者的闯劲儿。无论从艺术立意,舞台呈现还是观演交流上,这个作品无疑都充满着话题性。我们这组评论文章的撰写者,既有专业评论者、高校师生,也有普通观众,以期从各个侧面,共同讨论这场有趣的艺术探索。

“评演剧”:成功的冒险

——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小议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胡雁冰

最近在山城曲艺场观看了“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从个人观看的感想和场上观众的反响来看,这台剧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为何又说是“冒险”呢?诚如节目单上所写的那样,《李顺盗墓》说它“是评书,恐怕有些离经叛道;是话剧,或许是在故弄玄虚。”但它确实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听书与看戏,在历史与现实自由穿梭,更多了些惊悚、悬疑、爆笑,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达到了“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的目的。由此斗胆给它取了个名字:“评演剧”。

4.“评演剧”:成功的冒险——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小议(胡雁冰)(3)526

当然,这是在写完下面的观感后,突发奇想命的名。理由很简单:第一,它是评书加表演;第二,百度上没有这样的名字;第三,它不会和“评书”“评剧”“话剧”以及“活报剧”等混淆。名字最相近的“评剧”,它的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而这台“评演剧”,显然不是。

接下来说说个人观感。

剧本——设计成功是基础。《李顺盗墓》本是传统评书。现在既然是一种新的尝试,本子得重新写。原是说书人一人的功夫和技巧,写清楚就行了。现在不,是“三个男人一台戏,还不止三个人的戏”。场景变换、动作设计、妆容变化、情感把握、观众调动等不一而足,场景过渡要自然、人物转换(特别是杂角)要贴切……这些都要考虑周到,在剧本里一一写清楚。

整台“实验剧”设计富于联想,增强了戏剧效果,比如“李顺赊八十一碗面,对应唐僧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比如王婆婆劝:“李顺,你也老大不小的了,还是要找个正事做,捡狗屎也是人干的嘛。不要一天到晚都往赌场里头钻……”这是在劝善劝好……笔者现场观看演出后,再对照剧本,演出的盛景一一再现。参说、参演者在忠实于剧本主线的基础,在精彩处着力,以至表演成功。演出的成功反过来也说明剧本的成功,证明袁国虎先生的改编是成功的。

角色——分配恰当是保证。原来是说书人唱独角戏,看他一人的“说功”——也就是嘴上的功夫即口、齿、唇、舌、喉的技巧表演。现在是在说书人(袁国虎饰)沿用老方法主导整个舞台的进程的同时,还加了说书、表演、布景、旁白等角色的发挥,特别是通过手动翻页起到报幕及电子背景布置,让过去听书人自己脑补场景变为直观可视,有助于故事的理解,这是传统评书无法做到的;而说书中的故事主角李顺(刘寒霜饰)和配角(杂角、王启龙饰)是通过具体的人来表演,他们身上的肢体动作、情感的喜怒哀乐等更具象、更立体、更可感。三人的戏份分配是合理的,恰当的,主角配角入场是自然而然的,有浑然一体、恰到好处的效果。

语言——幽默风趣是活力。用重庆方言讲述,形象有趣而引人笑声不断。一开始主角入场,说书人的方言“呃,师兄,你吓我一跳!啷个嘛?同行生嫉妒唛?我刚刚开腔,你就给我闸板了。”亲切自然。讨论“说书要说事,说事要说人”,主角扮演者表达想参与后,说书人给了他角色,“我一个活蹦乱跳的人,你居然喊我演死迷秋眼的魂。不得干咯!”店小二入场喊醒李顺后,说他“哕瘪瘪往到左边飙,扯噗鼾你都不巴调,还唱啥子戏哟?”讲桂仁桂大少爷被杀害后的处罚,“不对哟,平时暴尸,起步价就是三天,今天这个是打了折还是缩了水哟?”等等,用现代的语言,就有了时空穿越的味道。“鼻子生得矮,说话能倒拐。”描述了张彪的狡猾……整场剧许多对话,让人忍俊不禁。

表演——生动灵活是关键。克服了说书人在一个比较固定位置活动的局限,舞台成了三分之一说书区和三分之二表演区的组合。主角李顺说躺地就躺地,说流泪就流泪,挤眉弄眼、撒泼打滚、嬉笑怒骂、聪慧狡猾,特别是杂角扮演者王启龙先后饰演了店小二、围观群众、衙门差人张彪王棒、纸钱铺小学徒、卖面的王婆婆、卖鸭子的农民、死了的桂大少爷等,在说话的声音、不同身份的动作都有明显区别,体现了扎实的功夫。中间还穿插了主角和杂角的说书表演,实验剧的一个变化就是“单口评书”具有了“群口评书”的味道。整个表演真正做到了“跳进跳出,不换衣服,全靠演技,刻画人物。”说书人从过去一贯的坐式或站式,变成可以和表演者一起坐到舞台上,与观众近距离地交流互动,多了一些“地气”。

笑声——受到启发是效果。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李顺为了给桂大少爷找点香蜡纸烛钱,先是去赊,没赊成,因为吃的小面都是赊的。想空手套白狼赌博骗点钱去买,装骰子的碗都是骗借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桂大少爷对他有恩,他认为“人还是要懂得感恩嘛”。李顺盗墓,无意中使得桂大少爷重获新生,戏剧性的反转结尾,给我的启发是,好人有好报。这个结果是有合理性的:桂大少爷在大堂上遭石灰呛得窒息,属于医学性休克;舍板呲牙裂缝的,又是埋在石谷子浅滩滩上,空气没被完全阻断;李顺脱衣服时相当于做了按摩和心脏复苏。“衙门里头的公事人儿,知法犯法,加倍要罚。”执法者首先要带头守法,这是作者借李顺的口对现实的呼吁。穿越的语言、幽默的调侃,让旧故事有了新味道,这个实验性的尝试,为其他旧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开了先河,值得借鉴。

4.“评演剧”:成功的冒险——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小议(胡雁冰)(3)2516

有两点建议:第一,方言剧要走向全国,得要考虑外地观众的接受度。比如说声音“哕瘪瘪”是形容别扭、难听,这方言估计云南、贵州、湖南、湖北能听懂重庆话的人,可能也要想一想才会明白,其他地方的人可能更难。因此,要注意把太地道的方言做好向普适性语言转化的准备。第二,一些说书技巧还需要保留和再发扬和运用,比如用“口技”来烘托场景气氛:李顺害怕时心跳的“咚咚”声、晚风的呜呜呼啸声、不祥的怪叫鸟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