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庆谈之二|挖掘楹联文化富矿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2022-12-12 15:31:43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我们要以科学的文化价值观为导向,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相融合,更好实现科学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为了深入讨论重庆文化在此领域的工作基础、已有成果、现存问题和未来方向,我们邀请了来自重庆城乡的文化工作者,介绍各地区及特色领域的优势、现状和问题:有丰都庙会习俗与城市建筑的融合互动发展;有“楹联名流”助推江津城市文化的高水平提质;有川剧守护者艰难扛起江北地区戏曲传承文脉;有少数民族戏剧在现代城乡文化观念剧变中的转型和探索;也有渝中区“母城”城市更新中的沉浸式艺术探讨。

挖掘楹联文化富矿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文/庞国翔

鼎山风雅颂,几水赋比兴。江津,位于长江上游,地处渝西川南。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大山大水,美丽富饶,它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聂荣臻元帅生于此,陈独秀先生逝于斯。现有人口150万,辖5个街道25个镇,面积3200平方公里。

在江津的长江沿岸大约在6000年前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江津古时曾析置七门郡,新中国成立后设江津专区。江津是重庆市唯一的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8个,江津占5个,是全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最多的区(县)。重庆市本籍历史名人100名,江津占10名,列全市区县第二。

江津地理位置特殊,蜀文化、巴文化、黔北文化在交融,形成了独具江津地域特色的文化。而在江津的地域特色文化中,楹联文化独占鳌头。

图片10

一、江津区挖掘楹联文化回顾

江津挖掘楹联文化,始源于清末著名巴蜀才子钟云舫及他在狱中撰写的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岁月沧桑,世人几乎忘却斯人斯事,但雪鸿泥爪,史留微痕。江津对楹联文化的挖掘可略分五段。

(一)民间自发研究传承初始阶段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钟云舫所著以楹联为主的《振振堂集》在江津、璧山、綦江等地至少刊行过5次。钟氏的长联和其他楹联作品在巴蜀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钟氏用对联讽刺贪官、为民主作主的故事,广在民间流传。这些故事涉及方方面面,当然内容也是良莠不齐。

(二)联友和专家自主松散研究阶段

时间大致在新中国成立初至1986年的这30年间。1958年前后,诗人凌文远任江津县委书记时,时瑞典籍楹联爱好者来函了解钟氏长联情况。凌文远指示县文化馆要注意这方面的工作。1986年四川叙永县人余德泉教授注释这副长联,写信向江津方咨询。时江津教师龚灿滨也开始研究与注释此联,余、龚进行交流后,余很快就完成长联的注释,并收入他编纂出版的《中国长联三百三》书中,此是最早的长联注释本。其间江津县政协的《文史资料》中介绍了钟云舫。四川楹联学会等编辑出版了《振振堂联稿校勘本》等书籍。

(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阶段

时间大致在1986年至2006年的20年间。相关部门开始重视,江津县政协等单位召开了一、二、三次钟云舫研究座谈会,在东门建起“藏联楼”,悬挂在28块楠木板、面积40.52平方米上镌刻的长联。县政协编印《钟云舫先生佚诗》一书。中联会副会长常治国在一重要会议上说:“我国文化史上书圣有王右军,画圣有吴道子,茶圣有陆羽,诗圣有杜甫,联之有圣,非钟云舫夫子莫属。”楹联界对称誉钟云舫为中华联圣大加赞同,文化部、中联会诸多领导和专家题诗撰联,赞誉联圣钟云舫为中华楹联艺术所作出的伟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中华联圣”和“天下第一长联”传遍全国。《人民政协报》《中国旅游报》等发表中国社科院著名国学大师王利器和学者李先赞推介钟云舫及其长联的文章后,引发热烈反响。1999年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实施《钟云舫振振堂全集研究》课题。杨启华的《联圣钟云舫对联五百例》和江津楹联学会的《钟云舫楹联代表作》等出版。钟云舫被评为重庆市历史名人。开展寻访钟氏、旧居、故居和坟茔等活动。主要参与单位有县政协、旅游局、文化局、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等。代表人物杨启华、黄中模、董味甘、钟永毅、王钟璘、张述寅、李先祥等。

(四)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助推阶段

时间大致在2006年至2012年间。江津楹联文化富矿挖掘成绩显著。江津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称号。一名副区长分管此事,宣传部、文广新局力抓此项工作。“钟云航及《振振堂》集研究”课题,列入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成立课题组。多所高校专家、教授参与。五年研究,成果显著:《钟云舫全集校注》7卷和《钟云舫研究》7卷共14部专著400万字出版。2012年9月21日,江津举办了“纪念楹联圣人钟云舫诞辰165周年暨联圣工程成果庆祝大会”,来自京、津等全国及市内外的专家、教授和文化部领导120人出席。此外江津本土专家对楹联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总结出钟云舫楹联作品的思想性、斗争性、艺术性、广泛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2007年9月,江津与重大、中联会等多部门举办“纪念联圣钟云舫诞辰160周年暨海内外学术研讨会”,再次倡导将钟氏尊崇为“联圣”。江津电视台和重庆卫视播出钟云舫相关专题片等。主要研究人员有:康纲友、黄中模、董味甘、杨启华、张述寅、邹鸿光、王达政、舒德骑、庞国翔以及中联会、市联会的专家等。

(五)后续和后发阶段

时间大致为2012年至2020年间,是江津楹联文化挖掘和研究的后发力期及成果运用期。两项申报“非遗”成功,将钟氏搬上舞台和荧屏。开展送春联下乡和楹联研讨会。进行二度文艺创作,开展楹联文化设施建设等。举办“联圣杯”全国楹联、论文大赛。在第二届中国文化馆年会暨文化艺术博览会上,美观别致、充满韵味的江津展馆《联圣故里·楹联之城》登场,受到来自全国群文系统专家、学者热捧。修复联圣钟云舫故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图片11

二、江津楹联文化富矿挖掘和研究成果

江津楹联文化富矿的挖掘和研究是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没有短期行为和阶段性行为。正因如此,才取得显著成果。

(一)称号、荣誉、奖励

1.“中华联圣钟云舫”呼之而出。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经过深入而广泛的挖掘和研究,在全国楹联界、文化界的努力下,中联会首先提出“中华联圣钟云舫”的称誉,得到各界赞许与认同。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结束了“联无圣”的历史。至此中华文化有了“六圣”即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右军、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联圣钟云舫。

2.“天下第一长联”的认定。早前人们普遍认为“天下第一长联”是清代孙髯题所撰180字的《昆明大观楼联》或350字的《武昌黄鹤楼联》,竟不知有钟云舫所撰1612字的《拟题江津县昨江城楼联》长联,该联在狱中所作,并无一书可参阅,竟一气呵成。此外,钟云舫著《振振堂联稿》及其他文集中联作达5000多副,100字以上长联10副,300字以上长联竟达4副。

3.“天下第一奇联”的认定。经过楹联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认定江津四面山朝源观古联“霞友朝朝朝朝朝朝朝;云朋观观观观观观观”和“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是“天下第一奇联”。《中国旅游报》曾撒下“重金解奇联”英雄帖,但无人探囊取宝。

4.“中华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因江津区有着楹联文化的富矿,并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楹联创作和研究活动,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江津区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此是重庆市目前唯一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5.重庆楹联之镇——中山镇。2004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津区中山镇被重庆市授予“楹联之镇”称号。这是重庆市最早被授予“楹联之镇”的镇街之一。该镇建有楹联一条街、楹联广场楹联等设施,极大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品位。

6.“江津楹联民俗”入“非遗”。2013年,“江津楹联民俗”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江津区文化馆,传承人邓正益、王达政、庞国翔。

7.“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入“非遗”。2015年11月,“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民间文学类,保护单位为江津区作家协会,传承人庞国翔。

8.重庆市第八届艺术奖。2020年,庞国翔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专著《钟云舫民间故事》,获重庆市第八届艺术奖。这是江津区首次获得民间文艺类的重庆市艺术奖。

9.此外,川剧《三考钟秀才》,民间文学专著《钟云舫民间故事》等项目先后获重庆市文艺创作奖。

(二)理论研究成果

除上面提到的著名学者杨启华、董味甘、黄中模等早前出版有钟云舫楹联研究书籍外,课题组其他成员和江津本土作家、专家也出版了一批专著。

1.首先是康纲友主任、黄中模教授担纲的课题组经过五年努力,完成了400万字的《钟云舫全集校注》7卷和《钟云舫研究》7卷共14部专著,中国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分别是《振振堂校注·一》(主编黎新弟)、《振振堂校注·二》(主编王于飞、黄中模)、《振振堂校注·三》(主编董味甘、董道书)、《振振堂校注·四》(主编鲜于煌、黄中模)、《振振堂校注·五》(主编傅正义)、《振振堂文稿校注·六》(主编贾雯鹤、敖依昌)、《钟云舫招隐居附火坑莲校注》(主编刘明华、黄大宏、熊宪光)。另有《钟云舫研究论文集》(主编欧可平、颜克亮、邓清洲)、《钟云舫评传》(黄中模著)、《钟云舫诗歌研究》(主编傅正义)、《钟云舫诗文选注》(主编敖依昌、谭大梁、黄中模)、《钟云舫散文研究》(主编敖依昌、贾雯鹤)、《钟云舫楹联研究》(主编黄中模、董味甘)、《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集注与审美解读》(主编黄中模、邹鸿光、张述寅)等。

2.江津课题组研究成果不菲。设在文化馆内的课题组由区文广新局具体负责。成员有张述寅、邹鸿光、王达政、庞国翔、钟永琪以及文广新局的3名同志。编印了《钟云舫及〈振振堂〉集综合研究及文献基础研究调查报告》。江津本土专家也出版有一批专著:《联圣钟云舫这个人》(大众出版社2008出版,作者庞国翔)、《振振堂联稿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出版,作者庞国翔)、《联圣钟云舫诗话联话》(团结出版社2015年出版,作者庞国翔)《钟云舫民间故事》(团结出版社2018年出版、2020年再版,作者庞国翔)、《钟云舫全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1出版,作者王达政)。由区古籍保护中心、区图书馆实施的地方古籍再版工程“钟云舫《振振堂全集》”于2016年完成。

(三)文艺创作成果

1.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江津人舒德骑创作的45万字长篇历史小说《联圣钟云舫》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写钟云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在文学界和楹联界影响很大。

2.2011年8月,重庆卫视名档“品读”播出上下集访谈节目《品读联圣钟云舫》,著名主持人祝克非与江津钟云舫研究专家庞国翔以对话形式介绍钟云舫为中华楹联艺术所作出的伟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赏析部分楹联作品。此后一些平台、网站如“爱奇艺”相继推出,宣传效果极佳。

3.2015年,江津区向文化部申报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九集电视连续专题片《联圣钟云舫》获批。该项目由区文化委、图书馆出品,区作家协会、楹联学会协助拍摄。分《人文江津》《楹风联乡》《铮铮硬汉》《长联华章》《小技大观》《嬉笑怒骂》《寻访联圣》《联耀古今》《楹联之城》九集,时长120分钟,编剧庞国翔。该片由全国公共文化共享资源平台展播,然后点播。江津电视台曾播出。

4.上演大型系列川剧《联圣钟云舫》之《三考钟秀才》《高牙茶馆》。两戏均由本土著名剧作家邓新志和文史作家庞国翔任编剧。2019年4月23日《三考钟秀才》在区广播电视台演播厅首演。邝达中、刘晓红主演。这是首次将钟云舫搬上川剧舞台。9月8日《高牙茶馆》在区广播电视台演播厅首演,特邀成都川剧演员和幕后团队。重庆市老领导辜文兴、康纲友、窦瑞华以及市川剧院领导、市区川剧票友观看演出。

5.收集整理钟云舫民间故事。从1984年起至2020年,先锋、高牙等乡镇文化专部以及区文化馆和区作家协会就开始收集整理钟云舫民间故事。区文化馆编印了“钟云舫民间故事”小册子,开展了“钟云舫民间故事”比赛。2015年庞国翔收集整理的钟云舫民间故事申报市级“非遗”成功,专著《钟云舫民间故事》公开出版发行后于2019年获重庆市第八届艺术奖。

三、楹联文化设施提升江津城市品质

波宽浪急的长江奔腾至江津,立即绕鼎山和艾坪山流成“几”字状,因这里的山形水势,所以“鼎山几水”成了江津的代称。江津是一座美丽的山水之城市,诗风联韵无疑又给这美丽的城市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几城处处有诗联,千年古城留古韵。

(一)滨江路诗联长廊

图片12

为进一步提升江津城市文化品质,擦亮“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这张文化名片,2018年江津区投资830万元,由区文旅委牵头,区文联配合,在有“万里长江第一路”之称的江津滨江路上,建成长1.3公里的“滨江诗联文化长廊”。“长廊”内容分9大类29小项,包括集雅亭、文化景墙、情景雕塑小品、人行道诗联廊架、护栏文化打造等。镌刻展示了包括联圣钟云舫创作的1612字“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以及藏于四面山朝源观内的“天下第一奇联”等作品42幅(首),此外,还有钟云舫楹联故事雕塑、景墙达30余处。

(二)鼎山诗联大道

图片13

2019年江津投入80多万元,由区文联牵头,区市政园林局配合、区作协协助,打造了“鼎山诗联大道”。“大道”起点为区广播电视台,终点为田家炳中学,长约1.5公里。在37块大理石、花岗石上镌刻了聂荣臻元帅以及陈子昂、黄庭坚、钟云舫、吴芳吉、陈独秀、冯玉强等名人描写江津的诗联作品。使之成为江津又一独具特色的诗联文化景观。其中田家炳中学段的“花影联墙”更是新颖别致。

(三)鼎山诗联文化主题公园

图片14

2020-2021年,江津区投资40万元,由区文联牵头、市政园林局配合、区作家协会、区诗词和楹联学会协助,在原鼎山公园内植入诗联文化元素,打造成了诗联文化主题公园。鼎山诗联文化主题公园起点为公园碑坊大门,沿上山公园景观大道,直至湖泊一周再到花田支路,全长3公里。在17个重要节点或道口,竖立17尊形态各异、色彩斑驳、醒目可见的以汉白玉为主的花岗石,每尊高1.5-2米,宽1-2米,厚30-40公分,正面或正背面镌刻32首(副)诗联作品。诗联作者包括联圣钟云舫以及杜牧、苏轼等。诗联作品由江津本土书法家书写后,再由工匠镌刻于石。做到了园中有景、景中有石、石上有联。

(四)其他诗联设施

图片15

江津区除建设有“滨江路诗联长廊”“鼎山诗联大道”外,还在主城几江半岛城区打造有幸福大道等诗联广场3个,打造有沁园春、东城中央、半岛明等诗联小区6个,打造琅园、湖上等诗联墙15处,打造有诗联文化景观30处。在主城外打造有龙门诗联广场、蔡家诗联广场、罗坝新村诗联一条街、蔡家岗诗联一条街等等。

诗风联韵,人文江津。近些年来江津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同类区县前列,此与全区人民群众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无关系。江津区被评为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获评“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滨江路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这与对厚重的楹联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无关系。楹联昭日月,开启新征程,江津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席。现任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二级调研员。曾任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区文化馆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区文联主席等职。出版文学和文史专著2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