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界——从《破晓——重庆解放密档》赏评倪选林播音艺术
2022-12-09 22:06:53 来源:重庆文艺网
2021年,倪选林在建党百年活动上朗诵
2021年,倪选林在建党百年活动上朗诵

引 言

11月中旬,重庆市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名单公示出来了,纪录片《破晓——重庆解放密档》(后文简称《破晓》)位列其间。我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了本片的解说者,播音艺术家倪选林老哥。哪知,老哥只哈哈一笑,接了句“同喜同贺”,就岔开话题,与我讨论起了播音主持学会如何以文艺助力防疫工作。本想与他一起总结一下《破晓》中播音风格和角色扮演成功实践的经验,他却猛地抛来一个当下时事,让我颇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看来,不管是专业水平还是思想觉悟,我都得向这位退休老哥子学习啊!怎么学呢?我想,还是先从《破晓》的播音艺术学起吧。于是乎,有了这篇小文。

(赵兴明)

三重界——从《破晓——重庆解放密档》赏评倪选林播音艺术

文/赵兴明

倪选林是谁?我想在赏评他的播音艺术之前,有必要向读者作一个简要介绍。倪选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委员、播音指导(正高级),一个从事播音主持工作40余年而又特别爱死磕的播音员。都说陕西人特别拧,倪老哥就是陕西宜川人,虽然从部队转业后就一直安家在重庆铜梁,却依旧本色不改。说到他的“拧”和“死磕”,我都恨得牙龈出血。上次合作一个纪录片,各级都审过了,重庆卫视和央视都已经入库待播了,节目后期组也已经收拾书包准备放个小长假了。这时候,他站出来说,这个还不行啊!有几段解说我觉得自己没录好,得重来!那个片子我是总撰稿,刘卫国是总导演。我们都觉得解说没问题啊,挺到位的!劝了半天,没用,他自己找到录音师重配了一版。我们四处赔罪说情,把重庆卫视的片子从库里提出来替换了,央视的实在求告无门,换不了。这下,故事长了,这老哥每次喝完小酒就会趁着酒兴给我和卫国兄打个问候电话,一打半小时,一顿劈头盖脸地痛骂。就这拧脾气,解说配音的新闻专题、纪录片作品数十次获得国际国内奖项,代表作品《见证三峡》《千秋红岩》《海啸劫波下的孩子们》《破晓》《殊胜大足》等等都是业界响当当的大片。让我们这些个当小弟的,不服不行。

上世纪末,我到铜梁广播电视台参加工作时,倪老哥还是三十来岁的帅气“欧巴”。每天晚上八点,不知多少女观众准时守在电视机旁看他主持的《铜梁新闻》节目,那时候绝对是家喻户晓的“男神”级人物。嫂子银姐,是典型的重庆妹子,性格火爆。记忆中,因为家里连续收到匿名人士送来的鲜花,嫂子一怒之下“打”到电视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除了风度翩翩、风流倜傥之外,我对倪老哥的印象就是他对播音艺术的执着追求。他每天早上都会在走廊上读报开嗓,每年都会有佳作获奖。可以说,是当时他一枝独秀的播音主持艺术,引领了整个铜梁广播电视台的文艺创作。虽然我一直从事剪辑和编导工作,却也不得不承认,倪老哥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引路人之一。这次,纪录片《破晓》的获奖,让我颇有些意外。这本是一部小成本文献纪录片,篇幅也不长,只有上下两集,各50分钟。自我审视,在片子的摄录编方面,除了比较认真一点之外,并没有更多的突破,唯有倪老哥的解说配音当得起“精彩”二字。

几十年来,我和倪老哥有过无数次的作品合作。在我看来,他的播音艺术除了声音本身的质感之外,主要特点体现为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入景以动听;二重境界是,拟性以传神;三重境界是,动情以铭心。这三重境界在纪录片《破晓》的解说配音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入景以动听

《破晓》上集的第一句解说:“这是珍藏在中央档案馆的电文手稿,在电文的等级一栏上,标有4个英文字母‘A’。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以字母‘A’代表电文的机密程度。4个‘A’是最高等级,意思是特急绝密电。”解说者精微运用各种播音讲述技巧,以词句节奏设置悬疑,以神秘口吻循循善诱,开口一句话就为听众营造出了一间摆放绝密档案的密室。用声音营造空间场景的能力,让人赞叹。

以我粗浅的认识来看,播音作品之美有四个层次,一是声音形质之美,二是声音讲述之美,三是声音传情之美,四是声音精神之美。第一个层次,声音形质之美。这个主要指音色、音准、音调这些声音的外在表征和质感。而第二个层次声音讲述之美,则需要通过语速节奏、语调高低、语气轻重的变化,厘清语言逻辑、营造内容场景,在娓娓道来中赋予讲述以强烈的代入感。声音有画面感、有代入感,这在专业播音员中不算罕见,但能够非常准确地用声音构建出文稿中的场景,一句话就把听者引入到讲述场景中,却需要娴熟而高超的技巧。

用声音准确营造讲述场景,是倪老哥播音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长期在电视台工作,他的播音作品大多数是新闻、专题、纪录、纪实形态,基础文稿都比较客观、理性和克制,相较于尺度自由、情绪奔放的诗歌、小说、话剧等作品而言,他的二度创作空间更小、难度更大。他必须在语速、语调、语气变化较小的情况下把相对平淡的内容讲得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正是数十年如一日对此类题材的琢磨,让他对讲述的场景营造有了更深刻理解。我在听倪老哥的解说时,经常会被无形的声音牵引思绪,自觉把故事内容脑补到眼前,形成一帧帧画面,好似身临其境,甚至渐渐淡忘了是有人在讲述。

大约六七年前,有一次,我请他的学生配一段解说。解说配好了,发音标准,字正腔圆,逻辑重音和节奏都没问题,但合上去之后,总感觉与画面违和,声音浮在面上,入耳不入心。我只好请倪老哥来指点。他辅导学生的一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你在解说的时候,首先要非常熟悉文稿,讲述的时候一定要成稿在胸。这样,你才能一边看着文稿,一边想象出文稿表述的画面场景,让自己的身心进入到场景中讲述。”倪老哥说:“只有你自己的意识沉浸在场景中讲述,才能把别人带入故事的场景中去;只有你自己讲述的时候眼前有画面,才能让听众的眼前也呈现出画面。”我想,这或许正是倪老哥的讲述,总是能够引人入胜的秘密吧!

拟性以传神

《破晓》是一部标准的文献纪录片,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引用了很多的回忆录和档案材料。为了让引文与正文有所区别,比较讲究的播音员会在引文解说时,适当变化播音风格。但在《破晓》的解说中,倪老哥做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他提出,针对每条引文作者使用不同风格进行解说的方案。也就是说,他一个人要模拟片中所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引文人物。这种模拟角色声音的讲述技巧,常用于曲艺评书。但作为一部将在主流媒体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这种解说方式是否合适呢,是否有戏说的嫌疑呢?况且,这部片子的解说首先得是规范的普通话,不可能像评书一样自由发挥,能否实现用一个人的声音塑造出许多人的效果,尚未可知。在《破晓》之前,倪老哥并未尝试过这种大量采用模拟角色的解说方式。作为一个经验还算丰富的纪录片编导,我也没看到过成功的先例。然而,一旦我身旁这位优秀的播音员想到一件他认为有意思的事,还是别人没有干过的事,结果不言而喻。干呢?还是干呢?倪老哥的拧劲一上来,肯定只有干了!

纪录片《破晓》解说录制中(左为倪选林,右为本文作者赵兴明)
纪录片《破晓》解说录制中(左为倪选林,右为本文作者赵兴明)

《破晓》片中涉及30余条引文,其中有刘伯承元帅的电文、情报人员的回忆录、红岩英烈的黑牢诗篇、国民党特务的认罪实录等等,来自近20多位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人物。我们小心翼翼地对每一个引文人物的声音进行了画像,根据人物年龄、籍贯、社会职位、政治立场等因素综合判断,确定出每个人的声音风格。之后,倪老哥开始了这次有趣的声音角色扮演之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俩整整在录音间里鼓捣了两天,终于见到了成果。通过不同风格的配音,各种引文讲述从正文叙事里突显出来,引文人物好似从书籍档案中现身而出,给予听者更为真实和鲜活的体验。同时,因为引文与正文是同一个人的声音,只是语气风格不同,这就达到和而不同的极佳效果。让平淡的文献讲述,因倪老哥的创新尝试而变得波澜起伏、风云际会。

我印象最深的是《郭汝瑰回忆录》中的一段引文:“蒋介石照例把眼光左右一扫,然后说出一大篇鼓劲打气的话。他苦笑着说:‘各位将领在时局艰危之际,忠心耿耿,精诚谋国,使我十分高兴……如果我军能坚守西南、西北、两广,以待国际时局变化,定能反败为胜。’”这一段引文中就涉及两个人物。前一句话是回忆录作者郭汝瑰自己的话,后一句话却是郭汝瑰引用蒋介石的现场讲话。倪老哥在解说时,处理非常出彩。郭汝瑰的声音是一种非常沉静的观察者的语气,极为符合郭汝瑰作为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情报人员这一身份和当时的情景。而蒋介石的语气,却是故作镇静又稍带点虚伪诓骗的意味,甚至还故意掺入了一点他家乡浙江的腔调。仅是两句引文的声音呈现,就把当时的情景营造得活灵活现,人物性格拿捏得恰到好处。在为倪老哥录音的时候,这几句话一出来,我就在心里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一个新鲜的想法只是动因,这次声音角色扮演成功的背后,是倪老哥数十年观察人生万象,苦练播音技巧的结果。在我从业的二十几年间,曾经一度风靡方明、赵忠祥、任志宏的播音风格。当时,为让片子更容易通过领导审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我们也会请倪老哥模仿那些播音界巨擘们的配音风格。不管是方明的“中国之声”、赵忠祥的“动物世界”还是任志宏的“国宝档案”,倪老哥一学一个准,惟妙惟肖,让人真假难辨。说到这里,想起著名纪录片导演雷卫给我讲的一则趣事。大约在2012年夏天,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六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颁奖活动在重庆举办。作为评委和颁奖嘉宾的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艺术家任志宏找到获奖纪录片《千秋红岩》的总导演雷卫,专门向他打听这个片子是谁配的解说。雷卫告诉他是重庆铜梁电视台的倪选林。任志宏长嘘一口气说,听了前几段,差点以为是自己播的,就没想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播的。真没想到,西南地区还有这么牛的播音员!

动情以铭心

纪录片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客观、真实,纪录片的解说往往也是冷静而克制的。但在《破晓》下集讲述狱中红旗这段时,倪老哥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另辟蹊径,在解说中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情感。

“激动的人们手捧红旗,抚摸不止,燃烧的激情催生出黑牢里最深情的诗句,《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这是我们的旗帜!鲜明的旗帜,猩红的旗帜,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把它藏起来呀!等解放大军来了那天,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红旗,洒着自由的眼泪,一齐出去!”

纪录片《破晓》视频截图
纪录片《破晓》视频截图

这一段解说讲的是,1949年10月,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革命志士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激动之余用红花被面制作出一面大家想象中的五星红旗以迎接解放的故事。解说这段文稿时,倪老哥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而是把旁观视角完全改为主观视角,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中的黑牢里,与红岩志士们一起手捧红旗、眼含热泪地吟诵。他还把朗诵艺术用于表达极致情感的颤音、虚声、拖腔、泣语等技巧纷纷融入到解说中,一吟三停,数度哽咽。让观众,闻声落泪,震撼心灵。

多年的纪录片合作和创作交流,让我和倪老哥达成了很多默契和共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纪录片应该客观公正,但不应该冷漠,必须要有立场、要有情感,要有观点。这个共识就我而言,来源于师长们的教诲,就倪老哥而言,却是来源于他自己的家国情怀。

倪老哥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名炮兵瞄准手,荣立过集体二等功和个人三等功。1984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当时的铜梁县广播站(今铜梁区融媒体中心)担任播音主持。声音好听,长得帅,还是战斗英雄。这条件,自己不想成为“男神”,女观众也不会答应啊。或许正是因为珍惜这份荣光,倪老哥守着铜梁电视台这块宣传阵地,一干就是40年。在他看来,今天的和平安宁何其难得,今天的幸福有爱何其难得!于是,他常在几杯小酒之后,锥心泣血地教育我们几个后生:“如果我们创作的作品没有立场、没有情感、没有观点,社会要这样的作品有什么用?时代要我们这样的文艺家有什么用?”

1979年,倪选林从对越自卫反击战场返回军营驻地铜梁
1979年,倪选林从对越自卫反击战场返回军营驻地铜梁

文艺作品只有赋予情感才能引得受众同心共鸣,只有守正立场才能真正与时代同行。其实这也是前文所言,播音作品四美的第三、第四个层次:传情之美和精神之美。我想,这不但是《破晓》的播音解说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也是《破晓》整部片子的真正价值所在。还记得2019年的秋天,我带着《破晓》前往国家广电总局过审时,国家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金德龙、杨文延、吴金华、史纪辛等几位老爷子的评价:“片子流畅简练、故事引人入胜,很感人、很受启发、很有教育意义、很有价值,是一部好的文献纪录片。”这几位国内顶级审片专家所说的“引人入胜”“感人”“有教育意义”“有价值”,不正是倪老哥在本片解说播音中致力求索的三重境界吗!

以上解读,仅为我从《破晓》一片管窥倪老哥播音艺术的只言片语,远不足以呈现其波澜壮阔的艺术面貌。但在历史虚无言论、利益驱使捧压、恶俗网络喷子等不良艺评频仍的当下,谨以此文致敬像倪老哥一样在文艺领域不断守正创新、不断“拧”出新高度的追梦人。

小文写成之际,欣闻由我担任总撰稿,倪老哥解说配音的另一部纪录片作品《人类的记忆 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片之《殊胜大足》,于G20峰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再次播出(之前在CCTV-1和CCTV-4已经播出一轮),倍受鼓舞之余,祝愿倪老哥播音艺术之路越走越广阔,越走越高远,与时代同行,与时代共吟!

倪选林近照(2022年9月)
倪选林近照(2022年9月)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1209220152

赵兴明,1976年生,重庆市铜梁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录片策划、编导、制作,Autodesk 3dsmax认证动画师,第九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优秀编导,铜梁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主创作品70余部集在国家级媒体播出,60余次获得全国性奖项,3次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现任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总编,铜梁区文联兼职副主席。代表作品有系列纪录片《品鉴》《大后方》《破晓》《远祖之谜》《见证三峡》《人文地理志——重庆》《中国1978-2008》,长纪录片《刘雪庵》《洞天》《龙舞晋京日记》《殊胜大足》,央视纪录片栏目《记住乡愁》第三第四第五季、《手艺》第四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