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文艺系列评论|今月曾经照古人——川剧《峡江月》观后
2022-12-01 18:43:28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钟传胜

近日,有幸观看了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三峡川剧团)精心打造的九幕大型现代原创川剧《峡江月》,剧作者抓住历史脉络,用主角江小月和她身边人物的故事,尤其是三段爱情故事,表现出峡江人壮烈的家国情怀。那些撕碎了的美好记忆,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图二

川剧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振兴新时期,川剧事业在厚重积淀的根脉上健康发展,产生了川剧“万州现象”,引人注目。万州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东南接湖北,北连四川,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万县川剧团坐落于此,该团成立于1952年,是今天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三峡川剧团)的前身。剧团历史悠久,建团以来演出传统剧目达四百多个,演出场次逾万场,斩获大奖多项。剧团以满足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己任,致力于川剧艺术的保留、传承、创新、发展。《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鸣凤》《白露为霜》《梦回三峡》等重庆直辖以来戏剧精品的推出并屡屡在全国获奖,才使万州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的关注。2021年6月,在万州举办的“中国戏曲现代戏重点剧团剧目建设研讨会”上,国内专家明确了中国戏剧“万州现象”的课题,《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称:“取材三峡大移民的《移民金大花》,讴歌真善美的《三峡人家》,根据名著改编的现代青春川剧《鸣凤》及大兴川剧《白露为霜》,走出了一条戏曲创新发展的新路。”

图三

在现代原创川剧《峡江月》中,承担戏份最重的当数江小月的扮演者谭继琼了,她对剧情发展理解深刻,角色情感把握准确,形象展示鲜明生动,加上她扎实的基本功,几十年炼就的唱作念打已臻佳境,尤其是凭借非凡的唱功,博得满场观众的喝彩鼓掌。剧中,江小月以峡江女性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承担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命运的打击。国难当头,三次丧夫,继而丧子,面对封建家族礼教的束缚,地方恶霸的凌辱,剧情跌宕起伏地逐渐展开、令人悲喜交集,达到了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艺术效果。

图四

深沉的情感变化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很不容易精准把握的,谭继琼扮演的江小月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获得了观众一致的首肯,也得到了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的推崇。谭继琼1992年从四川戏剧学校毕业后回到万州,20年来全身心投入重庆川剧的发展,2011年,凭借扎实的功底,出演了大型现代青春川剧《鸣凤》,并由此获得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举债投入剧团,解决了创作新剧目急需的资金短缺。为把重庆万州川剧做大做强,谭继琼和三峡川剧团主创团队撸起袖子真抓实干,精心打造出一台台创新型川剧剧目,斩获了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 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奖励。所创川剧《鸣凤》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导演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峡江月》用了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经过20余次修改,于2021年底上台公演后,社会反响热烈,受到普遍的好评,已获得“第九届重庆艺术奖”“重庆市2021年优秀剧目扶持奖”等奖项。这次在市内公演,云平台观众看后直呼过瘾,又饱了眼福和耳福,川剧这一非遗项目,又通过云舞台传递到人们面前,也勾起了不同年龄段剧迷对以往川剧繁荣的回望。

按比较一致的说法,以重庆为中心的下川东川剧,经历了六个历史时期的演变:一是明末清初昆腔、高腔、胡琴腔、弹腔、灯调随“湖广填四川”各地移民传入;二是清中期诸腔并奏分班活动;三是清末民初诸腔同台演出的成熟期;四是民国年间由盛转衰的曲折发展期;五是建国初期改人改制戏剧繁荣鼎盛期;六是新时期以来改革振兴的转轨变型期。新中国建立至今,我们亲眼目睹了重庆川剧的现代演变,有幸见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大力扶持,看到了新一代演出团队的倾心投入和奉献。

重庆是川剧的发祥地之一,其根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下里巴人”,秦汉“斗牛”“角觝百戏”,唐代的“蜀戏”,唐末五代是古代川戏早高峰时期,有“蜀剧冠天下”的美誉,出现了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戏班。宋代四川杂剧《酒色财气》也是地道的“川戏”。出现在明代的古代川剧,是从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脱胎而出,从明代状元杨慎的《二十一史弹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川戏的另一种面貌。

川剧具有巴蜀人的语言特征和音乐风格,契合着巴蜀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习惯。这方水土养育了重庆人。大江大川、大开大合,是地域川剧的特有气质。在《峡江月》剧情演进中,巴渝川剧特征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亲切的乡音乡情,听起来格外声声入耳,在声腔方面,除传统川剧五大声腔之外,《峡江月》中还融入了吹吹腔、安庆腔及江南民歌小调,随抗战移民来到望江客栈的小茉莉和李半仙演唱的民歌小调外,还多次演奏了与川剧同期列入我市首批非遗项目的万州“四川竹琴”,这也是剧中锦上添花的神来之笔。

图一

重庆的竹琴主要是流行于万州地区的非遗项目,它辐射到了整个长江流域。相传,竹琴的创始人是古代八仙中的张果老,古代唱词有云“张果老制竹琴原本贵重。丝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这也证明竹琴与中国古代道教有深厚的渊源,因此,竹琴又名道琴、道筒、渔鼓。笔者少年时,在重庆水码头梁沱一带的茶馆中常聆听到竹琴演奏,现仍收藏有郑板桥手书碑刻《道琴辞》拓本。

剧中的桡夫头子水老大演出得也很出彩,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剧情设计合情合理,笔者是老民生公司船员的子弟,自幼在长江边长大,看到过不少与水老大相似的江上船工,当听到开幕时吼出的川江号子,觉得是那么遥远而亲近,一下子就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看到水老大在1938年“东方敦刻尔克大西迁”中壮烈殉国一幕,想到民生公司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对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贡献,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应该承认这是值得历史丰碑永存的!

《峡江月》主创团队集中国内顶尖人才,在新时期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将创作目光锁定在人民群众身上,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创作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戏剧编目,剧中塑造的艺术群像,也应交由民众进行评议。从整体上看,观众反馈可以说是积极正面的。当然,任何艺术都带有让人遗憾的地方,这部川剧中的武戏就弱了一些,有些川剧应有的绝活,没有在舞台上得以呈现,如能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提升完善,相信全剧将会更加精彩。

钟传胜,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巴南区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