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艺网11月5日7时05分讯(记者 姜连贵)11月4日,由中共重庆渝北区委宣传部、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在重庆两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巴山蜀水中国画展暨论坛“艺为人生 弦歌不缀”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中国画艺术及传承艺术交流活动隆重举行。
中国画《大渡河上娘子军》
记者在第一回合的老一辈艺术名家作品展览上,发现了一幅画名叫《大渡河上娘子军》的中国画精品,其画功极好,署名“夏理扬”。如此精彩绝伦之作按理应该出自近现代名家之手,可书画艺术圈都无人知晓“夏理扬”是谁?原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杨麟翼和现四川美院李彤教授专门为此解开谜底。
这事还得先从全国美展谈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简称全国美展),是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1949年——1965年共举办5届全国美展,1966年——1978年12年间因其特殊原因停办。1979年后是每五年举办一次,到2014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在1966—1978年的12年期间,全国美展停办,但各省级美展还是在断断续续举办。1972年正值建军45周年之际,时任四川省美协主席的李少言希望四川美院根据夏培耀老师的油画创作构思绘出一幅关于军旅题材的中国画。
当时的川美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此事,安排李文信与杨麟翼一起创作(当年李文信45岁、夏培耀36岁、杨麟翼31岁)。李文信在当时的中国人物画坛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人物画《高原的早晨》参加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1962年人物画《峡谷晨雾》参加"第三届全国美展";1965年人物画《昔日血泪》、《湄公河姐妹》、《赵一曼》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
1972年的杨麟翼还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与李文信是师生关系。当时的情况李文信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创作任务,但其一生淡泊名利师德极佳,加之十分赏识学生杨麟翼,视提携有能力的后辈为己任,于是他便欣然同意与学生杨麟翼一起完成创作任务。
多次商议后他们确定用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形式共同表现主题,作品取名《大渡河上娘子军》。娘子军虽然不是解放军的主要力量,但她们是在以男性为主的解放军领导下和敌人展开斗争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补充力量。加入一个男性解放军和一个男民兵来反衬“巾帼不让须眉”之英姿飒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描绘木筏上的娘子军。用似像非像铁索的淡墨线连接的两山做远景,让人联想起毛泽东“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
题材与内容确定后,杨麟翼找来男、女模特交流并安排他们摆好造型,画了多张形象动态速写。经过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加班加点一个人最终独立完成《大渡河上娘子军》的铅笔稿。可是如此之大的作品墨稿应在哪里创造完成为好呢?
当时正值盛夏,重庆很热,1972年还没有空调。如果吹风扇的话墨会干得很快,笔墨会干枯而不润泽。经多方努力寻找,最后发现川美大礼堂舞台下面的乐池既凉快又开阔,外面穿背心都热里面穿长袖还冷,正是适合画此大画的好地方。
而当时管大礼堂的是人称“一根筋”的老红军段云山,平时一般的院领导找说什么事他都懒得理。这次找到老革命商量场地之事,意外的是段却爽快答应,可能是李文信老师平时为人谦逊人缘好加上军旅题材对其味口之缘故。不仅如此,段老还积极协助找来桌子、木板等拼凑材料搭成临时画案。在大礼堂乐池的两天中,凉快是凉快了,可在极度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呆久了,一会衣服就会有水汽,很容易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可李老师幽默地用成都双流话说:“莫得来头,我身体夯得住。”
李文信非常重视此次创作,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民国上好的宣纸、墨锭、朱砂等画材来惜用。在乐池画画的几天里,杨麟翼就给恩师磨墨当助手。他还用广安话风趣的说:“给自己的老师当书童有啥子嘛!”
李文信根据杨麟翼的铅笔稿一个人独立执笔完成中国画《大渡河上娘子军》的最后创作。而钤印不是用的姓名章,而是用了“借古开今”和“飒爽英姿”两枚闲章。看似不经意,实则有乾坤。笔墨仍是传统功夫,画水师法南宋马远,人物造型借用现代技法,可以说是有继承有发扬,不就是借古开今吗?“飒爽英姿”印章则来源于毛泽东1961年为李原慧照片题的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李先生题作者名更有意思。他们认为作者是谁不重要,属于集体荣誉,就根据夏培耀、李文信、杨麟翼三人的姓“夏李杨”变成“夏理扬”。
1972(壬子)年该作品完成后多次参加四川省及全国展览,展出后好评如潮。1974年夏培耀创作出同名油画作品《大渡河上娘子军》,发表于1974年《人民画报》的封底。
壬子年后,李文信成为中国著名画家、教育家;夏培耀曾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麟翼曾是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
李文信于2006年驾鹤西去,除了杨麟翼和夏培耀老师,也就没有人知道“夏理扬”这个画家是谁了。
展览现场四川美院李彤教授看到此作品后称赞“笔简形具,得之自然”,并特地说明“借古开今”是李文信先生特别喜欢的一枚闲章。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也在现场认真欣赏此画,称赞说此画是李先生山水画与人物画技法堪称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重庆画院原院长、重庆中国画学会会长周顺凯也对该画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见证四川美院三教授的友谊、反映文革时期的时代特征、代表川渝近现代人物画水平的《大渡河上娘子军》,尘封40年后首次亮相重庆两江美术馆,引发了众多美术爱好者的浓厚兴趣,而画里画外的佳话也一时成为了美谈。
汇集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等众多艺术大家经典之作的展览正在位于渝北龙头寺公园的两江美术馆火热进行中,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艺术大家的名作,还可以了解重庆抗战时期的美术历史和突出贡献,感兴趣的市民千万不要错过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