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7月6日,由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创排的本土原创现代川剧《峡江月》登上第五届川剧节舞台。该剧是重庆市近年来新创川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是“万州戏剧现象”的又一亮点;是闻名遐迩的“下川东”川剧艺术传统的再度转身与亮相。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邀请文化评论者和部分观众参与本剧的观评活动,他们将从剧目缘起、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呈现情况等方面,对本剧进行介绍和讨论。
今月曾经照古人
——川剧《峡江月》观后感
文/钟传胜
近日,有幸观看了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三峡川剧团)精心打造的九幕大型现代原创川剧《峡江月》。起伏跌宕的剧情,将我们带进重庆万州(万县)在民国时期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九五惨案”“抗战西迁”“三年内战”,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剧作者抓住历史脉络,用主角江小月和她身边人物的故事,尤其是三段爱情故事,表现出峡江人壮烈的家国情怀,和那些撕碎了的美好记忆,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川剧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事业在厚重积淀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近年出现的川剧“万州现象”特别引人注目。万县川剧团成立于1952年,是今天三峡川剧团的前身,剧团地处重庆下川东的要冲。万州地区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东南接湖北,北连四川,早就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剧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建团以来演出传统剧目就有四百多个,演出逾万场,已斩获大奖多项。剧团以满足地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为己任,致力于川剧艺术的保留、传承、创新、发展。《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鸣凤》《白露为霜》《梦回三峡》等重庆直辖以来所创作的戏剧精品,一经推出就屡屡在国家、省级获奖,万州也由此吸引了中国戏剧界的关注。2021年6月,在万州举办的“中国戏曲现代戏重点剧团剧目建设研讨会”上,国内顶级专家提出了中国戏剧“万州现象”的课题,《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称“取材三峡大移民的《移民金大花》,讴歌真善美的《三峡人家》,根据名著改编的现代青春川剧《鸣凤》及大型川剧《白露为霜》,走出了一条戏曲创新发展的新路。”

在九幕现代原创川剧《峡江月》中,承担戏份最重的当数江小月的扮演者谭继琼了,她对剧情发展理解深刻,角色情感把握准确,形象展示鲜明生动,加上她扎实的基本功,几十年练就的唱做念打已臻佳境,尤其是凭借非凡的唱功,博得现场观众连连喝彩鼓掌。在剧中,江小月以峡江女性坚韧不拔的性格,承担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多次命运的打击。国难当头,三次丧偶,继而丧子。面对封建家族礼教的束缚,地方恶霸的欺凌,展开的剧情跌宕起伏、悲喜交集,恰如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该剧将川剧喜悲特色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深沉的情感变化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很不容易精准把握的。谭继琼扮演的江小月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获得了观众的肯定,也得到了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的推崇。谭继琼1992年从四川戏剧学校毕业后回到万州,20年来全身心投入重庆川剧的发展,2011年,凭借扎实的功底演出大型现代青春川剧《鸣凤》,获得了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举债投入剧团,解决了创作剧目急需的资金短缺。为把重庆万州川剧做大做强,谭继琼和三峡川剧团主创团队撸起袖子真抓实干,精心打造出一台台创新型川剧剧目,荣获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称号。川剧《鸣凤》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导演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峡江月》用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经过20多次修改,于2021年底上台公演后,社会反响热烈,受到广泛好评,已获得“第九届重庆艺术奖”“重庆市2021年优秀剧目扶持奖”等奖项。这次在市内公演,广大市内川剧票友观看后直呼又过了一把瘾,饱享到了眼福、耳福。川剧等非遗项目,再次通过舞台传递到我们面前,勾起了不同年龄段川剧票友对以往川剧繁荣的回顾和对川剧发展的期盼。
按比较一致的说法,以重庆为中心的下川东近现代川剧,经历了六个历史时期的演变:一是明末清初昆腔、高腔、胡琴腔、弹腔、灯调随“湖广填四川”各地移民传入;二是清中期诸腔并奏分班活动;三是清末民初诸腔同台演出的成熟期;四是民国年间由盛转衰的曲折演变;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人改制改戏繁荣鼎盛时期;六是新时期迄今川剧改革振兴的转轨变型期。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亲眼目睹了重庆川剧的现代演变,有幸见到了国家当今对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大力扶持,看到了新一代演出团队的倾心投入。

重庆也是川剧的发祥地之一,其根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下里巴人”,秦汉“斗牛”“角觝百戏”,唐代的“蜀戏”等。唐末五代,是古代川戏的高峰时期,一直享有“蜀技冠天下”的美誉,当时还出现了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戏班。宋代四川杂剧《酒色财气》,也是地道的“川戏”。出现在明代的古代川剧,是从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脱胎而出,从明代状元杨慎的《二十一史弹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时期川戏的另一种面貌。
川剧具有巴蜀人的语言特征和音乐风格,契合着巴蜀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习惯。巴渝水土养育了重庆人,大江大川、大开大合,是重庆川剧的特有气质。在《峡江月》剧情演进中,巴渝川剧特征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亲切的乡音乡情,听起来格外声声入耳。在声腔方面,除传统川剧五大声腔之外,《峡江月》中还融入了吹吹腔、安庆腔及江南民歌小调的元素。随抗战移民来到望江客栈的小茉莉和李半仙,除演唱了民歌小调外,还多次演奏了与川剧同期列入我市首批非遗项目的万州“四川竹琴”,这也是剧中锦上添花的神来之笔。
重庆的竹琴是主要流行于万州区一带的非遗项目,它还辐射到整个长江流域。相传,竹琴的创始人是古代八仙中的张果老,古代唱词有云“张果老制竹琴原本贵重,丝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这也证明竹琴与中国古代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竹琴又名道琴、道筒、渔鼓。笔者少年时,在重庆水码头梁沱一带的茶馆中,常年聆听到竹琴演奏,至今收藏有郑板桥手书碑刻《道琴辞》拓本。万州1936年“九五惨案”前后,朱德在军阀杨森军中任职,杨森常邀他到万州阅江楼欣赏竹琴演奏,朱德对竹琴的兴趣也非常浓厚。
1926年底,朱德和刘伯承、陈毅、杨闇公等一起,领导了以重庆为中心的“顺泸起义”,次年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其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在多种戏剧舞台上都有所呈现。
剧中的桡夫头子水老大的演出也很出彩,在观众心中同样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的剧情设计合情合理,笔者是老民生公司船员的子弟,自幼在长江边上长大,看到过不少与水老大相似的江上船工。开幕时吼出的川江号子,也是那么的遥远而亲近,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与舞台剧情的距离。

《峡江月》主创团队集中国内顶尖人才,在新时期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将创作目光锁定在人民群众身上,以人民为服务对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剧中塑造的艺术群像,也交由人民大众评判,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从整体上看,市场反馈是积极、正面的。当然,任何艺术都带有让人遗憾的地方,这部川戏中武戏就弱了一些,有些川剧应有的绝活,没能在舞台上得以展现,对“九五惨案”“抗战西迁”“三年内战”缺少适当的说明,许多观众对这些历史节点缺少了解,看得一头雾水,建议在今后的演出中进行适当的改进。如能在现有基础上加以完善,全剧将会显得更加精彩。
(本文照片由余小武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