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7月6日,由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创排的本土原创现代川剧《峡江月》登上第五届川剧节舞台。该剧是重庆市近年来新创川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是“万州戏剧现象”的又一亮点;是闻名遐迩的“下川东”川剧艺术传统的再度转身与亮相。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邀请文化评论者和部分观众参与本剧的观评活动,他们将从剧目缘起、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呈现情况等方面,对本剧进行介绍和讨论。
清辉满地人间情——现代川剧《峡江月》观后感
文/林永蔚
剧场内乐声骤起,舞台上灯光渐明,当一幅青山高耸,江水浩瀚,舸帆搏浪,众生营营的川东码头风情图,蓦然展现在观众们的眼前时,企盼中的人们心绪为之一振。在台上绘声绘色表演的引导下,大家情不自禁地跟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步步穿越到了那不堪回首的充满国恨家仇的峥嵘岁月。
本剧主演谭继琼女士曾塑造过“鸣凤”“陈白露”这两个民国时期受伤害,受凌辱的感人妇女形象。而今她又“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演绎出了另一位民国女人绯恻凄惋的峡江悲欢,顺利完成了塑造川剧“民国三女性” 的宏大舞台组合。
谭继琼以往饰演的鸣凤、陈白露两人的境遇虽各不相同,但都和京剧《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样,是在那魑魅横行的社会中被戕害的纤柔女性。今天舞台上的“江小月”这个人物却视角更广,立意更高,她的思想内涵和行为举止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是爱国主义和人性美的高度契合,这是谭继琼艺术创作理念的升华,也是她和她的演出团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创作实践的可喜成果。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文艺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正能量。

在此剧的创作中,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方向。《峡江月》的剧作者们,因势利导,充分发掘其艺术潜力,编演的这出峡江人自己的剧目,必然会成为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十分积极意义的新时代文艺珍品。
以万县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年朱德、刘伯承、陈毅等元帅曾在这里战斗,打响了反帝的激烈枪声;川军抗日从这里东进,江竹筠夫妇领导的川东游击队也曾在这里浴血苦战,迎接曙光。这宏大深邃的历史背景,既为剧中人拓开了风起云涌的广阔空间,也为他们的言行举止奠定了合理的情感基调。
极富巴蜀韵味的川剧音乐,生动形象的峡江方言,一波三折的情节推进,声情并茂的唱做念打,直让观众们从台下融进了台上,在对现实的眷顾中引发出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事情可得从96年前说起——那是1926年秋,英舰肆无忌惮地侵泊万县江岸。9月5日这天,敌方竟发射炮弹轰击繁华市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万县惨案。我们剧中的女主人公江小月的丈夫陈三就死在这次惨案中。十二年过去了,为了将儿子陈杰抚养成人,在亡夫挚友桡夫子水老大的帮助下,江小月含辛茹苦地经营了个“望江客栈”聊以度日,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
剧中主要人物江小月经历了“九五惨案”“日寇侵华”“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国破山河碎,百姓盼春归。以江小月、水老大为代表的剧中人在这战火纷飞的时刻,心中涌起了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李半仙独子丧前线,江小月送儿赴延安,水老大舍命运物资……这或明或暗的戏剧情节,表现了峡江人心中蕴含着的保家卫国的巨大能量。与此相反,三叔公横施族权和四寡妇的步步紧逼,又从另一侧面,形象而深刻地再现了旧社会对妇女肆无忌惮的欺辱和迫害,这充分揭露了封建势力绝灭人性的残酷本质,进一步提高了本剧的政治站位。
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是本剧的又一艺术特色。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西山钟鸣,碑铭传世”。万县一带物阜民丰,人杰地灵,世代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除川剧的高腔、灯戏以外,剧中还将“四川竹琴”“板凳龙舞”和“喜闹莲箫”这三个群众喜闻乐见的 “非遗”项目,有机地融进了舞台之中。
剧中重要配角李半仙手不离琴,这不仅再现了“竹琴”艺术的奇巧形式,而且以其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唱词,或画龙点睛,或意在言外,或承上启下,穿针引线,有力地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另外,板凳龙和莲箫的运用也在凝重的剧情中增添了一股热闹气息,强有力地烘托出了地方民俗文化特色,这不能不说是剧作者巧妙运用传统“非遗”精品来增强舞台效果的神来之笔。
具象和意象的有机结合,以意传情,以虚代实是中华戏曲固有的表现手法。在《峡江月》一剧的编排中,主创者守正创新,不仅继承了川剧表演的固有程序, 而且引入了十分新颖的现代表现手法。剧中的三条鸾带分别象征了江小月的三段情感纠葛。前台左侧大树上至始至终都挂着的那条绿色长巾,凸现了江小月不忘亡夫旧情的种种无奈;江、水两人的红绸舞,炽烈生动,既表现了“江”对水老大支援抗战,舍身驾船的肯定和鼓励,也表现了她对守旧势力及国恨家仇所强加的不幸的抗争。乱世真情畅,红霞映江涛,爱情的滋润让小月又一次信心满满地追求着新一轮的幸福。

剧中的第三条绸带却是洁如皎月的白绫,这表示江小月被刘望见义勇为的转变所感动,终于意惹神牵地接受了这位追随了她二十余年的老表哥,但也意味着这是一桩悲怆的无果之恋。
整个舞台上表现的虽是江小月个人的种种不幸和抗争,但推演出的却是上世纪前期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
“江风呼啸,是峡江人们不屈的生命呐喊;波涛绵长,是大河儿女不尽的人间情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全剧的主题。
打造一部经典作品往往需要作者呕心沥血,晨昏不辍的努力。这轮的演出本就已经是第20稿了,由此可见剧作者们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为了更进一步让本剧更加完美,本人不惴冒昧,在此谨提出以下三点肤浅的意见。
其一,本剧剧情跌宕起伏,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自然而然地会发生许多矛盾和碰撞。在本剧第三场中,江小月在三叔公和族人的威胁下,从“我们各自走好”的绝决,到“今日里痛痛快快爱一场”的以身相许,其间小月的心理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巨大转变。这桥段中的大段唱词虽然有她和水老大深厚情感的回眸,但却没有充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和对族权恶势力的蔑视。这就有点让观众感觉后面的“交碗而饮,红绸裹身”来得太突然,中间似乎还缺少一点“由推到就”的心理依据。此外,“男二号”前卑后亢的性格转变过程在剧中的交代也欠明朗。前半部分中刘望的表现醋意满腹,萎靡琐猥,这与他后面见义勇为的行动形成了巨大落差。能否适当的删去点刘望“这个不收钱,那个不收钱。就怕抗战没打完,客栈先垮杆”“我不像,有人像”之类的台词,把他演成一个暗恋表妹,但只是自惭形陋,缺乏自信的人,后来他被水老大迎难而上的壮举所感动后,终于能幡然醒悟,奋发图为。为了突出他的转变,此时能否加上一段内心独白,让他也能在表妹面前挺起胸来,大声喊出“我也是堂堂七尺男”的豪迈。这样才能合理地诠释他后来的作为,水、刘二人的艺术形象也才不会产生太大的落差。
其二,我们常说“无丑不成戏”,没有奸诈刁顽就无以彰显正气凛然,反面角色在舞台上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此剧中的三叔公和四寡妇都很有戏,可那位代表敌特的丘八就有点脸谱化了,至于后面的丘副专员更是概念化的表演居多。再说,他身为保密局副专员的高位,早是“掌阴教”的幕后黑手了,怎么能亲自到街头巷尾,茶房客栈来抛头露面呢?
其三,大团圆的结尾虽说有点落入俗套,但其却会给善良的观众以心理的满足。本剧结尾时的高潮似乎感觉不太突出。江小月在那风雨如磐的四十来年的生命历程中既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我爱的人” 和“爱我的人”。人们期盼着“清辉满地人间情 ”的理想境界,我们多么希望她能在旭日东升的霞光映照下,精神抖擞地走向新的生活哟!
(图/余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