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沉浸式悬疑话剧《雾起江州》的创作不仅是重庆青年戏剧人的艺术探索,也为重庆开创了一种“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新业态”。沉浸式戏剧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新鲜事物,在中国的北上广等地区也已流播数年。《雾起江州》有哪些探索与开拓,问题与贡献呢?在《雾起江州》拓演之际,我们邀请该剧的创作者、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评论家和观众共同参与这次观评活动,渴望展开这个有趣话题的方方面面。
沉浸式话剧《雾起江州》观演随感
文/吕霖枫
一、观众是沉浸式戏剧的主体
“沉浸”这一名词成为近年来的高频词汇,诸如沉浸式设备、沉浸式戏剧、沉浸式游戏等等,数不胜数。而何为“沉浸”?并没有一个定论,各有各的说法,甚至有时候它只是作为一个噱头和卖点。近年来,国内沉浸式戏剧兴起,如《如梦之梦》《不眠之夜》《风声》等,除此之外,一些城市景区沉浸式戏剧亦数不胜数。沉浸式戏剧这一概念尚无定论,导演、编剧、观众则各有各的看法。
在我看来,“沉浸”这一个概念的背后,必须有一个主体,那就是受众。沉浸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受众全身心投入进去,让观众能够拥有真正的“私人”体验,这才是“沉浸”的最终目的。观众既是参与者,也是戏剧的创造者,这和传统戏剧有所不同。传统戏剧中,观众大多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被动地接收信息,他不能改变戏剧叙事方向,也不能改变叙事节奏。如果剧作者没有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化为戏剧动作,就沦为了高台教化式的说教,一旦剧作者的思想无法征服观众,那戏就彻底失败了。

二、沉浸式戏剧为什么能吸引青年群体?
今天的主流戏剧观众是90后、00后,他们才是戏剧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我经常观察身边的朋友,反思当代戏剧创作的路径和方法,总结了青年观众身上的几个特征。一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随着教育的普及,9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大多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对于艺术理解,不是难事;二是具有丰富的艺术鉴赏积累,互联网时代下,艺术作品唾手可得,当代青年的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观摩的机会很多,观影量超过千部的大有人在,想要征服这些观众是个难事。三是青年观众具有独立的艺术思考,独特的审美倾向。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

基于以上三点,沉浸式戏剧受到青年观众的追捧,就不足为奇了。在沉浸式戏剧中,观众成了戏剧的主体,他们参与戏剧,与演员形成互动关系,甚至主动去创造戏剧。《雾起江州》沉浸式戏剧在重庆诞生,有它的必然性,这是重庆青年戏剧观众的内在需求。

三、沉浸式戏剧的特征
沉浸式戏剧的特征,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互动参与,二是空间设计,三是感官体验,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好玩、好看、好体验。
1.《雾起江州》的互动参与
沉浸式戏剧中的互动环节才是最为关键的,观众需要互动,需要给观众留有大量的切口,让观众参与进来。例如扮演一个剧中角色,参与某个情节推进,在戏剧参与中,让观众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在《雾起江州》中创作者们设计了一些互动式情节,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尝试。观众扮作演员的朋友、同事等,随着演员在民国小楼里上下穿梭,近距离观看演员的表演,这是私人化的观剧体验。剧中采用观众跟随演员的方法,把观众分为了几个不同的小组。观众只能看到他跟随的主人公的剧情,通过这样的限制性叙事给观众留下了想象和丰满剧情的空间。观众在观演中,成为了主体,他在脑海中不断地推理、思考、想象,深度参与到剧情的叙事当中。创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分—合—分—合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让观众在观演中的思索不断被验证或者否定,最终呈现出一个故事。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观众在一次观看中,不能非常完整地知道整个故事的细节,这就需要观众二刷、三刷才能知晓,每次跟一个人物反复刷剧,最终得到故事的全貌。这样的方式具有探索性,激发了观众的探索欲望。这也是当代观众的诉求,他们希望自己完成整个剧情,而不是被动接收。
2.《雾起江州》的空间设计
一部好的沉浸式戏剧需要一个好的空间设计。沉浸式戏剧不同于镜框式舞台,它是在一个立体空间中进行表演,所以就需要对空间进行设计。沉浸式戏剧旨在创造一个切实的、可感知的环境包围观众,让观众在“所创造”的世界中产生一种迷失感,并相信自己是剧目的一部分。《雾起江州》的空间设计与戏剧故事相得益彰,戏剧空间主要由民国建筑组成,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年代感,观众能够在剧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民国的时代氛围,加之,跌宕起伏的谍战故事——两者非常契合。这样的戏剧体验是身临其境的,特别是幽深的楼道,民国式的阳台,打字机、电报机等,让观众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受。

整个剧是在一栋建筑中进行,这样的设计给导演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创作者必须合理设计每个演员的路线行进过程,又要考虑到每个场景的戏剧节奏,这样才能环环相扣,否则,就会出现两场戏不能相接的纰漏。此外,还要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体验,观众不是站在上帝视角观看,他是被限制的,所以哪些剧情是观众可以看到的,哪些剧情观众是可以猜测到的,就需要精心设计,否则观众就会看得一头雾水。沉浸式戏剧同样需要一个戏剧高潮,并且让每条线索上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戏剧高潮带来的震撼效果,这就更为困难。不过,整体来看,在戏剧情节的设计上,我认为编剧是下了功夫的,整体的观看效果不错,而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慢慢打磨,可以给观众设置一些小道具,比如马灯、手电筒等等;还可以给观众安排更为具体的角色,比如秘书、打字员等等,让观众能够更加融入戏剧。

3.《雾起江州》的感官体验
沉浸式戏剧需要带给观众多重感官刺激。沉浸式戏剧不同于传统戏剧,传统戏剧带给观众视觉、听觉的刺激,但是沉浸式戏剧带给观众的应该是立体、全方位的感官刺激,除了视听之外,还需要增加嗅觉、味觉、知觉,充分调动观众的神经,才能让观众沉浸在戏剧之中。
《雾起江州》的创作者们也在感官刺激上下了一定的功夫,开场舞会中,大家端起酒杯,觥筹交错,在观看戏剧的过程当中,味觉也能得到满足。剧中,创作者在房间内喷洒了一些气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戏剧氛围。沉浸式戏剧中对于视听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传统戏剧,因为它是近距离的观看,表演空间没有传统舞台那么宽敞,所以在演员的动作设计上要求很高,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听觉设计上同样如此,需要创作人员,精心设计,才能起到很好的视听效果。沉浸式戏剧应该是立体的感官体验,是娱乐、戏剧、休闲的结合。目前来看,虽然《雾起江州》设计了一些感官体验,但是在这一方面还有些欠缺,需要增加一些体验设计,让整个戏剧更加好玩、好看。

沉浸式戏剧的特征,是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路径。《雾起江州》是重庆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是简单的把文化和旅游叠加起来,而是实现两者创新性融合。《雾起江州》创新性地把枇杷山宝库和沉浸式戏剧结合起来,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欢迎,是值得珍视的一次艺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