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侨批》:墨痕里的家国守望,歌腔中的人性清辉
2025-10-30 12:58:03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侨批》:墨痕里的家国守望,歌腔中的人性清辉 

文/许潇艺

何为侨批?

“侨批”,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方式,简称作“批”。批,则是闽南语,即“信”的意思。平安批,即平安信。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

民族歌剧《侨批》如一封穿越百年的银信,以墨痕里的温度,歌腔中的情韵,在舞台上缓缓展开。它不执着于宏大叙事的铺陈,却以小人物的悲欢为笔,在岁月的宣纸上勾勒出滚烫的诚义仁善,那份同胞间的大爱,未加渲染,便已动人。

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是一幕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的脉络,从华工梁诚如的遗憾与牵挂中悄然铺展。为了阻止女儿重蹈自己被卖的命运,他急赴家乡却殒命海上,临终前那封“批”,成了所有故事的缘起。由此,迫不得已卖女的梁董氏母女、久卧病榻的婆母、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还有众多与梁诚如感同身受的华工,这些散落在时代褶皱里的生命,被这封侨批温柔串起。他们是历史的微尘,却在歌剧中绽放出璀璨的人性光芒。 剧作没有刻意追求圆满的结局,而是坦诚保留了时代的悲痛底色,却又在这悲痛之上,晕染出温情与希望的层次。沿海侨民的地方传统,在唱段与表演中自然流露;侨民在苦难生活里闪烁的人性光辉,如夜海星火,明明灭灭却动人心扉。在侨批的纸页与大海的波涛之间,这份深沉被娓娓道来。侨批与大海的象征意蕴,在导演廖向红的巧思中愈发深邃——侨批是海外华侨爱的传递,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精神具象,是故事的起点,更是撬动家国羁绊的支点;而大海,既是侨民远走他乡的生路,也是隔断团圆的屏障。

一信一海,便将海内海外、前世今生的牵挂与守望,都纳于其中。 扎实如宣纸纹理的唱功,细腻似墨色晕染的演技,到位若笔锋转折的情绪,足见创作的拳拳用心。尤为动人的是剧中女性角色的光彩,她们不再是等待拯救的附庸,而自带熠熠光芒。唐夫人以沉静力量为唐有信点亮希望,如月光沐山;梁董氏命运多舛却坚韧有大爱,强忍丧女之痛仍捐建学堂,似寒梅傲雪;梁彩云敢担家责甘愿牺牲,若新竹抽枝。

每一个女性形象都鲜活立体,在歌剧中绽放出独有的清辉,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有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散场时,耳畔的余音与心中的感动仍在交织。“千金”的重量在此时愈发清晰,它从不是银两的冷硬,而是普通人的信义与坚韧,是女性的光辉与力量。这部歌剧以声为桥,让侨批从历史档案的沉寂中苏醒,那些藏于纸页间的人性光辉与民族精神,便在这歌与舞的回响里,于时光中永续传承。一纸侨批,千斤重量。重的是那墨痕里的家国守望,是歌腔中的人性清辉,是中华民族在岁月长河里,从未褪色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