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评书《烈火浓情》的精神体现与艺术创新
2025-10-29 10:38:44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评书《烈火浓情》的精神体现与艺术创新

龚会

在第二十届群星奖曲艺终评重庆场的演出中,我没能看到全程,赶在10月17日晚走进南岸艺术中心剧场观看了第二场。相声、快板、评书、谐剧、布依八音……在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中,走出剧场。重庆秋夜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却浇不灭来自剧场舞台上一幕幕精彩曲艺表演带来的激情碰撞。

这一场是14-26号作品展演,每一个作品都具备独有的特色与亮点。经过观后沉淀、回顾、反思,我在这些作品中,读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故事,也体验了不同地方的文化艺术特色。总体感受就是: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脉搏共振,艺术匠心与家国情怀并存。

曲艺终评中,多部作品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将地方性故事与国家叙事深度融合、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与现实题材紧密结合,紧扣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展现出曲艺艺术对时代命题的敏锐捕捉与艺术转化。

首先来看这场曲艺终评演出的表现形式:东北大鼓、相声、评书、快板、布依八音、大调曲子、花灯说唱、弹词、好来宝。送展演的单位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陆,空间跨度大,地方曲艺品类多。这些曲艺节目,就像一篇篇地域文化艺术的活页,让观众在曲艺表演的观赏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生活的礼赞与时代的伟大精神。在此,我选择重庆报送的评书《烈火浓情》为例,阐述这场曲艺终评演出作品中的舞台艺术创新路径探索。

重庆选送的评书《烈火浓情》,把评书的“说学逗唱”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评书,又称说书、评话,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追述评书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口头讲故事的传统。春秋战国时代已见雏形,那时文字尚不完善,大众接受文字教育的几率极少甚至无,“士”阶层也只是出现在王室贵胄,普通老百姓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了解外界发生的事。诸子百家在游说各诸侯宣传自己的主张、思想时,也就常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我们从很多成语故事里可以寻找到当时“讲书人”的一些踪迹。到唐代,已出现了一种与评书表演非常相似的曲艺形式,那就是“说话”。这种专业人士以说唱为主讲述各种故事的表演形式,无论是在市井还是庙堂,都深受人们喜爱。发展至大宋,“说话”艺术达到鼎盛,成为评书的重要源头。北宋的汴京已经出现了以“说三分”而著名的艺人霍四究,可能这是文献记载较早的“说话”艺人了。没有宋时的“说三分”,或许就没有我们喜爱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但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正式迎来发展高峰大约是在明清时期。明末清初著名的评书创始人柳敬亭,将说唱艺术中的“弦子书”发展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评书艺术,并逐渐从市井的茶馆、书棚子等民间场所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舞台。

重庆评书(原四川评书),更是重庆文化发展中最常见的一种传统曲艺。重庆方言是重庆评书的灵魂所在,它属北方语系,但具有独特的声调、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评书表演更具巴渝文化韵味和亲和力。重庆评书艺人运用方言的抑扬顿挫、口齿利落,创造出“筋响骨炸”的艺术效果,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每一处码头,每一条老街,只要有茶馆,有戏台(哪怕是草台),勾栏,就有说书人的身影。一张木桌、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张帕(现在少用)、一个人,醒木惊堂,群响必寂。“说聊斋,说西游,说不完的三国与水浒!”神话传说、奇人异事、时事新闻,说学逗唱,“评书”一人一扇一桌,用地道的重庆方言讲述历史故事,说尽人间悲欣、天下兴亡。当然,这是传统评书场景。老人们喜爱,可年轻人觉得少了视觉影像。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传统评书在全新的舞美设计与科技力量加持下,已登上大雅之堂。与评书叙事情节相契合配备视频,视频画面背景实时辅助,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让观众的视听体验同时抵达,情感碰撞更生动更激烈。传统为魂,创新为骨,传统曲艺也被高科技赋予了时代特征与精神内涵。

评书《烈火浓情》取材于2022年8月“重庆山火”真实事件。2022年8月,重庆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北碚区最高气温达45℃),导致涪陵、巴南、北碚、大足、铜梁等地突发山林火灾。在这年突发山火事件中,为数不少的重庆青壮年,都成为救援志愿者。本人是“8.21山火”救援志愿者亲历者,对这场万众一心的救援刻骨铭心。因着火的林带山路崎岖,专业救援设备难以搬运送达。当地群众自发组成千余人的摩托车队,利用越野摩托车运送物资。以志愿者外卖小哥“龙娃子”为代表的骑手连续数十小时往返运输,单日行程超百公里,成为山火救援物资保障的核心力量。这一事件是重庆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之一,数千名自发组成的摩托车队冲上山火前线,运送救援物资。在突发危急事件面前展现的重庆人民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值得讴歌。于是这汇聚了重庆千万平凡英雄壮举的事件,成为这几年各种艺术表达选择素材:小说、电影、话剧、曲艺等,都在此事件中挖掘时代精神,传递家国情怀。

2022年的重庆山火救援,市民自发行动、军民协作、多方支援的场景感人至深。《烈火浓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事件中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通过“评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将珍贵的历史记忆转化为艺术作品,传递时代正能量,让更多人记住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长存。这既是对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是对重庆精神的弘扬。作品以“小人物”视角切入,聚焦外卖小哥“龙娃子”等普通市民的奉献,通过评书的“说书人”角色,将真实事件转化为具有戏剧张力的叙事。运用“评书”技巧,通过激昂的语调与富有画面感的讲述,瞬间将众多观众拉回到那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救援现场,将普通人的善举升华为英雄主义的集体表达。如描述摩托车队运送物资、搭建隔离带等关键事件,不但使观众能够清晰把握整个救援过程的脉络,还让观众随着说书人的描述身临其境,为平凡英雄的壮举而感动。作品通过分段描述摩托车队、消防员、市民的协作,突出“万众一心”的集体力量。评书语言对陡峭山路、高温环境的生动刻画,强化了集体面对灾难时的共同奋斗感。正如作品所展现的,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英雄,这种平等而广泛的英雄叙事,正是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评书中典型人物的象征意义,也在说书人抑扬顿挫的艺术演绎中得以实现。如描述“龙娃子”在四十多度高温下背负二十多公斤物资“中暑也要坚持”攀爬陡坡的细节。说书人还多次模拟摩托车“突突突”发动声,这不仅强调重庆山火山路险陡的自然环境,救援过程之艰难。模拟声声揪人心,声声显勇毅,强调了重庆志愿者群体的英勇无畏、顽强救援的精神。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烈火浓情》创造性地运用“传统评书”与“现代多媒体”结合的手段,它既保留了重庆评书的方言特色和表演程式,又融入了LED屏文图联动等现代技术元素,通过多媒体技术赋能传统艺术,使评书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这种创新符合重庆市曲艺团近年来推动的“实验评书剧”发展方向。传统评书依赖语言描述场景,而视频的运用使抽象的语言描述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呈现。具体操作是根据说书人的叙事节奏,将救援山火的视频剪辑为多个片段,在说书人讲述到对应情节时自动播放。比如,当观众听着说书人“激昂的语调与富有画面感的讲述”救援英雄的事迹时,LED屏展示摩托车手们顶着烈焰前行的震撼画面,强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描述山火猛烈、环境恶劣时, LED屏展示的火场实拍、陡峭山路等地理细节,弥补了传统评书仅靠语言描述的局限,使听众无需依赖想象即可感知环境。视频中展示了重庆特有的陡峭山路和摩托车文化,使外地观众也能直观感受到重庆的地域特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视频中融入了重庆方言、本地地标等文化符号的视觉元素,使抽象的语言表达具象化,增强了地域文化特色。

《烈火浓情》成功之处,在于作品既保留了传统评书的艺术技巧与程序,又创新地融入多媒体运用,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使抽象的语言场景具象化,显著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代入感。同时,评书的语言特色与视频的重庆方言、地形、文化符号等元素,相得益彰,强化了观众对巴渝文化的认同感。当观众看到视频中熟悉的重庆街道和方言对话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情感共鸣。救援山火视频的运用,实现了传统评书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

但我们也看到作品对多媒体运用是有节制的,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让多媒体技术篡夺了以重庆方言和传统评书表演程式为艺术根基的“主角”,抢了“评书”原本的艺术魅力,否则就变成了“短视频+解说词”了。评书作为“说书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始终需要以最生动的方式传递故事和情感。正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袁国虎说:“拆开来看,每样元素都是传统的,只是换了包装。评书既要有传统核心的东西,也要有传统没有的东西。”多媒体在传统曲艺艺术上的使用,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评书艺术本质的回归和拓展。这是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一点启示,也是一种艺术创新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