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舞绘山河图景,情系民生温度——观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有感
2025-10-28 14:52:54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舞绘山河图景,情系民生温度

——观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有感

文/重庆大学 肖茜文

舞绘民生,为人民而舞。第二十届群星奖燃动重庆,作为群众文化领域的最高奖项,由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首次由川渝两地共同承办,一批来自全国,源自基层,生动鲜活的26部优秀作品齐聚重庆展开终评,用生活的温度,舞出人民的舞蹈,热闹的市井气息,多元的地域文化,传统的非遗技艺,美丽乡村的现代光景,农乐欢歌的洋溢丰收……民生枝叶总关情,文艺工作者捕捉点滴生活小事,舞在创出百姓生活“以民为邦”的温暖实践,将不同风土的文化、生活搬上了舞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面貌的舞者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生动的表达。

一、民生温度在市井烟火里

“我的家乡变化大!搬家,搬家,搬新家!”灵活活泼的小演员化作小蚂蚁,《青山村》以拟人化的创作,生动展现生态治理下的乡村新变化,运用童真的舞蹈语言,舞出小蚂蚁搬家时的开心、协作团结、井井有条的忙碌场景,小舞者四肢撑地,肚上顶着沉重的食物,以低重心姿态造出两个小蚂蚁共同搬运的生动动态。微观视角下造出群舞小舞者在绿叶的覆罩下,齐心地移动。唱起的川渝传统童谣《黄丝蚂蚂》,也唤起了观众对乡土童趣的亲切记忆。

保温杯里装的是水?还是情?作品《保温杯》用当代舞语汇将公园象棋桌上的酒瓶和保温杯牵动老人对老伴的思念。大爷棋局对弈,手捧保温杯,围观棋局的大爷不停震颤的膝盖,烘托起棋局的紧张。一较高下,大爷们舞起来秧歌,谁亦不服输的劲儿,大步走着十字步,欢笑片片。姑嫂们找起自己的老伴,送来了保温杯,老夫妻共舞秧歌欢乐温馨。独自的大爷醉在酒里,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老伴给他送来保温杯,又一次梦碎了,抓不住的人还是走了。舞台上出现了双时空,暖光的人间,紫光的天上。老伴没有离去,一直留在老人的心里。三弦的小调响起,老人捧起红色保温杯干起了杯。作品把生活的语汇当代化、艺术化加工,冷暖可取,将群众天天可感的身边事,唤起时时在线的温暖情。保温杯里保的是人与人深厚牵挂的温度,是国与民紧密关怀的温度。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品《地毯上的新娘》以地方婚俗为创作蓝本,将承载祝福的羊毛地毯转化为舞台意象,通过灵动舞姿展现新疆人民热情开放、包容向善的精神风貌。拦门留嫁、抖红毯的地方婚俗作为创作,将“花”地毯玩出了“花”,立围红毯造出空间感,热情的宾客斗舞助兴,举起红毯廊道,娇俏的新娘跪坐在红毯,新郎托着红毯,恩爱地走着,男人们举起红地毯将头盖红纱的新娘抛在高空热情欢呼。将承载着祝福的羊毛地毯化作空间变化的道具,新疆姑娘们、小伙子们身着绚烂传统服饰,保留了新疆民间舞蹈的风韵,点步、三步一抬、滑冲步、碾步、垫步丰富步伐变化在欢快的音乐中流动,让观众沉浸在异域风土的享受中。

人民是艺术创作的活水源头,艺术创作应该扣住生活风貌,与人民的审美连结,艺术只有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水乳相融,挖掘人民源于生活内心深藏的情感,方能绘制绚烂的画卷。

二、民间匠心在传统技艺里

《织卡织卡》将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千年技艺牵上了舞台,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花铺盖,土家族人视其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队形流动着织锦的韵律,时而聚拢如丝线在织机上交错打结,时而散开似斑斓锦纹在布面徐徐铺展,演绎着西兰卡普从“丝线相扣”到“纹样成形”的过程。舞者著以手部动作,拉、排、绕、抖、拉、掸等动作复现织卡技艺繁复,染线、牵线、卷线、装筘、捡综、上机、挑花织锦多道工序,舞台上不仅“织”出了西兰卡普的绚丽纹样,更织就出土家族人以双手为梭、以日子为锦,在勤劳里纺出幸福生活的鲜活图景,这门沉淀千年的传统工艺,也借由现代编舞的巧思,“活”在了当代舞台上。棉为情怀,丝为传承,土家族女儿用一双巧手织就穿在身上的历史,挂在屋里的星河,装点土家族非遗瑰宝,织就民族史诗。

“一针一线,绣尽水韵江苏”,在丝与线的交叠中,绣造古法染色到针脚藏而不露的“水路”留白。《青丝银发绣年华》以“东台发绣”为创作核心,用当代审美视角重构舞蹈。同是以“线”为技艺的作品,《青丝银发绣年华》以情写意,用了留白的意象,从青涩少女绣到白发附鬓光,绣娘痴绣,爱绣,通过回忆、入忆、留忆三段式的结构,年迈绣娘打开尘封老绣片,以发入线,针线的一来一回,勾起岁月记忆,光阴匆匆,绣花的色彩却千年不褪,传承生生不息的技艺。一窗、一阁、一灯,运用屏风,构起空间变化,营造出诗意朦胧的氛围。用温婉的舞蹈肢体既展现了发绣技艺的精巧之美,更传递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水是酒之曲,曲是酒之骨。千百年来流传着踩曲这一古老技艺。《酒曲踩出幸福谣》将匠心舞在这门藏在酒香里的技艺。姑娘们搂起裤腿,有节律地颤膝,赤脚踩着整齐的节奏,口号声与欢笑声交织,抖起酒框,拍平酒曲,趣味性十足,脚下的曲块仿佛也跟着韵律发酵。运用灵活的场面调度和队形穿插,展现踩酒曲辛劳的画面。姑娘们排成大横排,一束光影强化脚下动态,踩酒曲脚下有轻有碎、碾、踏、抬、拐,上肢配合俯身,转身、闪身,撩裤子、叉腰时刻把握酒曲状态,节律轻快。生动舞动出劳动的姑娘们勤恳与热爱,在年华挥洒汗水,酿造的酒曲成了一曲动人的舞台乐章。“曲块踩不紧实,这日子就过不踏实喽,踩着阳光踏着过,这幸福的日子就有奔头喽”,作品紧延有度,紧的景,延的情,姑娘踩曲赋予酒曲独特的品质,是匠人匠心的情感注入,是对古老酿酒技术的传承和延续,保留了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民间匠心深植传统技艺血脉,以岁月淬炼的指尖功夫承载文化精魂。镌刻历史文脉,凝聚先民智慧。匠人用毕生坚守守护文化根脉,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铸就中华文明最坚韧的传承基因,就必须坚守“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原则。

三、民族先锋在文化记忆里

《永生》将当街舞的律动邂逅红岩精神的炽热信仰,当节律与革命志士的铮铮铁骨同频共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就此展开。舞台之上,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的凛冽寒夜被重新照亮。白公馆的铁窗、渣滓洞的岩壁在光影中苏醒,革命者以血肉之躯对抗枪炮,宁死不屈的脊梁在街舞托举、定格、爆破等高难度动作中愈发清晰。当《红梅赞》的旋律穿透时空,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在节奏与力量的碰撞中迸发新的光芒。骤然响起的机枪声撕裂舞台,革命者以慢动作定格牺牲的瞬间,鲜血化作漫天红绸飘落。而此刻,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刺破黑暗——新生与死亡在同一个舞台时空交叠,重庆解放的曙光穿透历史阴霾。巴渝文化的艺术根脉在流动中延续;当齐舞定格为“解放”的雕塑造型,革命烈士的身影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观众席爆发的掌声里,分明能听见幸福生活的脉搏与历史的心跳同频共振。打造富有文化魅力的“渝”字号文艺精品。这不仅是肢体语言的先锋重构,更是用当代青年语汇重述民族记忆的深情告白。

“敌人来了有猎枪”,舞蹈《永远的嗅枪队》以蒙太奇舞台诗学重构历史记忆,将石雕艺人刀尖下的《嗅枪队》雕像作为创作来源,当青石碎屑簌簌坠落,1945年雪峰山会战的硝烟在舞者肢体间。瑶家子弟的火铳与63师187团的钢枪在齐舞中完成跨时空对话,踏出的节奏与伏击战的枪炮声形成复调交响,马颈骨的山岩在地板动作的震颤中显影,3000名日军的溃败化作舞者跌倒又站起的浪潮。冰冷的石料与滚烫的热血达成和解,雕塑的静态永恒与舞蹈的瞬时爆发互为注脚,在民间武装的质朴与正规军的铿锵肢体浑然一体,在“守护家乡”的集体记忆里,凝成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展现了瑶汉嗅枪队的民族团结与热血,再现了瑶汉民众不畏艰险,誓死保家卫国的壮烈情怀和积极乐观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春力量以国球为媒,在舞台上演绎出震撼人心的体育精神。《最后一球》这群平均年龄仅十二岁的小舞者,将乒乓球竞技的灵魂注入舞蹈创作,用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诠释决胜时刻的坚持与信念。当三束追光交织成网,三位“对手”从不同方位形成压迫性包围,领舞在光束焦点中一次次跃起、挥拍,将“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舞台画面。舞蹈摒弃了传统竞技表演的写实路径,转而通过光影变幻与情绪递进,构建出充满戏剧张力的“杀球蒙太奇”。当节奏渐强,孩子们用极具爆发力的肢体语言,将发球、防守、扣杀等乒乓瞬间升华为对拼搏精神的诠释。体育精神从不止步于赛场喝彩,当稚嫩身躯诠释出专业选手的坚韧品格,当童真笑脸传递出超越胜负的信念力量,体育精神已在舞蹈中完成最生动的传承,绽放出跨越年龄的永恒光芒。

当舞蹈以肢体诠释民族精神与时代脉搏,艺术便成为精神传承的载体。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华精神与时代风貌在舞步中交融,跃动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璀璨光芒,让民族之魂永立历史潮头。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舞步跃动时代脉搏,烟火气里映照民生百态。一方水土养一方舞,绘就鲜活的文化长卷。群星荟萃,第二十届群星奖将市井温情、传统匠心、文化记忆熔铸一炉,处处彰显民生温度与精神高度。“渝”字号文艺以青春之姿展露风采。这场舞动的文化盛宴,正以鲜活姿态诠释着,文艺精品,当根植泥土、映照时代、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