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群众文艺的人民叙事与时代镜像
文/彭小希
2025年10月19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在重庆群星剧院正式启幕。这不仅是国家级的权威赛事,更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以来基层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
活动参与群体涵盖多个年龄段与社会阶层,从花甲长者到垂髫少儿,大、中学生与各行各业群众共同构成了舞台的主体;作品来源地域广泛,从首都北京至雪域天山,从东海之滨延伸至西南边陲,汇聚了全国二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元文化形态。这些作品如同一幅幅精雕细琢的时代画卷,不仅展现了群众文艺创作的蓬勃生机,更以敏锐的观察与深情的笔触,从多个维度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脉络与精神气象。它们将国家发展的宏大主题融入具体而微的人物、故事与情感之中,有力地证明了最动人的艺术创造力始终蕴藏在人民火热的生活之中。而群星奖的舞台,正是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让艺术回归人民的熔炉。
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民族文化的当代舞蹈书写
在传统技艺的舞蹈书写方面,多部作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身体叙事。《一布一生》与《青丝银发绣年华》共同构建了关于“手工艺与生命时间”的深刻对话——前者通过侗族织物从纺线到成布的新旧技艺变迁,刻画出“以一生,守一艺”的精神图景;后者则以发绣技艺为脉络,通过绣娘发辫从乌黑到花白的视觉变化,编织出个体生命进程与技艺传承发展的双重叙事。《酒曲踩出幸福谣》则将酿酒中的“踩曲”动作升华为富有感染力的群体节奏,在川妹子们灵巧整齐的踏步声中,勾勒出新时代女性劳动者勤劳干练、自信坚韧的形象。《蒸蒸喜乐》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来自太原市聋人学校的舞者们用揉、卷、蒸等肢体语言展现了山西面食文化的传承,将日常劳作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礼赞。她们虽身处静默,却用舞蹈发出了对生活最炽热的呐喊。
在民族精神的当代诠释层面,作品通过创新舞蹈语汇重构民族文化的深层价值。《地毯上的新娘》将新疆传统婚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毛地毯相结合,通过歌舞一体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新疆人民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暖·光》在蒙古族传统珠岚舞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手捧圣灯的仪式动作,探寻民族文化中信仰与光明的精神源头。《舅舅的白马》与《阿妈就是那座山》皆从人物形象刻画入手,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前者深扎传统,以浓郁的民族舞蹈语言细描了茶马古道上纳西族摩梭少年的成长历程,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智慧;后者则迈向当代,用极简的当代美学意象重构了彝族人民对母亲与故土的深沉乡愁,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凝练的民族美学升华。
二、时代的精神图谱:革命记忆与奋斗叙事的身体表达
在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基础上,本届作品进一步拓展了主题表达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从“文化符号”到“精神符号”的深化轨迹,构建起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体与国家的精神图谱。这些作品既承载着对革命记忆的当代诠释,也记录着新时代奋斗征程的生动缩影,形成了主流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共振。
《永远的嗅枪队》与《共潮生》以不同的艺术路径探索家国情怀的抒发。前者通过舞台光区的精妙切割构建多重时空对话场域,将瑶族抗日武装的英勇传奇以沉浸式的叙事方式重现;后者则以交响化的当代舞创作形式,借助海水意象的丰富隐喻,象征两岸同胞始终一脉相承、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情感,在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最诗意的团圆。
《向远方》与《峡江边的微光》则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史诗。《向远方》以粗粝的石头为核心意象,通过推石、聚石、立石等动作,既呈现晋江人的拼搏精神,又升华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壮丽寓言;《峡江边的微光》则将三峡工程宏大叙事分解为建设者、搬迁者与安居者的个体命运史诗,聚个体奉献的“微光”为群体奋斗之光。
在青年形象的多元塑造上,无论是竞技赛场上的奋力拼搏还是“强军报国”的时代责任,《最后一球》《铸青春》共同勾勒出了新时代青年“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风貌。
三、生活的多维镜像:现实关切与民生情感的深度挖掘
群众文艺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艺术表达的创新,更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照。群星奖舞蹈作品将创作视野投向广袤的社会生活图景,以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让舞蹈成为时代生活的生动注脚,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民生画卷。
在人际关系的当代书写中,《冷暖人心》与《左邻右舍》分别从医院与社区两个维度,呈现了公共空间中的文明进程与邻里关系的现代重构。在老年群体的多元刻画上,《保温杯》《弦歌晚乐》《质本洁来还洁去》共同勾勒出当代“银发”群体丰富的精神图景——从情感世界到社会参与,再到生命哲思,展现出从个体情感到生命境界的升华轨迹。特别是《弦歌晚乐》别出心裁,描绘了一群老年“文艺志愿者”用扫把做琴、铁桶做鼓,在“破铜烂铁”中奏响生活乐趣的图景,展现了老年人老有所乐、积极奉献的社会参与感。
在乡村发展的诗意呈现里,《画里乡田》仿佛将苗族农民画家笔下的五彩画卷予以动态呈现,以天真烂漫的笔触描绘田园新貌,展现了绿水青山间的闲适与富足。《古井趣事》以农民画为创作蓝本,从民俗生活中汲取灵感,通过井边洗衣妇女的日常趣事,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歌颂了劳动妇女的美,寓意着民居生活质量的改善。《泥土母亲》则以黄土高原的母亲形象为核心,综合调用民间舞蹈元素与山歌旋律,塑造了一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坚韧而慈爱的中国母亲形象,表达了人民对土地的深切眷恋与感恩。
四、巴渝新韵律:山水之城的多维艺术表达
作为本届群星奖舞蹈终评赛场的东道主,重庆以三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成了对这座山水之城文化气质的立体塑造。这几部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匠心传承,也有对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有着对红色基因的创新表达,诠释了“新韵重庆”的丰富内涵。
《织卡织卡》深耕土家族非遗,将织锦技艺“西兰卡普”转化为动人的舞蹈诗篇。舞者以身体为梭,动作间还原织锦的工序流程,队形变幻宛如彩线交织,让千年非遗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展现出重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青山村》以童话视角书写乡村振兴的重庆篇章。孩子们化身“小蚂蚁”,在川渝童谣的韵律中生动演绎生态治理下的家园新貌,通过灵动的拟态动作,展现出重庆乡村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的美丽蜕变。
《永生》则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创新路径。作品以红岩精神为核心,取材《挺进报》的创办历程,巧妙地将街舞的语言形式与革命历史题材相融合。创作者打破常规,用充满张力的街舞动作表现地下工作的艰巨与坚守信仰的忠勇,以《红梅赞》经典旋律的新编勾连历史与当下,让红色故事拥有了符合当代青年审美的“潮”范儿。
结语
第二十届群星奖的舞蹈作品,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汲取灵感,既深情回望深厚的文化根脉,又热烈歌颂当下的奋斗征程,更细腻描摹人间的真情温度,并创新演绎主流的核心价值。它们不仅是群众文艺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观察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精神风貌的一扇精彩窗口。
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的关键节点,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在重庆的成功举办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场由川渝两地联合承办的文化盛事,不仅以艺术的形式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更在“第二十届”这一承上启下的时间节点上,标志着群众舞蹈实现了从“遍地开花”的普及到“高峰林立”的品质升华,展现出从“群众文化”到“文化群众”的深刻转型。当基层的创作智慧与时代的宏大命题在此交汇,我们看见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正以艺术为媒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点亮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星光。
(作者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重庆市沙坪坝区舞蹈家协会主席)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