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将群众文艺姓“群”坚持到底——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终评观后
2025-10-28 16:07:22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将群众文艺姓“群”坚持到底

——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终评观后

文/熊勇

10月19日,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终评,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群星大剧院落下帷幕。作为群众文化领域的政府最高奖,其设置旨在褒奖群众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骨干创编演的优秀文艺作品——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优秀作品坚定姓“群”导向,矫正“脱离生活、炫技悬浮、重奖轻民”的不良创作倾向。本届26部终评作品,秉承“群众爱看、群众能演、群众受益”的实践,交出了一份新时代群众舞蹈创作的优秀答卷。

创作:盯紧群众期盼,让人物“立”在生活里

群众文艺最忌自说自话——百姓坐在台下,盼的不是云端里的英雄,而是身边人的故事。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暖到心里的共情。本届作品把“群众期盼”当创作第一要务,让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都带着生活的温度。

温情盼“暖”,用小事戳中人心。北京群舞《保温杯》没搞复杂剧情,只靠一个家家都有的保温杯,串联起邻里间“递杯热水解寒”“借杯搀扶融入”的细碎日常。山西《蒸蒸喜乐》更实在,聋人演员用肢体还原姥姥们“揉莜面、蒸栲栳栳”的场景,蒸笼掀开的瞬间,热气里裹着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的期盼。这些作品印证了:群众的“小温情”,比“大叙事”更能叩击心灵。

精神盼“燃”,用信仰照亮日常。红色题材最易陷入说教陷阱,但重庆《永生》偏不,它用街舞的力量感演绎红岩精神,舞者手中的《挺进报》不是道具,是烈士“用生命传信仰”的见证;地板动作不是炫技,是“身陷囹圄仍不屈”的呐喊。广东《最后一球》最懂百姓对拼搏的期盼,小演员们模拟乒乓球赛点的“扑救、对拉”,把“不服输、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跳成了每个普通人为生活奋斗的缩影。这告诉我们:群众要的精神力量,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而是能照见自己的共鸣。

文化盼“传”,用技艺连接古今。百姓对文化传承的期盼,从不是“博物馆展品”,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重庆《织卡织卡》把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技艺搬上舞台,舞者用腰肢当“经轴”,手臂当“梭子”,队形流动间,“经纬交错”的织锦画面跃然眼前,没有一句解说,却让观众看懂用双手织出幸福来的寓意。贵州《画里乡田》,把水城农民画的色彩、小花苗芦笙舞的舞步揉在一起,舞者衣服上的“梯田图案”、脚下的“踩堂步”,都是百姓把家乡美穿在身上、跳在脚下的期盼。这印证了:群众的文化自信,藏在可感可知的技艺里,脱离生活的非遗演绎,不过是没有魂的复刻。

编舞:贴着基层生活,让语汇“接”上地气

有群众舞蹈编导把专业技巧当“高级感”,编出来的动作,百姓学不会、看不懂。但本届作品打破了这种偏见。好的群众舞蹈语汇,不是踮着脚尖的炫技,而是俯下身子的模仿,是从群众劳动、娱乐、生活里“长”出来的动作。

向劳动学“真动作”,拒绝程式化摆拍。群众的劳动姿态,本就是最生动的舞蹈语汇。云南《云上梯田》的编舞没凭空想象,而是扎进哈尼族村寨看农民“插秧、打谷、修田埂”:舞者屈膝“插秧”时的重心下沉,双手“打谷”时的幅度变化,甚至“扛锄头”时肩膀的微斜,都是从真实劳动里提炼的。上海《古井趣事》,编舞跟着老上海村民学“汲水、洗衣”。双手摇轱辘时的运动,弯腰搓衣时的腰背起伏,连晾衣服时抖布料的动作都没放过。这告诉我们:群众舞蹈的专业度,不在技巧难度,而在生活真实度——脱离劳动的“唯美动作”,不过是没有骨的空壳。

向日常学“活语言”,拒绝晦涩化表达。百姓的日常互动,藏着最鲜活的情感语汇。江西《左邻・右舍》编舞时,天天在社区观察邻里相处,访问社区调解干部。四川《酒曲踩出幸福谣》更接地气,编舞把踩曲酿酒的动作艺术化,双脚踩曲时的前后搓动,双手翻曲时的上下翻转,都是酒厂工人天天做的活,百姓一看就懂“这是在酿造美好生活”。这印证了:群众舞蹈的雅俗共赏,在于语汇的“生活化翻译”。满是专业术语的抽象动作,不过是没有情的炫技。

向民俗学“热氛围”,拒绝冷场式表演。群众舞蹈要的是热乎劲,是能让百姓跟着动起来的氛围。新疆《地毯上的新娘》编舞,把维吾尔族婚礼上的“麦西来甫”舞步融进去:舞者“耸肩、摆胯”的欢快动作,“拉手转圈”的互动姿态,都是百姓婚礼上人人会跳的动作,台下观众忍不住跟着拍手打节拍。内蒙古《暖・光》更懂民俗的温度,编舞借鉴蒙古族珠岚舞:双手捧珠岚时的虔诚,转圈时的舒展幅度,都是百姓表达对家乡的爱的传统方式,让观众感受到 草原儿女的热情。这告诉我们:群众舞蹈的感染力,在民俗里的烟火气。

普及:跟着百姓需求,让成果“惠”到身边

有的群众文艺赛事重评奖、轻惠民,作品拿了奖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但本届群星奖用行动证明,群众文艺的终点,从不是终评舞台的掌声,而是百姓家门口的欢笑。

服装道具实用化,拒绝过度化包装。群众舞蹈的服化道,不是艺术品展览,要的是基层群众文艺骨干能穿、能用、能复制。北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服装,只是简单的青色长衫、素色水袖,没有复杂刺绣,老年舞蹈团自己就能缝制。《保温杯》的道具是一个普通保温杯,百姓家里都有。反观有些作品,服装镶满亮片、道具堆满舞台,不仅成本高,百姓想学都没法复刻。这告诉我们:群众文艺的性价比,在实用不在奢华。

惠民演出下沉化,拒绝剧场式垄断。终评结束后,多部作品立刻走进社区、军营、学校惠民演出。《酒曲踩出幸福谣》去渝北演出时,演员教百姓踩曲的动作。《舅舅的白马》去武警军营时,战士们跟着舞者学“扬鞭驰骋”。《质本洁来还洁去》去綦江演出时,被中老年文艺团队追着请教小碎步走法。有人说:“不用挤公交去大剧院,在家门口就能看。”这印证了:群众文艺的“覆盖面”,不在剧场大小,而在离百姓的距离。

群众文艺的根脉,永远扎在百姓心底

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的价值,不仅在于选出了优秀作品,更在于它为新时代群众舞蹈创作立了一根姓“群”的标杆:创作要盯紧群众期盼,别搞“悬浮叙事”。编舞要贴着基层生活,别搞“炫技崇拜”。普及要跟着百姓需求,别搞“奖杯至上”。

说到底,群众文艺不光是给百姓看的文艺,更是百姓自编自演的幸福曲——它的根在百姓的日子里,魂在百姓的情感里,舞台在百姓的身边。未来的群众舞蹈创作,只要守住姓“群”的初心,把群众“想不想看、能不能演、受不受益”当标尺,就一定能跳出更多“百姓爱、百姓赞、百姓传”的好作品,形成“暖民心、聚民力、兴文化”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綦江区文化旅游委工作人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区文联副主席、区评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