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烟火气里显非凡:评书《烈火浓情》的艺术突破与时代价值
文/邹俊星
评书《烈火浓情》于2025年10月17日参加第二十届群星奖曲艺类终评。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作为群众文化领域的最高奖项,其创立于1991年,2005年并入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体系并与“文华奖”并列,且本届群星奖首次由四川、重庆联合承办。该作品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报送,沙坪坝区文化馆、北碚区文化馆、綦江区文化馆联合演出,以2022年重庆缙云山山火扑救事件为原型,用曲艺特有的叙事智慧与审美张力,将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救援转化为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艺术篇章。作品既恪守评书“说表细腻、形神兼备”的本体特质,又融入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群星奖曲艺类终评中,堪称“以小见大、以俗见雅”的群众文艺典范。它不依赖宏大叙事的刻意拔高,却以平民英雄的鲜活群像叩击人心;不追求技巧的炫技呈现,却用方言韵白的质朴表达传递力量,最终让“中国人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在艺术肌理中自然流淌。
一、 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共生:从真实事件到艺术提炼
优秀的群众曲艺作品,往往是“真实土壤”与“艺术雨露”共同滋养的结果。《烈火浓情》的核心优势,在于它没有将 “重庆山火” 这一真实事件简化为灾难景观,而是通过评书的叙事逻辑,完成了“事件纪实”到“情感纪实”的升华。
作品对真实的尊重,体现在细节的精准还原上。开篇对极端高温的描摹,用直白的口语化表述勾勒出背景,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因“嘉陵江成一条线”这样具象的生活观察,让听众瞬间代入2022年重庆。而山火突发时的紧迫感,不仅通过“南山告急、中梁山告急、虎峰山告急、缙云山告急”排比式的动态描写具象化,更融入了评书“贯口”的表演技巧。这种节奏明快、层层递进的贯口式列举,既还原了危急态势,又以语言的韵律感强化了紧张氛围,让“不虚构、不夸张”的纪实笔法更具感染力,为后续的救援叙事奠定了真实的情感基础。
更难得的是,作品在纪实之上完成了艺术化提炼。真实的山火救援涉及无数参与者,若平铺直叙必然陷入“流水账”,而《烈火浓情》巧妙选取“外卖小哥龙娃子”作为叙事主线,以他的视角串联起消防员、党员、退伍兵、志愿者乃至父母的群像。这种 “以个人带群体”的叙事策略,是评书“一人多角、一线穿珠”传统手法的现代运用:龙娃子的“换摩托”心愿、对父母“抠门”的抱怨,让他从“英雄”回归“普通人”;而他骑摩托冲火场、摔车后仍坚持救援的行动,又让“普通人”生长出“英雄气”。这种“先俗后雅、先私后公”的提炼,让真实事件摆脱了“新闻报道”的局限,成为有情感、有温度的艺术作品。
二、平民英雄的群像塑造:在烟火气中彰显大义
群星奖倡导“群众文艺为群众”,而“群众”的核心,正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烈火浓情》最打动人心的,便是它塑造了一组“非典型英雄”群像。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关餐馆送丸子”“谎说鱼塘无鱼”“摔车仍冲火场”的日常选择,诠释了“大义藏于市井”的深刻内涵。
主角龙娃子的形象,打破了“英雄必须完美”的刻板认知。作品开篇的他,是个带着小情绪的年轻人:骑“八手摩托”时抱怨“抖得恼火”,想换新车被父亲怼,想喝冰可乐被母亲拦“那是卖钱的”,甚至疑惑“屋头又开餐馆、又办鱼塘,为啥子妈老汉对我恁个财”。这些细节充满生活气息,让龙娃子不像“被塑造的英雄”,更像邻居家的小伙子。而他的转变,也并非源于“顿悟”,而是“缙云山山火告急”的消息触发的本能选择。“来不及多想,回到家换上老爸新买的越野摩托车‘嗡——’直奔缙云山。”这种“无预设、无拔高”的转变,让人物成长更具说服力;后续摔车后“眯了哈眼睛”就“满血复活”,甚至关心“老汉的新摩托遭摔成了铁坨坨”,更是将“英雄气”与“孩子气”融合,让形象愈发鲜活。
龙娃子父母的形象,则是“市井大义”的最佳载体。父亲老龙,前半段是“抠门”的家长,舍不得给儿子换摩托,看到儿子摔车先骂“给老子爬起来”;后半段却成了“舍家”的奉献者:不仅默认儿子骑自己“舍不得骑”的新车,还主动暴露“荒了十几年”的鱼塘其实有鱼,一句“今年鱼死了,明年我再养。山保住啥子都有”,将“小家”与“大家”的取舍说得直白又有力。母亲的形象更具反差感:开头拦着儿子喝可乐,结尾却“明天再买辆更好的”摩托给儿子,甚至不忘“消防员喝不完,我还要拿回去卖钱”的“抠门”本色。这种“大义不丢烟火气”的塑造,让母亲摆脱了“贤妻良母”的标签,成为真实、立体的“重庆大妈”。
此外,作品中的“群像侧写”同样精彩。“山高路陡,消防车上不去”时,“唰——”举起的几千双手,以及“我是党员!”“我是退伍兵!”“我是志愿者!”的齐声应答,没有具体人物姓名,却勾勒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群像。这些人物不是“背景板”,而是与龙娃子一家呼应的“平凡英雄”,共同构成了“中国人不简单”的精神群像。
三、评书本体的丰富表达:方言、韵白与叙事节奏的巧构
作为曲艺类作品,《烈火浓情》的成功离不开对评书本体艺术的坚守与深化。它没有为了“讨好年轻观众”而刻意加入流行元素,而是在“说、表、评、叙”的传统框架中,通过重庆方言、韵律化叙事与“扣子”设置的多维运用,将评书的传统手法打磨得更为细腻,让古老艺术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重庆方言的运用,是作品的“地域灵魂”。评书讲究“乡音入耳”,《烈火浓情》中的方言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与人物性格、地域文化深度绑定:“恁个财”(这么小气)、“拉稀摆带”(拖泥带水)、“扯噗鼾”(打呼噜)等方言词汇,既符合重庆人的日常表达习惯,又让人物语气更鲜活。更关键的是,这些方言词汇通俗易懂,即便非重庆听众也能通过语境理解含义,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打破了“方言壁垒”,实现了“乡音”与“共通”的平衡。
韵白与散说的交替,是作品的“节奏密码”。评书常用“韵白”渲染气氛、概括场景,用“散说”推进情节、展现对话,《烈火浓情》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开篇四句韵白,既点明主题,又用“烤验”的谐音制造记忆点;描写缙云山救援时,“坡陡路险山道弯,摩托灯光接上山。左边是,火龙乱窜,右边有,车灯相连,一撇一捺,火场就是交叉点,拼出个大大的‘人’字顶破天”,则用韵白将“火”与“人”的对比具象化,既富有画面感,又升华了“人定胜天”的主题。而在龙娃子与父母的对话、救援现场的呼喊等情节中,作品则采用“散说”,用口语化的表达让场景更真实。这种“韵白抒情、散说叙事”的交替,让作品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一叙到底”的单调。
“扣子”的巧妙设置,是作品的“吸引力关键”。评书的“扣子”即悬念,《烈火浓情》在叙事中多次设置“扣子”:龙娃子骑新车冲火场,听众担心他的安全;“咣当、咔嚓”摩托摔车,众人以为龙娃子受伤,结果却是“在扯噗鼾”。这个“虚惊一场”的扣子,既缓解了救援场景的紧张感,又用“累到睡着”的细节凸显救援的艰辛;后续消防员问“山上哪有水源”,老龙说“半山有个野塘子”,母亲却急呼“那是屋头的鱼塘”,这个“鱼塘有无鱼”的扣子,则将家庭奉献与救火大义的冲突推向高潮。这些“扣子”不刻意、不牵强,而是融入情节自然生发,让听众“想听下去”,完美契合了评书“引人入胜”的本体要求。
四、时代价值的艺术传递:集体精神的当代诠释
一部优秀的群众曲艺作品,不仅要“好看、好听”,更要 “有魂、有骨”。《烈火浓情》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以艺术的方式,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鲜活实践。它没有直白地喊口号,而是通过“4 天扑灭山火”的事实,以及人物的选择,让“中国人的团结”变得可感、可触。
作品结尾的对比手法,是时代价值的点睛之笔。在缙云山火扑灭后,作品列举:“2022 年美国加州山火持续90多天;2023年加拿大渥太华山火烧了120多天;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超过180多天;2025年开年那场山火着了30多天,据说现在也没全灭完。”最后落脚于“中国重庆这场山火彻底扑灭仅仅4天”。这种对比没有任何说教,却用数字的差距直观展现了“中国速度”背后的精神力量,不是技术的简单碾压,而是“摩托骑士送物资”“餐馆老板关店送丸子”“村民献出鱼塘”的集体行动。正如作品结尾的韵白:“中国人,不简单,烈火浓情显非凡。忠勇坚韧性刚烈,关键时刻敢争先!”这句总结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对前文所有情节的升华,让“集体精神”从“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作品传递的“集体精神”,是“个体价值”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它不倡导“牺牲个体成全集体”,而是展现“个体在集体中实现价值”。龙娃子在救火中从“抱怨青年”成长为有担当的“重庆崽儿”,老龙夫妇在奉献中收获了“山保住啥子都有”的信念,甚至“摔成铁坨坨”的摩托,也成为“英雄记忆”的象征。这种“个体与集体共生”的价值观,既符合当代人的认知,又传递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传统精神,让作品的时代价值更具深度与温度。
结语:群众曲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评书《烈火浓情》之所以能站在第二十届群星奖曲艺类终评的舞台上,本质上是因为它走通了群众曲艺“守正创新”的道路。它“守”的是评书“以情动人、以叙引人”的本体传统,“创”的是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它“贴”的是群众的生活,“传”的是民族的精神。
作品没有追求“高大上”的题材,却用“山火救援”的平凡故事打动人心;没有依赖“炫技”的表演,却用“方言韵白”的质朴表达传递力量;没有塑造“完美英雄”,却用“烟火气里的大义”诠释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理念,正是群星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群众文艺,终究要为群众而作、为时代而歌。
从这个角度看,《烈火浓情》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评书作品,更是群众曲艺传承发展的“范本”:它证明,古老的曲艺形式只要扎根真实生活、融入时代语境,就能焕发生机;平凡的群众故事只要用对艺术手法、传递真情实感,就能成为经典。而这,或许就是它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中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辑部编辑)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