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光映舞韵·物载真情
——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终评观后札记
文/赵君伊
“于生活撷趣,向人心扎根”,是群众舞蹈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的创作初心与精神坐标。2025年10月19日的重庆群星剧院,一场浸透着烟火温度与文化肌理的舞蹈终评,便在这里缓缓启幕,它以最质朴的姿态,铺展一场“日常如何酿作诗意”的文化巡礼。北京《保温杯》里漫溢的邻里暖,新疆《地毯上的新娘》裹挟的草原热,上海《古井趣事》漾开的水乡柔,广东《最后一球》燃动的少年劲,贵州《画里乡田》盛满的乡土甜,广西《一布一生》缠绕的非遗韵,四川《酒曲踩出幸福谣》流淌的劳作欢,七部作品恰似散落的烟火星子,让我读懂群众舞蹈最动人的底色,它不执着于宏大叙事的铺陈,只将生活里那些细碎的、温热的片段,化作舞台上流转的璀璨光芒。
一、暖杯启卷:胡同日常里的温情褶皱
作为整场终评的开篇,北京大兴区文化馆的《保温杯》一登台,就用“慢”与“真”抓住了全场的呼吸。《保温杯》,远不止是跳“用杯子喝茶”的日常,那只不锈钢杯藏着的隐喻,是我观演时最先撞进心里的柔软。杯身的温度不是烫嘴的热,是晨练后老伙计递来的牵挂;杯盖边缘的磨损痕迹,不是破旧的印记,是十年如一日“慢慢过日子”的见证。有人递杯时先将杯身贴在掌心试温,确认不烫才缓缓推给同伴,那半秒的停顿,哪里是舞台设计?分明是生活里“怕烫着人”的本能体贴。
舞台灯光是柔和的暖黄,落在杯身上反射的光斑,像胡同老槐树下的碎阳。当舞者围着石桌“饮茶”,有人仰头时喉结轻轻滚动,有人嘴角沾着满足的笑,这杯子的深意便明了:是温暖的载体,是岁月的刻度,更是邻里情的纽带。《保温杯》跳的从不是“杯子”,是藏在杯沿的、不声不响的温情,是每个普通人都曾拥有的、最朴素的幸福隐喻。
二、地域织章:草原与水乡的舞韵流转
《保温杯》的温情还没在剧场里散尽,新疆文化馆的《地毯上的新娘》便踩着手鼓的节奏踏台而来,瞬间将全场的氛围拉向了热烈的草原。蓝底的主毯上绣着繁复的民族纹样,红裙新娘在毯中央绽放,周围的伴舞服饰红粉相间,像把草原的繁花穿在了身上。更妙的是乐手的加入,舞者们抱着冬不拉、敲着手鼓,音乐与舞蹈的共振,把“婚典的热闹”推到了极致。
新娘的连衣裙是明艳的石榴红,裙摆从腰际往下渐渐散开,袖口和领口处缝着银色的亮片,在灯光下随着动作闪着细碎的光,却不显得张扬;伴舞的服饰以白、红为主,腰间的银饰随着动作叮当作响,舞者们的动作带着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劲”与“柔”:移颈时,头部的转动快而稳,头纱跟着晃出细碎的弧;耸肩时,肩膀的起伏与手鼓的节奏严丝合缝,没有一丝拖沓,却在快节奏里藏着细腻的控制;踢踏步落在地毯上时,膝盖微屈,脚掌先着地,再过渡到脚跟,让动作显得既有力又轻盈。新疆人的快乐是能传染的,不用懂民俗,只要看那红裙、那花毯、那乐手,就能被这份婚典的热辣裹住。
当草原的手鼓声还在剧场里绕梁,一阵浅蓝的光突然漫上舞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古井趣事》来了,瞬间将草原的热辣换成了江南的柔。把舞台从草原拉回了江南水乡。舞台中央的古井道具极具巧思,井沿是淡蓝色的石质纹理,上面还绘着白色的小鹿图案,古意盎然。一群水乡姑娘围井而坐,服饰细节充满江南韵味,有的穿着蓝底白花的传统布衫,衣角绣着细密的水纹;有的身着紫粉条纹的上衣,搭配青色的围裙,辫梢还系着红色的绒球;还有位姑娘头戴红色的头巾,鬓边别着一朵绢花,正是平江路巷子里的洗衣女模样。
舞者们的动作鲜活又细腻,手扶井沿时,指腹轻轻贴着石质纹理,仿佛真能触到百年古井的凉;“汲水”时手臂后倾的力道,“搓衣”时手指的开合,甚至有人仰头时露出的梨涡,都透着“生活的真”。淡蓝色的灯光落在井沿的小鹿图案上,晕出朦胧的水纹。有一瞬,所有姑娘挤在井沿,有的探头看“井水”,有的捂着嘴笑,那神态将我带到苏州平江路的清晨:几位阿姨蹲在河边洗衣,肥皂水泡泡沾在发梢,原来这口“井”不是道具,是水乡人的根,它装着清晨的阳光,装着洗衣的絮语,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子。那些蓝底白花的布衫、紫粉条纹的衣装,还有井沿的小鹿纹,都是江南生活痕迹的延续,是水乡记忆最生动的载体。
三、热血与童真:生活肌理的精神注脚
刚从江南古井的柔缓场景里抽离,舞台上就传来少年们利落的脚步声。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的《最后一球》登场了,带着乒乓赛场特有的锐气,瞬间让剧场里的空气都变得紧绷又热烈。舞者们穿的红衣不是刺眼的亮红,而是偏暗的“乒乓红”和乒乓球台的红面颜色几乎一致,衣摆处缝着白色的线条,像乒乓球台的边线,简单却有辨识度。
音乐一响起,就是熟悉的乒乓球“咻咻”的声音,配合着手鼓的节奏,让整个剧场都透着“赛场”的紧张感。舞者们的动作全是从乒乓球运动里提炼的,却在舞蹈里有了新的表达:“发球”时,手臂从后往前挥,手腕轻轻一抖,这是在发“旋球”;“接球”时,膝盖微屈,身体向一侧倾斜,手臂伸出,准备“挡球”;“扣杀”时,身体腾空,手臂往下挥,动作有力却不僵硬,让“扣杀”的狠劲里藏着舞蹈的美感。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舞者们的指尖都绷得很直,即使在快速的动作里,也没有放松。最燃的是“最后一球”的片段:音乐突然加急,手鼓的节奏快得让人屏住呼吸,舞者们围成一个圈,红衣随着旋转晃出红色的弧。当“球”最终“得分”时,所有舞者突然定住,双手高举过头顶,掌心朝前。这时,舞台顶光全部亮起,暖白的光打在红衣上,让整个舞台都透着“热血”的亮。这场舞蹈,没有讲“拼搏的大道理”,却用年轻人的动作、红衣、节奏,把“不服输”的劲都跳了出来,让每个观众都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想起为了一件事拼尽全力的模样。
而贵州六盘水市文化馆的《画里乡田》,则把舞台拉回了乡土的童真。舞者们的装扮满是田野气:蓝底白花的布衣绣着嫩黄稻穗,红橙条纹衫搭配蓬松的白色裤裙,还有舞者头戴彩绸扎成的“太阳帽”,帽檐缀着银亮的亮片,跑动时亮片簌簌闪光,就好像把迷你彩虹顶在头上。道具更像从童话里搬来:半人高的黄毛绒大鸭子憨态可掬,翅膀上缝的红圆点像熟透的浆果,舞者抱着它摇晃时,鸭嘴还会随着动作“张合”,惹得前排孩子发出阵阵惊叹;“彩虹太阳”是用七彩绸布叠成的半圆,边缘烫着金箔,灯光一打,金粉似的光斑簌簌落在舞台上,做旧的木质画框边角磨出浅棕的木色,小舞者们在框里探头、伸胳膊,活脱脱是从乡土绘本里蹦出来的小人儿。那股没经过雕琢的稚拙,把田埂上撒欢的快乐一股脑泼在了舞台上,后排的老人笑着抹了抹眼角,大抵是想起了自己光脚丫跑田埂的小时候。
四、非遗与劳作:藏在舞蹈里的文化根脉
在热血与童真之后,广西梧州学院的《一布一生》与四川省邛崃市的《酒曲踩出幸福谣》,又为这场终评添上了“文化根脉”的厚重。《一布一生》的舞台上,把非遗织锦的传承跳成了流动的视觉诗。舞者服饰极具民族张力:主色调是浓郁的宝蓝,衣缘和裙摆处绣着大朵玫红、粉绿的花卉,领口、袖口的浅蓝镶边清新雅致,头饰的银饰步摇配粉红绒花,随动作轻颤,活脱脱是非遗画册里的绣娘模样。
织锦道具更是精妙,红色框架的织锦台纹样碰撞感极强,有的是蓝底白纹菱形格,复刻苗族银饰纹路;有的是粉紫交织的对称花,绒面质感在灯光下泛着柔光。舞者推动织锦台时,红框与彩锦形成强烈色块对比,仿佛把非遗工坊搬上舞台。那匹渐变织锦细节惊人,从素白到斑斓的层次,是绣线的堆叠艺术,粉紫线里掺着银线,光下闪着细碎亮芒。动作里的传承感更动人。有舞者跪坐织锦台前,指尖轻抚纹路,有人立于织锦台高处,宝蓝衣袖与粉紫织锦色块碰撞,似在完成流动的非遗画卷。群舞阵形将织锦台推成错落几何结构,红框、彩锦、蓝衫交织的画面,让“一布一生”的深意具象,织锦里的传承,在一推一拉、一抚一扬中,活了过来。
《酒曲踩出幸福谣》则把川西酿酒的劳作日常跳成了一曲鲜活的市井诗。舞者们的布衣质感十足:浅粉紫、深紫的麻料带着自然的粗粝纹理,袖口翻出的浅灰衬里质朴又有层次;红色头带在发间束成利落的结,随动作轻晃。木质酒曲框是舞台的灵魂道具:浅棕色的木框带着手工打磨的痕迹,榫卯结构清晰可见,舞者单膝跪地托举时,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手掌贴合在木纹上,仿佛能触到粮食发酵的温度;群舞时酒曲框被排列成错落阵形,在暖光下泛着棕色光泽,宛如一片微型酿酒工坊。
动作里的“劳作感”格外戳人,单人抬框时,屈膝的弧度里藏着“负重”的真实,脚步落地的轻响模拟着酒曲发酵的韵律;群舞协作抬框,手臂伸展与脚步移动严丝合缝,红色头带在队列里连成流动的线。最动人的是“分享酒曲”的互动,两位舞者面对面手搭肩头,笑容里的真挚把“劳作的幸福”酿成了舞台上的温度,原来最好的“劳动光荣”,是看着木框里的粮食变成酒,是和伙伴们在工坊里笑出的声浪。这场舞蹈,没有“讲劳作的辛苦”,却用踩曲的动作、酿酒的场景,把“劳作里的幸福”跳了出来——它让观众看到,劳作不是“疲惫的重复”,而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舞台灯光缓缓熄灭,剧场里的掌声却久久没有停止。我坐在座位上,看着舞台上渐渐暗去的光,心里满是细碎的温暖:从《保温杯》的胡同温情,到《地毯上的新娘》的草原热辣;从《古井趣事》的水乡柔婉,到《最后一球》的少年热血;从《画里乡田》的乡土童真,到《一布一生》的非遗传承,再到《酒曲踩出幸福谣》的劳作幸福——这七部作品,像七颗不同颜色的星,在群星剧院的舞台上,拼成了“群众舞蹈”的模样。
走出剧场时,夜色已经漫了上来,重庆的街头亮着暖黄的灯。我想起《保温杯》里舞者递杯的动作,想起《地毯上的新娘》里新娘的笑容,想起《画里乡田》里七彩的太阳。忽然明白,原来群星奖的“群星”,从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生活里的普通人,是把日常过成舞台的舞者。这场终评也让我懂得,最好的群众舞蹈,从来不是远离生活的炫技,而是像一缕晨光、一阵晚风,悄悄漫过人心,让你在舞台上,看见自己的生活,触摸到日子里的温暖。
(作者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