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舞动神州,华彩绽放——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类终评观后感
文/杨雅琪
广场舞作为跃动在中国城乡的活力景象,早已成为广大老年人不可或缺的“活力密码”。发展至今天,广场舞的含义已不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的健身操,其更是情感交融的社交平台与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随着时代不断更迭发展,广场舞也在不断地演进升华,如今的广场舞在秉持着“门槛低,人人皆可跳;普及广,处处皆舞台”的亲和理念,同时,更被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浓厚的民族特色、鲜明的地域风情、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乃至珍贵的非遗元素。它们在广场舞的载体中找到了全新的表达。编导们深耕本土文化沃土,精准且巧妙地提取独具本地特色的动作语言符号,将一方水土的故事与风情编创成一个个可见、可感、可舞的生动作品。
本场比赛我们尤为欣喜地看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广场舞竞相绽放,如同一场“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舞蹈华章,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华彩绚丽。让我们共同见证着广场舞从单纯的健身运动升华为展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的广阔舞台。

一、灵魂所在:地域特色符号的深度挖掘与艺术转化
编导们作为文化的解码转译者,深入文化现场,挖掘可被可视化与动作化的符号“碎片”,并将它们锻造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语言体系。在作品《鼓舞声声迎盛世》中,编导对源自陕西黄土高坡那积淀千年的文化活化石“横山腰鼓”进行探究挖掘,将其铿锵的鼓点与豪放的动作,艺术性地转化为舞者身体的激昂语言,舞者化身黄土精神的图腾,将地域特色升华为迎接盛世的澎湃气象。上海呈现的作品《一起跳舞吧!》中,对上海独有的都市文化符号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巧妙转化,精准捕捉到现代上海的脉搏——“白领”“通勤”与“快节奏”。将步履匆忙、高效工作状态这些市民日常的身体记忆,提炼、夸张为舞蹈的核心动作语汇,展现出海派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湖北作品《雕花剪纸》是非遗进行当代艺术转化的一次精彩实践。通过深度挖掘了湖北非遗剪纸的核心符号,体现非遗剪纸不仅是剪纸的图案之美,更是其“雕剪”过程中的动态之美,舞者以手型模拟剪刀,以手臂的动律、回转模拟剪刀、纸张的开合与线条流转,这套独特的身体语汇,让舞者本身“活”成了一幅幅灵动的剪纸作品。
二、华彩乐章: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光芒
本届广场舞大赛终评,最引人瞩目的亮点无疑是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集中绽放,这些作品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健身娱乐范畴,转而成为一部部流动的“民族志”。福建队伍的《福满畲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饱含民族风情的画卷。舞者以身体为画笔,勾勒出漫山茶园的青翠,她们灵动的指尖仿佛在茶丛间跳跃,模拟着采摘嫩芽时的那份专注与珍惜。他们将艰辛的劳作内化为生活的舞蹈,每一个舞步都饱含着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忱,最终升华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赞歌,尽展畲族人民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期盼福满的美好愿景。内蒙古队伍《欢腾鄂尔多斯》生动再现了游牧民族的灵魂符号,男舞者如雄鹰般舒展,仿若骏马驰骋草原,展现出草原之子的彪悍与力量,而女舞者舞步轻灵且富有韧性,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民族文化的绵延不息,当二者力量在舞台上交织,生动诠释了蒙古族文化当中“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古老智慧。男人是草原的脊梁、女人是牧歌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这个民族的豪放与欢腾。

三、点睛之笔:道具与服装的匠心运用
在终评舞台上,道具与服装已远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升华为叙事抒情、深化地域特色的“点睛之笔”。其间的匠心巧思,让每一个作品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灵魂。作品《鱼游春水》中,鱼形木制道具的设计堪称绝妙,其拿于手中敲击起舞,又穿于脚上踏地为节,通过使用方法的创新,将“鱼”的意象从视觉到听觉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呈现。同样《水乡幸福路》中的丝巾,从系于指尖模拟桃花的精美,到最终豁然展开,以磅礴气势收尾,完成了从具象到意象的升华。《幸福生活节节甜》使用了重庆特色道具“连宵”,随乐敲击身体发出清脆声响,既是节奏的工具,更是重庆人火辣热情、乐观恢弘性格的物化体现,其声响本身就构成了作品恢弘气势的一部分。《我家住在江海边》在服装与道具深度融合方面提供了完美范本:湖蓝色的服装奠定了“江海”的基调,而头顶的竹编帽则是一个充满巧思的双面道具——正戴是江南女子的典型符号,翻转过来则瞬间变成朵朵盛放的茉莉花,与耳熟能详的《茉莉花》旋律完美呼应,将地方风采与文化记忆巧妙地融为一体。

从独具匠心的道具服装,到百花齐放的地域风情,本届广场舞终评的每个舞步都已超越单纯的健身娱乐,踏入了文化表达与自信构建的广阔疆域。它让我们看到,最动人的文化自信,并非高高在上的宣导,而是源于民间、生于生活的自发书写,通过这些质朴而真挚的广场舞作品,在无数观众心中激起共鸣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根基,正深植于这份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创造性转化之中。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