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在沧浪之水中发出理想之声——评话剧《沧浪之水》
2025-10-25 17:59:05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在沧浪之水中发出理想之声——评话剧《沧浪之水》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彭佳伟

话剧《沧浪之水》改编自阎真同名小说,由湖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南省话剧院创排,该剧讲述了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研究生、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池大为,因性格与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经历现实的夹击而挣扎、改变,最终回归精神家园的故事。

文学语言与舞台语汇,大刀阔斧地精准改编

自2003年出版以来,小说《沧浪之水》重版80余次,总销量超过100万册,可以说是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是一部由湖南籍作家阎真创作的具有浓郁湖湘特色的重要作品。

中国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中曾说过,小说是引起想象的艺术,而戏剧是引起感觉的艺术。如何把洋洋洒洒百万字的原著塞入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话剧中,极为考验创作团队的改编能力。《沧浪之水》话剧从构思创作至今,剧本先后历经几十次修改、数次打磨提升,最终的呈现在尊重原著精神和舞台重构上达到了巧妙的平衡。该剧除去了原著的旁枝末节,对于促成他转变的两个关键节点——儿子烫伤却求不到人帮助和是否要做告密小人,做了放大处理和内心场景的细致刻画,通过抓大放小,该舍弃的舍弃、该抠细的抠细,牢牢地抓住了作品的“根”——主角池大为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经历了心灵煎熬和灵魂拷问,最终回归精神家园。种种情节铺排、诸多细节描述都是为这个中心思想服务的,人物逻辑和故事情节自然清晰顺畅起来。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湖湘话剧的创新表达

《沧浪之水》的舞台既根植于深厚的湖湘文化土壤,也与现代舞美设计、舞台灯光深度融合,经过创作团队的千锤百炼,最终成就了其深刻而精妙的艺术魅力。

在人物塑造上,领衔主演王峰老师将中年池大为的清高、挣扎与激情表现得恰如其分,又加入了不少趣味性的独白和处理。申科长的角色嵌入了戏曲的唱段和“脸谱”元素,令人印象深刻。象棋作为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也融到池大为和晏老师的台词与走位中。

在台词打磨上,剧中会议在对全省药材市场整顿情况进行总结时,丁小槐、莫姐、大徐等角色排比式的、递进的一连串叫好的台词,和晏老师戛然而止的一个“好”字,生动地勾勒出官场中明哲保身的众生相,丰富了舞台的层次感。

在舞台设计上,群演戴上面具,通过夸张外化的肢体拉扯和舞动表现池大为内心纠结的场面,创造出既现代又具有传统戏曲的舞台语言。作为一部官场剧,巧妙穿插了动感的音乐作为散会和丁小槐搬家的转场,让整体略有压抑的氛围得到适当缓解,也强化了人物境遇的反差和内心的失落。

人物对比和意象对照,现实关怀的艺术呈现

导演刘锷曾说:“《沧浪之水》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引发人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歌颂或否定。这也是我们希望带给观众的。”

《沧浪之水》最打动人心的,正是它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审判,展现出时代碾压下人性的复杂光谱。剧中设置了几组精彩的人物和意象,让池大为的转变过程令人信服,并隐晦而巧妙地向观众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丁小槐没有什么真本事,靠溜须拍马当上了处长,池大为却因为自己的“真诚”而屡屡遭受打击。晏之鹤则像是池大为的一面镜子,如果他一直遵从本心,他也许会成为第二个晏之鹤,但同时,晏之鹤又是他在这混沌官场中郁郁的发泄口,只有在与晏之鹤的交流中,他能找回自己。

话剧的结尾处理极具深意。即将任职卫生厅厅长,坐上那把象征无上权力的“椅子”的池大为,却不太敢触碰那盏寄寓父亲盼望的“油灯”了。

沧浪之水,清兮濯缨,浊兮濯足。《沧浪之水》通过精准的故事改编、创新的形式表达和深刻的现实关怀,成为了湖南话剧艺术的一部精品力作,该剧的成功也证明了,只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现实、关注人性、勇于创新,传统舞台艺术才能获得新鲜的生命力,在时代浪潮中适应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