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从“临时搭伙”到“和衷共情”:淮剧《赶脚》中的前现代“搭子”叙事
2025-10-23 16:09:16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从“临时搭伙”到“和衷共情”:淮剧《赶脚》中的前现代“搭子”叙事

苏新辉

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图景中,“搭子”这一社交形态悄然兴起。饭搭子、旅游搭子、健身搭子——这些基于特定需求、在有限时空内形成的临时组合,折射出现代人在当代生活中对“轻盈社交”的渴求。当我们回望淮剧小戏《赶脚》中那段荒沟茅屋里的奇遇,惊异地发现,这出传统戏曲早已奏响了一曲关于“临时搭子”的前奏。

《赶脚》讲述名门闺秀成凤英为追寻被发配关外的未婚夫,女扮男装跌落荒沟,被车夫钱三文搭救回家,由此引发一连串误会与最终和解的喜剧故事。在这出精巧的市井喜剧背后,隐藏着一幅生动无比的“前现代搭子图鉴”。

荒沟里的“救命搭子”:临时关系的建立

成凤英与钱三文的相遇,具备了理想“搭子”关系的全部要素:明确的情境(成凤英遇险需救助)、清晰的需求(钱三文可提供食宿与安全)以及天然的时空边界(荒沟茅屋的一夜)。这种关系的建立,同时蕴含着偶然与必然——相遇是偶然的,但驱动钱三文伸出援手的“仁义”精神,却是深植于民间社会的必然。

与现代“搭子”不同的是,《赶脚》中的临时关系从一开始就浸润着浓厚的传统道德底蕴。钱三文救人于危难,不为利益,不为回报,仅仅源于“总不能见死不救”的最朴素道义感。这种超越功利计较的相助,为这段“搭子”关系注入了现代社交中稀缺的情感温度。

洗脚与共眠:“搭子”关系中的信任试炼

《赶脚》的戏剧核心在于成凤英“女扮男装”引发的连环误会。从“搭子”视角审视,这一设定恰成为探讨临时关系中信任问题的绝妙隐喻。“洗脚生疑”一场,钱三文夫妇对成凤英身份的怀疑,恰如现代“搭子”间试图确认对方真实身份的微妙过程。而当剧情推进至“共眠反目”,更将临时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推向高潮——同处一室却各怀秘密,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

这些桥段如此生动地揭示了临时关系中的普遍困境:我们如何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内判断对方的真实性?又如何在不确定中建立基本信任?《赶脚》通过传统戏曲的喜剧手法,将这一现代命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误会到结拜:“搭子”关系的理想升华

《赶脚》最动人的部分在于误会的消解并非关系的终结,而是更深层次连接的开始。当三人最终“释怀”“结拜”“共赴关外”,这段始于救命的“搭子”关系已完成从临时组合到情感共同体的升华。

现代“搭子”文化往往强调边界清晰与低情感消耗,关系随特定情境的结束而自然终止。而《赶脚》却展示了一种更为理想的可能:基于真诚与仁义建立的临时联结,有能力超越最初的功能性,升华为更为深厚的情谊。钱三文的仁义、三文妻的仗义、成凤英的情义——这三种不同质地的情感在误会消融后交汇融合,共同奏响了一曲人性崇高的赞歌。

古今对话:《赶脚》对当代“搭子”文化的启示

将《赶脚》置于当代“搭子”文化的对话语境中,其启示意义愈发鲜明。剧中“搭子”关系建立于传统“仁义”道德之上,而当代“搭子”更多基于契约精神与个人兴趣。前者充满不计回报的情感投入,后者则体现着现代人对社交效率与安全边界的理性计算。《赶脚》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交效率的同时,不应全然抛弃那种基于人性本善的交往勇气。

更值得玩味的是,《赶脚》对原版《孝灯记》的改编——摒弃“求官救夫”的俗套,聚焦“出逃追夫”的个人觉醒。这一转变使成凤英从被动等待拯救的客体,变为主动改变命运的主体。她在与钱三文的“搭子”关系中,展现的不再是贵族小姐的俯就,而是平等个体间的相互尊重与扶持。这种人物塑造,与现代平等观念不谋而合。

传统的新生:青春演绎与时代气息

《赶脚》的成功,离不开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与青春力量的注入。三位平均年龄仅24岁的青年演员,以扎实的毯子功、水袖功、翻打滚踢等传统程式,为古老的剧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正是这种“陈窖新酿”的艺术处理,使《赶脚》能够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当年轻演员在舞台上演绎那段荒沟奇遇时,他们不仅在传承一门传统艺术,更在与当下的社交现实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结语

淮剧《赶脚》凭借其精巧的叙事与深厚的人性关照,让我们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意外地遇见了一面映照当代社会生活的镜子。它告诉我们:无论是车马慢的从前,还是信息快的今天,人在旅途、身处困境时,总会渴望一种真诚的临时联结。在“搭子”文化兴起的今天,《赶脚》那段关于荒沟茅屋里短暂相遇却永久温暖的故事,如同一则历久弥新的寓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始终是那份打破边界、超越功利的真诚与仁义。

“荒沟茅屋仁义在,真情融得冰雪开”——这既是《赶脚》的精神内核,或许也是穿越古今的社交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淮剧《赶脚》以其独特的“搭子”叙事,为我们思考当代人际关系提供了一剂来自传统的温暖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