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群星闪耀巴渝,舞动风华绝章
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傅兰媚
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在重庆举行,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的26部优秀作品精彩亮相。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系统艺术奖项之一,群星奖彰显着全国群文工作者于广阔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探寻,以及对社会热点的现实追问,展现出原创作品与时代精神对话的自觉意识。这些作品类型丰富多样、内涵深刻饱满,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 在第一场的13个作品里,创作者们皆在时代命题的框架下奋力凸显创新,无论在叙事技巧的革新还是题材视角的开拓方面,均各具亮点。这些作品以不同程度的舞蹈表达回应着时代精神,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品围绕两个主题演绎:一是,传统舞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古井趣事》致敬了上海非遗代表性项目西郊农民画,复现了以古井为核心的民间生活趣事;《青丝银发绣年华》讲述了江苏省“东台发绣”,通过道具巧思复现了江南织女的形象,演绎了以人的发丝为材料的施针渡线工艺;《地毯上的新娘》以维吾尔族婚俗为蓝本,刻画了一幅充满明媚地域色调的人民生活画卷;《云上梯田》以云南省哈尼梯田为题材,勾画了森林、村庄、梯田、水系等地域风光,用舞蹈书写了土地滋养子孙的美好景象;《暖光》以现代审美视角重新诠释了蒙古族的珠岚舞,同时又保留了浓厚的传统蒙古族舞蹈风情;《质本洁来还洁去》试图用身体的美学追问《红楼梦》葬花吟的人生哲学命题;《阿妈就是那种山》描绘了西昌那重峦叠嶂的地域,这片土地如同母亲一般,既有包容与温暖,又兼具酷帅的气质,它滋养着子女,给予人们力量。
作品《织卡织卡》,以重庆土家族西南卡普传统织布技艺为底色,通过土家族摆手舞的身体语言,讲述了一位老艺人与传统技艺的“坚守”故事,令人回味无穷。作品以群像形式展现了两层含义:外层是青年传习少女对传统技艺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同的过程;内层则是群像对西南卡普复杂纹案的动态诠释。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与迂回流转间,既有“脆”“梗”等动态话语,生动演绎了老艺人与陈旧织布机的写实画面;也有流动的结构,似抖动的花布,“单摆”“双摆”“回旋摆”的语言律动,不仅生动再现了西南卡普多层次的织工技艺和多流程的扎染工艺,更宛如无数少女跃然于布匹之上的意象美感。老艺人“佝偻”的身体和花着的眼睛,是对西南卡普的执着与坚守;不断重复的律动是习艺过程中不断打磨的情境再现,新与旧、老与少的更迭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也是美好愿景,作品用土家族的摆手舞与西南卡普共同塑造了土家人对传统技艺的真挚情感,展现了重庆少数民族的文化形象。
二是,时代现象与民族精神的回响。《保温杯》通过展现当代人从酒杯到保温杯的生活方式转变,描绘了邻里之间的友善与温情,深刻反映了当代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向远方》致敬了晋江人的奋斗精神,演绎了改革开放后一代代人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最后一球》展现了青少年对体育精神的追求;《蒸蒸喜乐》则通过聋哑人的表演,用蒸笼和面食象征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青山村》作为本场唯一一部由小学生出演的舞蹈作品,是以蚂蚁搬家的故事为蓝本,通过童真童趣的蚂蚁视角,解读“青山绿水塑家园”的宏大主题。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将蚂蚁般可爱、灵动的小身体与宏大的主题相结合。蚂蚁搬家的过程宛如愚公移山,展现出刚毅果敢的精神力量,这种“小身体、大力量”的设定,是对孜孜不倦、群策群力筑梦家园理想的致敬。在舞蹈作品中,身体语言源于童真的表达,放弃了对故事主题的叙事翻译,着重探讨童年珍贵品质,并融入了川渝传统童谣“黄丝蚂蚂”,在凸显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传递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作品通过趣味横生的画面和美好的幻想,构筑起童年眼中澄明的世界,留下美好而清澈的印象。
群星奖的创作者们将作品主题站位在家国形象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用小视角揭示一个大命题。部分作品在处理作品的关键或转折情节之时,采用音乐或哑剧般的动作扭转故事情节,使故事人物醒悟获得主题上的升华。但是,作品中往往缺失连续性的叙事语序,以及缺少娓娓道来的戏剧的张力,身体的哑剧式注解与断裂的戏剧冲突反而削弱了整段作品的共感力。在演绎传统文化的作品中,动作表意功能似乎是式微的,传统的民俗动律,本身就具备传统文化形象与民俗所指,创作者忧虑单纯身体动律是否能够承载复杂的戏剧文本,以及深刻的内涵精神,因而在传统身体语言、句式美感都未能给予深刻的开发。即使作品情感饱满、句式流畅,也难以真正触碰到文化的核心或人性的深处。创作者应将身体语言作为核心表达手段,建立在高级身体语言的象征体系之中。通过充满诗性、美感的逻辑语序去诠释核心价值,真正将舞蹈身体放置在文化场域之中,使其全面深刻地受到文化的滋养。
作品《最后一球》,我们看到了动作本身与表意的统一,作品从身体的本源出发,讲述乒乓球运动员们通过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团结、奋斗等价值准则。在紧凑的故事叙写中,作品最大限度地给予观众视觉与情感的冲击。它将身体语言与故事情节融合,人物的隐忍、坚持、希望、拼搏、团结等情感都能从动作本身得以显现。我们可以在身体动律逻辑中看到情感叙事,看到体育精神与舞蹈的身体语言融为一体,而非单纯“演绎精神”。这部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身体即文本,动律即情感”的观点,在身体舞蹈语言的表述与开发上做出了很好的范式。
持续20届的群星奖,一直秉承着甄选出人民能读懂、能共情、能认同、能传颂、能铭记的好作品的宗旨。群星奖的角逐并非简单地评判作品的好坏,而是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如同群文系统的坐标系,具备引领新时代群众文艺发展的价值和担当,通过评奖确认新时代群众文艺创作的范式与标杆。在群星奖的舞台上,我们期待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期待能够凸显文化魅力、彰显国家形象、蕴含丰沛情感的文艺精品,通过舞蹈作品拉近传统与生活的距离,拉近群众与艺术的距离。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