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话剧《谁在敲门》:现实主义与诗意的交融
2025-10-22 13:08:11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陈曦

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改编自罗伟章63万字同名小说的话剧《谁在敲门》,自2025年3月首演便收获业内人士与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誉。这部话剧,深深扎根现实主义土壤,凭借富有诗意的舞台表达,成为文学作品转化为舞台艺术的佳作。 

深厚文学底蕴构筑的现实主义舞台呈现

当前的许多戏剧作品倾向于追逐炫目的舞台效果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却忽视了戏剧本身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谁在敲门》则回归戏剧本源,以扎实的文学文本为基础,打造出真实可感的诗意舞台空间。创作团队并未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精准地把握了原作的精神内核,选取了小说中最能展现人物命运与时代特色的片段,将其提炼为“老”“病”“死”“生”四幕,以“敲门声”这一隐喻贯穿对命运和时代的思考。 

剧中不同的“门”构建起了完整的时代寓意链。寿宴之“门”,表面热闹非凡,背后却潜藏着家庭的危机。家人看似团聚在一起,实际上在为利益暗自较量。医院之“门”,上演着“救还是不救”的争辩与算计,兄弟姐妹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分摊医疗费用和逃避责任。葬礼之“门”,是一场形式化的哀悼,而家庭成员各自的秘密却隐而未发,暗藏危机。这种转化方式不仅保留了原著的厚重质感,还赋予了舞台表演别具一格的戏剧张力,使观众在镜框式的时空之中,真切感受到人物命运于时代浪潮里的跌宕起伏。 

演员们用纯正的川东方言演绎角色的喜怒哀乐,真实自然、毫不矫饰。这种表演风格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含着独特的剧场美感,宛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观众心田。舞台设计同样为该剧增色不少。前景运用局部写实的手法,远景则呈现出整体写意的风格,瞬间将观众带入了一幅充满川东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的画面之中。老屋院坝的墙上挂着草帽、玉米和辣椒,门口贴着褪色的对联,每一处细节都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写实与象征结合的设计,使舞台既是具体的地理空间,又成为抽象的心理场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与剧中人一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物命运的时代映射与价值共鸣

该作品的现实主义质感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索上。它不只是一部讲述个人生活故事的戏剧,更是一部展现社会现实的作品。它借助人物的命运披露了社会变革中的矛盾与问题,不去刻意塑造英雄或者反派,而是如实地呈现每个角色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与选择。

许氏家族的兄弟姐妹性格不同,遭受着各自的生活难题。这些小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着复杂性与真实感。老大许春山夫妇溺爱败家的儿子,晚年不得不为生计忙碌,这显现了传统“养儿防老”理念的无奈与苦楚。于时代的浪潮中,他们坚守传统的家庭模式,难以契合社会的发展步伐,最终陷入生活的困境。老二许春树因父亲的愚昧而葬送了前途,出轨后又发觉理想抵不过现实,这体现了知识分子面对城乡差距时的困惑与挣扎。长姐许春红用强势的外表遮掩内心的伤痛,竭力维持家庭的均衡,却在生活的重负下难以承受。大姐夫李光文从乡领导变成阶下囚,他的沉沦揭示了权力与欲望对人性的侵蚀,反映了社会转型阶段道德观念的紊乱。许家的命运是中国城乡巨变下千万家庭的缩影,人物遭遇的困境,像大姐夫入狱、大姐的自杀悲剧、兄弟在父亲病重时的算计与无助等,都和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息息相关。

《谁在敲门》聚焦于小人物,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赋予这部作品浓郁的人文关怀,让观众真切体会到人性的温情与力量。观众在剧中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故事,还能从中映照出自己的生活。剧中人物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自家家庭的影子,进而对时代的变迁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它促使我们反思,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亲情的珍贵,是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 

与契诃夫戏剧的跨时代共鸣

不难发现,话剧《谁在敲门》和契诃夫的戏剧作品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但在艺术风格与精神实质方面却有着深刻的共鸣。二者均摒弃了强烈的外部冲突,转而描绘日常生活琐事背后的暗流,聚焦于时代浪潮中个体的命运,以悲悯且批判的眼光看待人类生存的困境。契诃夫认为生活的真相隐藏在吃饭、聊天等琐碎日常背后,真正的戏剧性是人与生存环境、与时间的无声抗争。《谁在敲门》借鉴了这一方式,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而是通过“父亲的寿宴、住院、葬礼”等平凡的人生片段,以及家庭成员的反应、算计、争吵与沉默,展现个体的困境与家族的命运。推动命运发展的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日常选择的积累、观念的不同与时代的阴影。比如在父亲的寿宴上,家人们表面和谐欢乐,但矛盾与隔阂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让观众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复杂。作品虽尖锐地揭示了在利益面前亲情的脆弱、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伦理的崩溃,但并未指责子女的“不孝”,而是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与人性的复杂。这种态度与契诃夫冷静又深情地凝视是一致的。

《谁在敲门》承继了契诃夫现实主义的精髓,又扎根于中国的乡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它运用川渝方言、地域风貌与民俗风情,讲述了中国当下的“樱桃园”故事。如果说契诃夫敲响了旧时代逝去的钟声,《谁在敲门》则叩响了当代中国农村城镇化转型中的心灵之门。如今,这部作品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从川渝小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相信无论走到哪里,那清脆的敲门声都将叩问着观众:面对故土的变迁、传统的消解,如何在新时代的“敲门声”中安放个体的心灵与家族的伦理。这正是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魅力所在——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在艺术的真实中照见生活。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