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情感叙事的张力与平凡的坚守——摭评第十四届艺术节群星奖终评小品《一票难求》
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志全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喝彩,这是小品人恒久不变的追求。小品之“小”,既诉诸于形式,也诉诸于内容,是植根于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定。小品无法去承载,也无意于承载宏大的题材,无意于铺陈起兴演述完整的故事。一部优秀的小品,总是直面人间烟火气,擅长“一招致敌”,猝不及防地剖开庸常的生活,让观众去触摸疏于感知的人生意义。
由重庆南川区文化馆、大渡口区文化馆等单位联合选送,参与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终评的小品《一票难求》,就是在看似平凡的对话中,直击人性的深处。《一票难求》在形式上将小品的“小”演绎到极致,全程只有剧场外两个保安的对话。但创作者没有停留在表层的叙述,而是深植于两人的情感交锋,敏锐地把握特定情景中人物内心的每一次律动,抽丝剥茧,细腻而鲜活地解剖开来。老张和老杨是轮班值守的剧场保安,同为戏迷,在面对戏曲名家名段全国巡演之时,老张的女儿为老张抢到一张VIP戏票。相反,老杨却没有这福分,演出当天老杨当班(即便不当班,他也舍不得花钱买票进场观演),加之,因为年龄问题,第二天他将不得不告别这个挚爱的岗位、城市,回到老家。这是特定的戏剧情境。当原本身份相当的两人,陡然间转变成地位悬殊的关系时,必然会对人物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此乃人之常情。老张的自豪、喜悦,与不经意的显摆;老杨的失落、无奈、内心深处的一点点嫉妒,以及因老张奚落而引起的怨恨。各种情绪的变化,情感的交织,最后外化为所有的戏剧动作。也正是如此,小品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戏剧动作,都是规定情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谓“悲欢有主,啼笑有因,舞台哀乐,设假仿真”,舞台表演只有回到于真实的人生,才能实现情与理的契合。
老张与老杨的“拌嘴”,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创作者可谓灵魂的解剖师,擅长深入到人性的旮旯处,揭示人性的复杂面。尽管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冲突,有阴影,但人性的善,终究是人类族群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正当观众所有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呈现一边倒之势时,老杨漫不经心地说出这是他最后一天当班,这句话彻底扭转了叙事及情感的走向。这是戏剧性的突转,他揭开老杨一系列戏剧行动的动因,也由此而激起老张潜意识中的善意。创作者深谙于戏剧性的张力叙事。这样的突转,是叙事的突转,更是情感的突转、人性深处的突转。于是,即将迈入剧场的老张又退了回来,刚刚经历的争吵随之烟消云淡。老张的怜悯、同情,以及对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的不舍;老杨的感激与眷恋,慢慢从内心深处滋长起来……短短一刻钟的小品,经历了由冲突到和解的情感叙事,人性的善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凸显出来。
作为瞬间的艺术,小品不着意于去刻画人物形象,也不允许去刻画人物形象。但是,好的小品,总是能够像漫画一样,寥寥数笔,即能做到形神兼备,过目难忘。《一票难求》通过演员生动的、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表演,再现了两个立体可爱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只是平凡的身份,却有着一颗向往艺术的灵魂;他们虽然有过争吵,却最终释放出本真的爱与善意;虽然面对千载难逢、错过不会再来的好机会,却双双放弃而选择坚守与陪伴。作品写出了平凡人的仰望星空,写出了同事间的革命情谊,写出了普通人的责任与赤诚。
毫无疑问,人性之善与平凡中的坚守是《一票难求》的主题,但创作者其实还隐含着更深层的创作初衷。《一票难求》之“票”是“戏曲名家名段全国巡演”的戏票,我宁愿视之为老张、老杨之外的第三个角色。这个角色是由戏票、舞台背景、唱腔构成的集合体。他是两人冲突的焦点,也是两人精神的皈依。两人在剧场外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戏曲艺术,已然将戏曲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肌理之中。这不正是戏曲人、曲艺人乃至所有非遗人的写照吗?这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面对戏曲、曲艺等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一票难求,映照出非遗人的共同愿望。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一票难求》也就超越了作品自身的意义,表达了所有非遗人赓续文脉的决心与信念。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