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舞韵融古今·风情汇南北
——从五部作品看文华奖舞蹈组台
重庆大学 赵君伊
在当代中国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一场高水平的舞蹈组台展演,不仅是一次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巡礼。我有幸在10月10日晚亲历了这场汇聚南北风情、融合古今美学的舞蹈盛宴。从云南的《太平有象》到重庆芭蕾的《惊鸿》,从江南的柔情到新疆的炽烈,每一段舞蹈都如同一幅鲜活的画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我选取了最打动我的五个节目,以艺术分析与情感共鸣为笔,梳理它们独有的魅力与深层的文化意涵。
一、《太平有象》——野性与秩序的交响
当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的舞者们踏台而出时,整个剧场仿佛瞬间被拉入了苍山洱海的怀抱。云南省歌舞剧院带来的群舞《太平有象》,以鲜明的“野性”气质震撼开场。舞者的身体仿佛被自然塑造,线条粗犷有力,动作起落间不见冗余,抬手时如古树拔节,落步时似山石坠地,干净利落得让人想起澜沧江的急流,没有迂回,只有直抵人心的冲击力。最巧妙的是,在队形变化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原始生命力的奔涌,也能看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敬畏与秩序。“象”不仅是视觉形象更是文化符号,象征吉祥、稳定与力量。舞者们以身体诠释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在节奏驱动下,步伐时而沉重如山林回响,时而轻快如泉水叮咚,构成野性与文明交织的生命图景。
云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素材。编导巧妙融合佤族的粗犷、傣族的灵动和彝族的节律,创造出既原始又现代的舞台语言。舞者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精准,展现出对身体极强的控制力。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编舞理念有机结合。它不仅是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元素的提炼,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舞台诠释。在全球化语境下,这样的作品展现了中国舞蹈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无需模仿、无需讨好,只要扎根自己的土地,就能长出最独特的艺术之花。
二、《柔情似水》——水的流动与生命的韵律
如果说《太平有象》是山的史诗,那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群舞《柔情似水》便是水的抒情诗。这个作品没有华丽的道具,却用舞者的身体将女性的柔美与水的灵动完美融合——舞者以身体模拟水的流动,动作整齐划一又层次分明。
淡蓝色调服装仿佛湖水倒影,与舞台灯光交相辉映。横碾步的运用让舞者身体上下起伏不明显,更像水流的自然涌动,缓慢、温柔,却有着不可阻挡的流动感。随着音乐的强弱节奏变化,水的形态也在慢慢变化,展现出水流从涓涓细流到急湍奔腾的过程。渐渐舞者们的动作随之变快,队形的层次变化上也如浪花层层叠叠,将观众带入纯净梦幻的水世界。每位舞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是“水”的一部分:你的动作是我的延续,我的姿态是你的呼应。
水象征着生命、智慧与包容,编导通过细腻编排,将道家“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转化为直观的舞台语言。《柔情似水》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生命韵律”的诠释。水是生命的源头,而舞者们用身体演绎正是生命的不同状态:有涓涓细流的宁静,有急湍奔涌的热烈,也有浪花翻滚的激荡。这个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融之美,同时融入现代群舞编排技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它不仅是对水的描摹,更是对生命韵律的诠释。
三、《唐宫夜宴》——乐舞俑的生动叙事
在体悟山水的意象之后,《唐宫夜宴》更将唐代宫廷的盛宴带到我们眼前。这部早已火遍全网的舞蹈,在剧场观看时比屏幕上更具冲击力。它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盛唐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的繁华。
每位舞者手中持有乐器:琵琶、箜篌、横笛……这些乐器不仅是表演道具,更是乐舞“角色身份”的象征。舞者手部动作随乐器的演奏而动,仿佛演绎尘封已久的唐代宫廷乐舞。最妙的是表情:舞者们故意皱着眉头,嘴角却又带着一丝俏皮,这种“憨态”毫无做作,反而让“唐俑”的形象鲜活起来:它们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情绪、有温度的“人”。
舞者们的服装是典型的唐代“齐胸襦裙”,领口绣着宝相花,裙摆印着团纹,连腰间的绶带都和历史博物馆里的唐俑服饰一模一样。颜色更是讲究:以赭黄、石青为主,既还原了唐代的审美,又兼顾了舞台的视觉效果。当灯光打在裙摆上时,赭黄像极了夕阳下的宫殿,石青又似长安的天空,色彩交织间,盛唐的氛围感瞬间拉满。
它的叙事性和幽默感最是打动人心,成功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舞台艺术。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魅力,更展现了当代舞者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力。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中国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演出结束时,剧场里的掌声经久不息。那掌声里,有对作品的赞赏,更有对传统文化“活过来”的感动。对我而言:“以前看唐俑觉得遥远,现在看了《唐宫夜宴》,忽然觉得它们离我们好近。”
四、《阳光下的麦盖提》——新疆的热情与活力
优秀的作品常看常新。“这不是我第一次看《阳光下的麦盖提》,却再一次被其现场的表现所感染!”新疆艺术学院的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以众多新疆面孔展现热情奔放的舞姿,用有力且富有节奏感的动作征服全场。这段舞蹈不仅展现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魅力,更传递出新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阳光照耀下,舞者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让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他们的动作没有刻意追求“柔美”,而是带着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劲劲的”感觉:头部快速转动时,发梢的弧度都透着力量;手腕翻转时,指尖的动作干脆利落,像极了手鼓上跳跃的节奏;脚步的“点踏”更是精准,每一次落地都与音乐的鼓点严丝合缝,让人忍不住跟着点头。最动人的是他们的笑容:不是舞台上的“职业微笑”,而是从眼底里溢出来的快乐。
《阳光下的麦盖提》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民族的情感。它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与包容性,也体现了年轻舞者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精神。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交融中生长的。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新疆舞蹈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与活力——那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未来的憧憬,是无论谁都能被感染的生命力。
五、《惊鸿》——中国芭蕾的诗意绽放
当重庆芭蕾舞团的双人舞《惊鸿》登场时,我的心里多了一份期待——这部作品果然没让人失望。它打破了我对芭蕾的固有认知:原来芭蕾也可以这么“中国”、这么有诗意。传统芭蕾讲究“直立挺拔”,而《惊鸿》的舞者们,却把中国传统舞蹈的“圆融之美”融入芭蕾动作,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芭蕾语汇。它没有把芭蕾和中国舞生硬地拼接,而是找到两者的共通点:芭蕾的“控制力”与中国舞的“表现力”,在舞者身上达成完美平衡。
“惊鸿之鸟”具有多重寓意,既是祥瑞象征,也是人物的情感寄托。当男舞者托举女舞者腾空时,翅翎展开,像惊鸿凌空展翅,仿佛要飞出剧场;当两人相互缠绕时,翅翎轻垂,像惊鸿栖息在枝头,温柔得让人心颤。这时你会发现,“惊鸿”不只是鸟,更是爱情的隐喻——纯洁、浪漫,又带着一丝含蓄的东方美。
作为重庆本土舞团的作品,《惊鸿》就像嘉陵江的水,既有长江的壮阔,又有溪流的灵动;就像南山的树,既有松树的挺拔,又有竹林的柔韧。当最后一个动作定格,男女舞者收尾时,剧场里的掌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那是对作品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芭蕾创新的期待。
走出剧场时,夜色正浓,可我的心里却像被舞台上的光填满了。从《太平有象》的原始力量,到《柔情似水》的流动韵律;从《唐宫夜宴》的历史叙事,到《阳光下的麦盖提》的热情活力,再到《惊鸿》的中西融合——这五个节目,像五颗不同颜色的宝石,各自璀璨,却又共同折射出中国舞蹈艺术的光芒。它们让我明白,中国舞蹈的魅力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扎根土地,把少数民族的生命力提炼成艺术;它可以致敬传统,让千年前的文物“活”在舞台上;它可以融合中西,让西方的芭蕾长出东方的诗意。这些作品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从细节入手,用舞者的身体、舞台的光影、音乐的旋律,把中国文化里最本真、最动人的东西传递出来——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舞蹈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