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生命的崇高感和优美感
——评大型话剧《生命册》
鲁能巴蜀中学 朱炳华
大型话剧《生命册》忠实地承续了原小说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力量和核心精神主旨,更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发展历程以及当下正在经历的急剧变迁,进行了细腻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梳理与呈现。通过对这些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境的深层次、多向度思考,该剧深刻揭示了这些变迁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深远影响和重塑作用。同时,剧中还生动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所经历的心灵演变与精神裂变,细腻刻画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该剧对古老乡村及其居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进行了深度探讨和细腻的表现,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场景,观众可以清晰地窥见整个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城市与乡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变迁。剧中不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五十年的心灵自省历程,更在其中蕴含着对底层人物深厚的人文关怀,传递出对平凡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共鸣。
大幕拉开之时,淳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角色的命运如画卷般缓缓铺展。光影交织间,将生命的崇高与优美淬炼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人类生命本质力量的哲学叩问,在崇高的精神坚守与优美的人性光辉中,完成了一次对生命价值的庄严礼赞。
一、崇高感:在苦难淬炼中彰显生命韧性
话剧《生命册》中的崇高感,首先源于对苦难的直面与超越。其将无梁村的枯树、石碾、草席,以及衣衫褴褛但面带笑容的村民呈现在观众眼前时,一种沉重的生命质感扑面而来。话剧没有止步于苦难的陈列,而是通过人物的选择展现出生命的庄严——村民们用乳汁哺育吴志鹏长大成人、虫嫂为了养育三个孩子尝尽艰辛、龙麒麟离开妻子开始几十年的控诉……这些抉择在绝境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构成了崇高感的精神内核。
这种崇高感在舞台呈现上体现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张力。以“要把筷子立起来”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既象征着生存环境的艰难,又暗喻着生命向上生长的姿态。背景音乐中厚重的鼓点,让此刻的崇高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可触可感的舞台实体。演员们用近乎雕塑般的肢体语言,将人类在时代面前的挣扎与抉择,升华为一种震撼心灵的美学力量。
更深刻的是,剧作将崇高感从个体命运拓展到民族记忆的维度。“生命册”不仅记录着村落变迁的历史,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成长。当不同时代的人物在舞台上同时出现,当下的人物对过往进行审视,生命的崇高感便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基因。这种处理方式,使作品的崇高感既有个体命运的温度,又具备了精神传承的厚度。
二、优美感:在日常肌理中流淌生命诗意
如果说崇高感展现的是生命的脊梁,那么优美感则勾勒出生命的肌理。话剧《生命册》在宏大叙事中并未忽略对生活细节的描摹:无梁村的简陋房屋下村民积极地生活、大学校园中萌生的真挚爱情、吴志鹏与骆驼的艰难打拼……让生命的优美感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
话剧的台词跳脱了寻常的语言逻辑,用“蓬荜生辉”一词来形容女性的魅力,堪称诗的语言;对爱情的表现手法如同山间清泉,在观众心中缓缓流淌。剧中对方言的运用称得上神来之笔,粗粝的嗓音中蕴含着最真实的北方韵味,以方言呼唤的“阿比西尼亚玫瑰”,使优美感具有了泥土般的芬芳。方言与普通话在舞台上交织,形成一曲和谐的生命交响乐。
三、辩证共生:崇高与优美的交织
话剧《生命册》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完成了崇高与优美的融合:虫嫂入城后才接触到城中的澡堂,“真好呀!”柔和的灯光下,她在氤氲的热气中清洗着身体,捡拾起失而复得的尊严,刻画出一位农村母亲最真实的剪影。这里既有母性的崇高,又有母爱的优美,两种美学特质相互渗透,共同铸就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这种融合在人物塑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老姑夫既是坚韧不拔的战士,又是心系村庄的支书,还是沉默无言的父亲。当他为村民填饱肚子独自承担责罚时,展现出的是英雄主义的崇高气魄;而当他怀抱弃儿讨奶吃时,流露的又是细腻温润的优美情感。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刻画,打破了“高大全”的扁平塑造,让生命的崇高与优美在普通人身上得到真实呈现。
剧作的时空结构更强化了这种美学融合。现实时空的苦难叙事与回忆时空的温情片段不断交织,形成“冰与火”的舞台交响。曾经的“无梁村”与当下的“名利场”在舞台上同时呈现,崇高的悲剧感与优美的幸福感形成强烈对比,却又在摩天轮隐喻的“生命轮回”主题下达成和解。这种时空折叠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力,更揭示出生命本质中苦难与欢乐、崇高与优美的永恒共生。
四、时代与人:生命美学的当代启示
话剧《生命册》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呈现的精湛,更在于它为当代人提供了观照生命的美学视角。在日新月异的当下,该剧通过对朴素生命价值的坚守,重新唤起人们对崇高感的敬畏。同时,剧中展现的生命优美感,为我们提供了一剂精神良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的诗意。而《生命册》中那些劳作的场景、邻里互助的温情、夫妻相携的画面,提醒我们在物质追求之外,更要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正是优美感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剧作没有将崇高与优美束之高阁,而是通过乡土精神的传承,指出这些美学品质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标杆,而是融入血脉的生命基因。当年轻一代在城市打拼中遭遇挫折,最终从前辈的生命故事中汲取力量时,我们看到了生命美学的当代传承。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崇高与优美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智慧焕发出现代生机。
这部耗时五年精心创作与改编的舞台作品,将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生命故事巧妙地搬上了舞台。演员们以极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入微的表达方式,将每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那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与剧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悲欢离合。通过这样的艺术呈现,该剧成功地将那个充满独特文学韵味和历史厚重感的时代,深深地留在了更多人的记忆之中,让观众获得一段难以忘怀的观剧体验。
当大幕落下,浸透了岁月沧桑的话剧《生命册》依然在舞台中央闪耀。它不仅记录着个人与时代的发展,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对生命美学的永恒探索。《生命册》演绎的成功,在于它用艺术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的崇高不在于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在于平凡中对善良的坚守;生命的优美不在于雕梁画栋的奢华,而在于日常中的真情。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台话剧,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美学教科书,它让我们在感动中思考生命的价值,在震撼中体悟存在的意义,最终明白:每一个认真生活的生命,都值得被郑重书写,都闪耀着崇高与优美的永恒光辉。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