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王景行)近日,2025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项目“我们与祖国共成长: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馆藏作品及文献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作为该校建校以来首个聚焦民族班教育研究的专题展览,此次展览通过187件作品、100余件手稿实物,系统呈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的教育脉络与艺术成果。

策展人沙鑫介绍,1956年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开启五年制少数民族美术班(以下简称“民族班”),为国家培养了第一代少数民族美术家及艺术工作者。1956年至1965年,民族班累计招收五届共91名学员。“这些来自民族地区的少年,怀揣对未知的忐忑与对广阔世界的憧憬走出家乡,在民族班完成了系统学习与文化实践。新时期中国美术史的诸多经典之作如《主人》《育林人》《鸽子》等均出自民族班艺术家之手,这些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屡获重要奖项。民族班艺术家们在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举办展览,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展厅中,藏族版画家其加达瓦的代表作《育林人》引得众人驻足。这幅黑白木刻以金字塔式构图塑造藏族老人形象,圆刀的阔达与三角刀的精细交织,既刻画出汗湿衣襟的劳动质感,又展现出与山脉浑然一体的生命力量,彰显着藏族同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作为1959年保送入学的民族班学员,其加达瓦毕业后深耕版画创作,在国内版画界享有非常高的声望。

另一位民族班的学员翔秋志玛(王芳馨)与仁真朗加创作的水印木刻《早晨》同样引人注目。画面中跃动的色彩与鲜活的人物情态彼此呼应,从而使作品传递出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让观者从作品中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恰似打开一部尘封许久的新中国民族美术教育集体回忆录,而这背后凝结着展览团队的艰辛付出。策展人陈刚坦言,由于民族班校友毕业后多扎根西部民族地区,六十余年间不少人失联或离世,资料收集异常艰难。“每一张泛黄的素描、每一件磨损的刻刀,都是与时间赛跑的收获。”工作团队前后开展长达三年的调研,完成收集、整理、抢救、记录等工作,最终梳理出完整的教育脉络与创作谱系。

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展览中呈现的这些艺术性很强、时代印记很强的作品,观众既能看出川美自身和西部艺术、民族艺术之间发生关系并发展的逻辑,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创作、教育传承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产生的强烈共振。
(本文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