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小玉 何艳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誉为“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一”,2400余年来,这部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自辩的文字,始终是哲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必读经典。《苏格拉底的申辩》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掘成为启蒙运动中反抗专制的思想武器,直至今日被翻译成百余种语言广泛传播。它以对话为载体,将一位哲人的灵魂赤诚与思想锋芒镌刻于人类文明的星空,成为人类共同的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以对话为刃,剖开哲思的原初底色
苏格拉底的“申辩”,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自我辩护,而是一场以对话为形式的哲学实践。当他站在五百人陪审团面前,面对 “腐蚀青年”“不敬神明” 的指控,他既没有选择痛哭流涕的乞怜,也没有摆出盛气凌人的辩驳,而是以一贯的 “问答法” 展开交锋。他向原告美勒托发问:“你说我腐蚀青年,那谁在教导青年变好呢?” 在步步追问中,美勒托的逻辑漏洞暴露无遗 —— 他既指责苏格拉底信奉新神,又控告他不信神,自相矛盾的言说恰恰揭穿了指控的虚妄。这种对话不是为了在法庭上赢得胜利,而是为了让在场者看清真相。正如他所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值得过。”
“对话”在这部作品中是哲学本质的生动呈现。苏格拉底始终以“无知者”自居,他的对话从不预设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不断诘问、反讽与引导,促使对方在矛盾中觉醒。即便面临死刑判决,他依然坚持用对话传递信念:“如果你们处死我,就很难再找到像我这样的人了,我是神赐给雅典的牛虻,不断叮咬你们,让你们警醒。”这种拒绝教条与盲从、强调个体独立思考的对话,正是西方理性精神的源头。
以对话为镜,映照时代的永恒困境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对话,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光辉与裂痕。作为古希腊民主的典范,雅典赋予公民参与审判的权利,却在思想议题前显露出短视与冲动。苏格拉底在对话中直言:“审判官们,真正的美德是智慧,而多数人的意见并不一定正确。”这番言论挑战了“多数人决定即正义”的朴素认知,揭示了民主制度中可能存在的“多数人暴政”的风险——当群体情绪压倒理性,偏见便会凌驾于真理之上。正如罗翔所说:“就像现在网暴,很多人一知半解,偏听偏信,给无良媒体蒙骗,被借刀杀人,给被网暴者造成巨大伤害。”
苏格拉底所映照的困境并非雅典独有,而是贯穿人类历史的永恒命题。在社会面临传统与变革的冲突、思想遭遇权威与世俗的压制之时,类似的对话总在不断上演。苏格拉底的悲剧在于,他试图用对话唤醒时人,却被视为对既有秩序的威胁;他坚持用理性追问真理,却被贴上“腐蚀青年”的标签。这种“先知者”与“时代”的冲突,在后世无数思想者的命运中反复重现,而《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对话,正是对此最深刻的记录与反思。
以对话为桥,连接古今的精神家园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对话依然在与每位读者展开灵魂的交流,搭建起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当读至苏格拉底面对死刑判决时的坦然——“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更好,唯有神知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哲人的从容,更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灵魂的纯粹珍视,对生命意义的本质叩问。这种力量通过对话穿越时空,在每一个思考“人应当如何生活”的心灵中激起回响。
苏格拉底借对话所构建的精神家园,为现代人提供了对抗浮躁与虚无的思想源泉。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人们常陷入迷茫与空虚,而苏格拉底则用对话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接受现成的答案,要敢于追问“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幸福”;不要沉溺于物质的享乐,要关注灵魂的成长。正如他反复强调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这句箴言,至今仍是寻求生命意义者的精神灯塔,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从雅典法庭上的唇枪舌剑,到千年之后的心灵共鸣,《苏格拉底的申辩》以对话为核心,不仅记录了一场改变西方思想的审判,更承载了人类对真理、正义与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它告诉我们,对话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保持无知的谦逊,坚持理性的追问,尊重不同的声音。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苏格拉底从未真正离去,他的对话仍在继续,他的精神仍在传承,如文明长河中永不熄灭的哲学火种,照亮着每一个追寻真理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