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山茶花·新大众评论 | 苦难岁月中的民族脊梁——对话电影《南京照相馆》
2025-09-02 22:47:56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 潘昱竹

《南京照相馆》无疑是2025年中国暑期档电影的一匹黑马。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历史片,自7月25日上映以来,连续17天单日票房冠军,票房已突破28亿元,成为2025年暑期档的现象级作品。影片将镜头对准1937年南京城内的“吉祥照相馆”,讲述了一群普通老百姓在日军侵华的至暗时刻,从被迫替日军冲洗照片到冒死保存屠城罪证的动人故事。

逆流下的孤舟:危城岁月里的家国与生存

在叙事层面,《南京照相馆》放弃了宏大叙事,转而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聚焦来折射出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影片中家与国命运紧密交织,在日军的铁蹄踏入南京后,吉祥照相馆的七口之家再难保有昔日的宁静。邮差苏柳昌为求生存,冒充照相馆学徒,为日军摄影师冲洗照片;照相馆金老板从恐惧逃避逐步走向奋起反抗;演员林毓秀也从沉湎幻梦蜕变至深明大义。在这间小小的照相馆里,原本委曲求全、苟且偷安的他们认清了日本侵略者伪善与侵略的本质。苏柳昌掷地有声地说道:“轮不到你们不许可,只要中国一日未亡,就一日不许你们糟蹋。”这句话标志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国意识的觉醒,也奏响了一曲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民族战歌!

暗房里的微光:作为武器与记忆的照片

照片作为影片的核心意象,不仅是日军侵略中国、屠戮无辜百姓的罪证,也是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无言武器。那一张张记录日军放火烧屋、奸淫妇女、掷婴止啼、杀人比赛的影像,皆是民族苦难与屈辱记忆的物质佐证。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桩血泪交织的惨案,而暗房里逐渐显影的,又何止是图像,更是一个民族被恐惧压制却终将觉醒的气节。这些触目惊心的影像,也彻底唤醒了深埋于平凡人物心底的良知与勇气,促使他们从自保走向反抗。阿昌冒死复制和藏匿罪证底片,老金用风景画布替换日军宣传照,并高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毓秀让出通行证,营救同胞,这些行动并非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黑暗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死抉择与人性微光。他们用性命换来的底片,成为制裁日本军国主义的明证。他们用影像保存真相,抵抗遗忘,正如邮差苏柳昌所言:“我们洗的不是照片,是中国人的魂。”

精神的底色:乱世中的仁义礼智信

电影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呈现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其一,从日本军官的角度出发,“仁义礼智信”成为他们合理化侵略与屠杀的无耻辩白:提供救助谓之“仁”;给照相馆挂免死招牌谓之“义”;给了食物谓之“礼”;借用通行证杀人谓之“智”;遵守了给通行证的承诺谓之“信”。他们用“假仁、弃义、失礼、丧智、背信”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其二,从照相馆五位中国小人物出发,“仁义礼智信”成为他们舍己为人、以身殉国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把生的机会留给他人的苏柳昌,还是以身赴死为他人争取活命的宋存义,抑或是将待客粮食分给他人的赵宜芳,以及提出将底片调换并缝进衣服里的老金,信守承诺哺育小儿子并揭露罪行的林毓秀,他们都以生命为桥、以行动为碑,在乱世中践行了真正的仁义礼智信,坚守住了国人的良心、坚挺住了民族的脊梁!

电影结尾处,导演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时空对话。当黑白影像中的断壁残垣、累累白骨缓缓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今日南京城的繁华景象——中山陵的苍翠庄严、鸡鸣寺的熙攘人潮、长江大桥的车水马龙。这组古今对比,不仅是现实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叩问与和平的礼赞,它跨越时空,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昂扬的希望之歌。这希望,源于历史的苦难,更源于中华儿女在苦难中所迸发出的、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锲而不舍、奋勇向前。